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是理论,是推理,是判断。。。
论,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同时,论之后,要命名,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论道之时,必先正名。
正名,就是尽量地,不可质疑地,赋予名字以特定的含义,再用符号所标定,不可以混乱,也不可以有名无实,无实,也可是名的含义。名,是文字,是符号,比如主席,总理,总统,司令之类,比如中正之官,决渎之官。。。之类,比如5脏6腑之类,及其具体所主。。。比如3角形的内角之和=180度。。。ABC各代表1个角或1个点之类。。。比如三角涵数的正弦定理。。。之类,比如(a+b)^ =a^+2ab+b^ 符号字库可疑。。。?再改)。。。。
中国人对感冒的专业认知历程
还要经过时空的实证,生命所实证。
实证的过程,对于医理而言,就是治。
治,就是医学举措。
刺法,以针刺入机体,或刺出血。。。
灸法,用火熏烤,用冰敷,用热熨。。。
治,还可用药,叶天士所谓,用草根树皮。
草根树皮及金石等物,甚至人体所出。。。皆为物,注入机体,或被人主动摄入,皆为药物。水,也是药物。
用药,是治。
所以,讨论某病,也首先明晓病名,病名所指特有病,但是,同1个病,或许有多个名,因此首先还要正名。
这些名,是由于万千的历史时空演变延续而来的。。。不同的时代,对感冒有不同命名,现代人以感冒命名某病毒所引发的病,此病毒被现代人类命名为。。。则再由WHO确认,全球医师同此名,便于确认与讨论,也便于认识此物——即H1N1这种病毒,当然,H1N1表达的是特定1种病毒,在电子显微下,还要被看到某特定形,在实验室检测还要在血样中发现某特定现象,捡此现象还要用同样试剂与程序,或工具。。。又体现系统同1性。
关于理论与病名:
1)内经素问。
2)伤寒论。
3)王叔和。
4)孙思邈。
5)金元4家。
6)明末清初温病家,吴叶吴王孟扬栗山。。。
7)张锡纯。
8)岳美中。
9)蒲辅周。
10)当代。
关于治法与用药:
1)内经有论,用针刺,刺热,无药方流传,或许方在外经之中。
但是,针法刺热,太值得发扬。或许在古代内经时代,是与要并存的大法,或许针刺即可应对感冒及流感,刺热论专论此术应对感冒之类,而刺疟论专论此术应对疟疾,而疟疾至今还是大杀器,生物武器,生物大杀器?或可正名之,呵呵。
2)内经应对热病,即感冒,或另外以发热为主的疟疾之类,已经自热病,或伤于寒邪的热病分离出来了,所以,并非所有的热病都是伤于寒,或伤寒之类,比如,疟疾,就不属于伤寒,而后来的伤寒论也没有专篇讨论疟疾,如果讨论,不能不直用疟疾之名,而专篇讨论了霍乱。。。疟疾与霍乱,其病名延用至今。。。伤寒病名同此,但是,伤寒病的含意,古今有定名,也有变名,需要正名。
3)素问所记载的热病,极为可能就是主指感冒,感冒分为流感与普感,我专述过此病名所涵盖。
按热论所指,伤寒之类,是以寒为病因,环境低温,而现代H1N1等流感,或普感,皆与环境低温关系密切,其病毒特性,总体也是喜低温,引述此类流感病毒的基本特性参数,0度,10度,-10度,-20度。。。可见,其低温下可活跃,可永久保存活性,高温则相反。。。
4)伤寒论时代,提及伤寒,中风,温病,里边密集记载了发热。。。与恶寒,下利,汗出等同密集互见。
对比素问热论与伤寒论2书对热病,或伤寒/中风(伤寒病)的记载,则可见都将病分6个层级,但是,热论的热病6层其样貌,即临床表现更与现代的流感,H1N1之类相似,而伤寒论所载的伤寒/中风(伤寒病)临床表现更接近现代的肠伤寒病。
所列表对照如下:
素问热病病程(层次/天) 伤寒论伤寒/中风病程(层次/天)
1
2
3
4
5
6
所以,伤寒论所创立的理法方药,所应对的已知最烈最普遍的几大急烈传杀病,应以肠伤寒为应对对象,而将霍乱另偏专述,我所认为的几种古今最烈的传杀病,是指1流感,2天花,3疟疾,4肠伤寒,5霍乱,6其它,诸如麻疹,脑炎,肝炎之类。。。
也因此,大致可判:
1)内经时代,应对流感,主要是用刺法,应对疟疾也主用刺法。这是重要的。。。需要深入谈讨。
