对于“中国陶瓷影响了世界”的说法,可能不会有任何人提出疑问。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评价极高。在西方,中国瓷器一度价抵黄金,被欧洲皇室贵族视若拱璧、竞相收藏。
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提出,这些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究竟是官窑瓷还是外销瓷,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准确回答了。
官窑瓷器不会大量出口
中国古陶瓷专家胡雁溪告诉记者,认为西方历史上对中国瓷器的崇高评价仅是针对官窑的,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更是中国古陶瓷收藏领域的一个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1860年之前,欧洲皇室、上流社会收藏的中国瓷器就是清代(包括明代)的外销瓷。那些被他们所大量仿制的中国瓷器也是明清外销瓷。
胡雁溪说,中国的官窑瓷器过去根本不会大量出口。除了极少量赠给外国皇室或使节的礼品瓷,即使在中国国内,普通臣民也是见不到的。
中国官窑真正流传到西方去,包括日本人见到中国官窑,要到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烧毁圆明园以后。中国官窑瓷器大量流失到西方则更晚。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掠夺了大量中国皇家文物。民国以后,清室岁入不足,将很多瓷器抵押给银行,最后由银行进行拍卖。此外,内务府也曾进行过古董拍卖。加之内廷种种盗窃行为的发生,才造成了官窑瓷的大量外流。
可以说,20世纪初期之前,西方人甚至没见过多少中国官窑瓷。包括日本在内,西方社会对中国陶瓷的所有美誉其实都是针对通过贸易而来的中国外销瓷。
直到1710年之前,欧洲还制造不出真正的瓷器,只能从中国进口。在几个世纪中,包括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等许多西方国家都大量仿制过中国瓷器。他们仿制的样本也是中国外销瓷。
据胡雁溪介绍,各国仿中国外销瓷都有自己的特点,质量也不错。荷兰代尔夫特是其中仿制水平和名气都比较高的。仿制品种主要是青花和釉上彩。
这些西方仿品和真正的清代外销瓷在鉴别方面难度不大。因为烧造方式不同,仿制瓷器和中国外销瓷区分明显。前者的瓷胎、釉面颜色,尤其是纹饰方面也与后者有所差别。可以想象,国外的画师在瓷器上绘制中国画的时候,和从小就有深厚毛笔功力的中国画师,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高档外销瓷画工堪比官窑
“看瓷器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文化。研究瓷器要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文化背景。”胡雁溪特别提到,如果从瓷器上所反映的题材宽泛度、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反映的丰富信息来讲,官窑瓷是无法与外销瓷相比的。
虽然官窑瓷的精湛工艺众口皆碑,但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却很狭窄。官窑仅供皇家御用的特性,造成了它的局限性。养在深宫、基本上并不外传又使得它对世界各国的影响极其有限。
清代外销瓷的影响力则是世界性的。这些外销瓷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传达出的历史学术资料远比官窑多。通过它们,甚至能了解到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细节。
此外,“官窑除极少数像珐琅彩瓷和一些陈设瓷外,因有固定模式,往往不但某一纹饰在一朝是成批生产,而且同一种纹饰可能延续本朝十几代皇帝,几百年不变。而外销瓷是商品,必须不断更新求异,追随变换不休的不同国别、不同阶层、不同时尚、不同客户的需求,因此早有所谓‘岁无定样’的记载。即使保守地估计,清代外销瓷纹饰的多样性也会高于同期的官窑百倍之上。”
从工艺上看,清代外销瓷中有一些非常精美的高档瓷器。曾经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清代外销瓷展》中的《清雍正粉彩仕女采桑图盘》即是其中一件。胡雁溪认为,该盘绘图极其精美,众多仕女神形兼备,配景中的房舍器具、树石围栏无不精细入微,“画工的水平比官窑不差,完全就是一个很高明的画家的一幅画。”
记者手记:国外更重视清代外销瓷
胡雁溪致力于中国古陶瓷研究已近三十年,现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陶瓷工作委员会委员,曾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古陶瓷专业委员会顾问。对于中国古陶瓷的痴迷,使他即使在生病期间,也没有放弃过对清代外销瓷的学术研究。
在记者采访他的过程中,胡雁溪谈得最多的是明清外销瓷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对于这些曾经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的“功臣”,直到现在都没有引起国内文博界的足够重视,胡雁溪觉得十分惋惜。
他告诉记者,在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收藏有精美的清代外销瓷。国外对中国外销瓷的重视程度、研究的总体水平都比国内要高。“毕竟历史上,这是他们皇家、贵族使用过的。”
据胡雁溪介绍,国内还没有一家博物馆中的明清外销瓷数量超过千件。收藏中国外销瓷最多的广州博物馆,据2005年的统计,也不过700余件,故宫博物院只有不多的几百件。资料有限、交流有限使得人们不能对清代外销瓷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还有人提出,中国外销瓷存世数量大,有100万件、甚至1000万件。按照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在收藏界自然就变得不值钱了。胡雁溪说,这种看法不是从学术性、艺术性出发,而是从市场出发,“不懂得它的文化含义。只知道拿钱衡量一个东西的价值。其实价格并不真正等于价值,几百万、几千万元一件的赝品,价格不可谓不高,又有什么价值?可喜的是清代外销瓷的价值正在不断被人们认知。”
链接:“中西合璧”瓷得到肯定
清代外销瓷内容丰富,有些外销瓷是“中西合璧”,中国外销瓷运到欧洲后再由当地工匠加上各种装饰。一些外销瓷被镶嵌上了贵金属,一些则在原有图案上加彩绘画。
胡雁溪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欧洲人为了使中国瓷器更适合当时欧洲人的欣赏口味,所做的一些改良。中国人比较喜欢淡雅色调,而欧洲人喜欢浓烈色彩。中国人绘画讲究意境,喜用抽象笔墨,欧洲人绘画则追求写实。不同的审美取向,使得欧洲人将运来的部分中国外销瓷进行了“加工”,绘制上他们感兴趣的图案。
比如,中国青花瓷运到欧洲后,有一段时间非常受到欢迎。但随着时尚的变化,欧洲人开始追求强烈的色彩。于是,有些青花瓷上就被当地人增画了许多内容,比如在空白处加画了彩色的菊花,加红、描金,营造金碧辉煌的效果等。
这种“中西合璧”的瓷器过去被认为是画蛇添足,但现在,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已经被当作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结合”,被当成是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给予肯定。“在一件瓷器上既能看到欧洲人的文化审美,又能看到中国人的审美。”胡雁溪说,这没什么不好,对它们的收藏价值,人们的看法也和过去不一样了。
图来自回家路私人收藏。
From http://taoci.chnar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