2)内经时代,也存在肠伤寒与天花,或麻风等其他热病,没有流传专论,但是,风论之中记载了厉风,所记临床表现就是麻风病,伤寒病字样未见诸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民病温病,可证内经时代尚未将肠伤寒以伤寒命名。但是,不排除内经时代早已存在肠伤寒杆菌,并造成引发肠伤寒,或副伤寒的流行。。。而温病,是伤寒之类的伤寒病所不同的另外1类急烈传杀病,应包含天花,我所谓伤寒病之说法,并为见诸内经原文,内经原文寒字历历,频繁出现,但是,伤寒2字共组1词出现频度并不高,伤于寒,伤寒之类。。。等组词,并不是为某病命名,用来表达肠伤寒这中著名的现代病,缺少正名依据。而伤寒病3字内经未见出现,人们常常提及伤寒病,其实,在伤寒论中也没有出现过,但是,伤寒论所为论的病,应当酒是当代的肠伤寒,这是我考证,并通读伤寒论六病原创原文所归纳出的。
伤寒论主论肠伤寒,所原创113方也主要是为应对肠伤寒所用。
伤寒论时代,肯定也会流行流感,天花,疟疾,霍乱,甚至麻疹,麻风,痢疾,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肝炎之类的急烈传杀病,但是,没被伤寒论所详述,估计在伤寒论时代,还有更多的专们著述或医书,可惜未能流传于世。。。因为伤寒论自序提及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早期或当时代的更多医书,现只可见素问。。。而素问之中还提及另外的上经等书名,也不见流传,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医经7家,貌似仅存1部内经,己素问与灵枢,素问被隋唐医家所注释,可确认,灵枢只能确认是经过高丽返宋,王冰见过竹简本的素问,可确定,而灵枢纸本可证,竹简本至今无可考证谁读见过。
3)合理的解答是,伤寒论主论肠伤寒,并顺便设专篇另论霍乱等病,而霍乱与肠伤寒同属肠道传染病,或许有必要多加鉴别之,伤寒论作者特意将霍乱专篇列于论中。而当时应另有专论专方用于应对流感,天花,疟疾等,伤寒论论中提及了温病,或许当时已将流感等热病已经归于温病名下。
4)可以确定的是伤寒论所记载的诸多临床表现可为今人读懂,所述病貌,多与肠伤寒极其吻合,病程演变,症状,体征,特有表现与合并症等,少许缺如,没被记载。如玫瑰疹。。。
5)如果说1部伤寒论,主要是用于应对肠伤寒,则如果用于应对流感及其合并症,则存在问题,因为按系统论,专有的系统程序应对专有的系统病,则伤寒论113方及其程序应对流感,或温病,或素问热病,是有问题的。
这个问题,也被人们发现与关注到了。
最先提及的应是晋代医家,后来隋唐也感觉到了。
到了宋金元时代,金元4家更深切感到古方不能尽愈今病,古方就是伤寒论的理法方药,113方,当首推6病初期,即解表法,或辛温解表法之用,遭遇到困惑。。。汗法,本来就是很严谨的治法,麻桂辛温发汗,太阳表证,先以解表,则可解,可劫住大批的伤寒病初期者。。。但是,流感初期,辛温汗法却难尽效,这让医家困惑,引述。。。
以我愚见,1,是细菌与原虫感染的应对较易,而病毒感染则更难,至今未有良策完美之策。2,病毒在变异。
于是,当时的医家们开始痛苦地再试,他们并未舍伤寒论古方,而是舍弃辛温解表法,即麻桂之类的汗法,直接用清=法,即将白虎汤之类的寒凉直折直清其初起之热,此法大多奏效,救活了诸多病人,因此,刘完素说。。。
6)伤寒病与温病,或肠伤寒与流感H1N1的古今应对,其病也惨烈,其理认知也跌宕,其用药也革命化,医师们都经历了洗脑,被自然,被疾病,被现实,被生命的实证所洗脑。。。人们苦思良策,中国人,中国的医师们在顽强地搏斗着。
7)总体而言,举世地球人类都是从自然界原始态1路走出,经历过同样的伤寒病与温病,再浴火重生的。。。东西方人类以中国人口最密集,即使流行条件,也是搏击最烈的条件,更是实证的条件,现实促使思考,洗脑,现实与实证,也验证了草根树皮的神奇药效。。。如果说,西方人类应对感冒之类的热病,向自然界寻找到了柳树枝,并以此树枝树皮煮水口服用于医治诸如感冒发热,或风湿发热,最后提取了阿斯。。。则中国人向自然界寻找到了桂枝麻黄苦杏仁们来煮水口服用于发汗解表以清热,也是殊途同归也。
而现存最伟大,最经典的人类医药,多是取之于自然界的草木与金石,而无论中西。
8)中国的医师们痛苦,执着,不舍生命,不屈探索。。。他们成功了,他们有成,这种成功,并不仅仅是中医人,中国人的成功,它表达了某种真正的精神,人类精神·!中医学属于中国,也同属于世界,中国人的发明,对生命的理解,超乎寻常,与西方人士相比也是另类的,这没有神马错,这个世界就应当如此,民族的,就是独特的,独特,是世界,是民族,即是文化的某存在,也是某存在的终极价值。
9)中国的医师们向自然界寻求救助,天注定,自然界中也设定了这些草木。。。最著名的应当是稻与麦。。。及其它。麻黄平喘,黄连治利,青蒿抗疟,人参补虚,泽泻利水,大黄通便,而蓝草篮实也可治病,治热病,治温病,热病,温病也包括现代的流感与天花,脑炎等凶险的重疾。。。
老子所谓,智慧出有大伪,国家昏乱有忠臣。。。
说明,与辨证论治的关系。。。
1)最初程序,素问热论的阴阳六层次。
其中两感于寒是严重合并症。
感冒之初,最重要,应对之关键点,时空特点。
2)伤寒论六经(病)程序。
3)三焦程序。
4)卫气营血程序。
感冒是经典的温病之1.。
因此,以素问热论为发端,以温病3焦,或卫气营血辨证程序为成熟,中间历经伤寒论6经辨证,宋金元诸医家的探索,我特别要指出的是:
1)我此说,并不否定伤寒论经方对感冒及其广义温病的应对,也极具价值,何况,伤寒论是现存最经典的临床学专著,开启了理发方药之先河。
2)伤寒论不仅是1部经典医书,还是1部经典药书与方书,里边所载方与药,都是是迄今所知最完备的,是迄今为止的方药之源头,是今日医学研究者必知的,当然更是中医人临床学所必尊循,意义无法超越。晋唐以降,宋金元,明,清。。。医家不舍伤寒论,并创新论,再证伤寒经方,做了很多努力,伤寒论经方也被大量纳入抗温病的程序。。。但是,伤寒与温病大不同,最大不同另述。
3)虽然伤寒学主要应对的是伤寒病,即肠伤寒,其致病原是细菌,这与感冒是不同的,感冒的致病原是病毒,而应对细菌感染,及应对病毒感染,至今还是当代医学的主题,也貌似永恒的主题,而由于抗生素的发明百年来,1920.。人类应对感染长足进步,但是,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某物质,如同抗生素应对细菌,也来较完美地抗病毒,病毒致病与抗病毒,这是医学研究的方向,也是医学的1种未知。。。
4)我相信在伤寒论时代,当时代的医师不仅能够应对伤寒病,也能够应对温病,极有可能另外存在1本温病论,或伤热论——我相信伤寒学与温病学是同时并存的,但是,温病学未能流传下来,以致于晋唐,宋金元医师还要不断地区分伤寒与温病两大类感染性急烈传杀病,常常发生困惑。。。也因此,启发了他们的新思考,并屡有建树,其实,也是与时俱进着。。。而伤寒论中在开篇太阳病中即已经论及温病,并显著地提及了温病与伤寒病的不同,是为鉴别要点,及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风温为病。。。
若以三焦辨证为程序,则感冒的应对就会更为简洁恰当。
这要追索伤寒病与温病的时空特点,即最初的临床表现,这也决定了对于感冒的最初辨别与应对,决定了是以辛温解表法,还是以辛凉解表发,是发汗,还是不发汗。。。
而三焦辨证,是将温病程序化,分三层级,上焦是初期,中焦与下焦是加重与延伸,病初是关键,因为病初的医学举措决定病情的走向。。。与三焦将温病分为三层相比,卫气营学辨正,程序分为4层,但是,应以分为三层为佳,而细观温病的演变程序,卫分与上焦同,气分与中焦同,则营分与血分之间难以细分,可合为1个层级。
如此,则上焦急是温病初起,讨论感冒的应对,或抗感冒,抗流感,抗H1N1,H7N9..。。。或SARS之类则必须高度关注初期,而普感与流感,病程传播速度与发病,病情演变延伸到速度也是极快的,常以半天,或小时计。。。
而病情很快可进入中焦层级,气分证。。。从此等同出现合并证,肺心脑的病变,需要IR急救。
当病进入下焦时,则出现呼衰心衰及休克,出血等重证,需要ICU。。。抢救。
对于普感或流感这类最普遍,或最常见的急烈传杀病而言,医学的责任就是及时发现,识别,高度关注,及是应对,必须的。
而所有的现代化应对,都不是针对致病原的应对,也因此,都不是根本的应对,或并非治本之道,这是医学的撼事。
但是,中医学的应对,可能更接近对病因的应对,值得深入省思,而主动抗感冒,更是医学的任务,因为感冒之重,常常不可自愈,而引发重证。
常用的应对程序
简化应对法则:
1
2
3
4
主方品类
追索
1蓝类。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2桑类。桑也,菊花,金银花,连翘。
3石类。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4地黄类。生地黄
5麻桂类。
所谓辛凉解表,不发汗。
总观同1年感冒,或流感,或SARS,或脑炎。。。
同1种病毒,但是,中国可分5河流域自南到北,珠江,长江,黄河,辽河,松花江,此五条河流大致可分5大地理与人文区域。。。因为多点共建论,所以,同1种H1N1在中国这5大区域可获不同临床表现,即中医四诊所得不同的病与证。病=1组证。证,是单独到1病象,如发热,口渴,鼻塞,咽痒,咽痛,头痛。。。脉浮,舌红,苔黄,尿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