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时候的两篇命题作文,边看边笑,一字不改地码上来。《白头翁》是有历史记载的我的第一篇作文(以前肯定还有更早的,但湮没无迹了),看样子似乎是看图说话,应该批判一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白头翁,但是我居然把这反面典型树立成了正面人物,大唱赞歌,可见我不是现在才神经,而是从小就神经。这篇作文写于我七岁差三个月的时候,也就是比托小猫现在大一岁半。
白头翁
有一只美丽的小鸟,它很想学一套本领。
有一天,它飞到了树枝上,看见喜鹊正在造房,它很有礼貌地说:“喜鹊姐姐,我向您学怎样造房好吗?”喜鹊说:“好”。小鸟就在一旁看着喜鹊造房子,一直到了羽毛都白了一半,它向喜鹊道了谢,飞回去了。
第二天,它又飞上树枝, 看见黄莺在唱歌,它很有礼貌地说:“黄莺阿姨,我向您学唱歌,好吗?”黄莺说:“好”。它就跟着黄莺学唱歌,又一直学到羽毛全白了,它才飞回去。
人们为了学习小鸟这样顽强的精神,就把它和它的后代叫作“白头翁”。
老师评语:你这样写出白头翁学习的顽强精神是可以的,但从图意来看,你将不勤奋学习的白头翁变成刻苦学习的白头翁,这与题意相反。今后要注意审题。
老师很没好气地给了我 70 分。
下一篇《清明》写于半年之后,我已经满七岁了,这一篇就比较符合主旋律了。这还不算最符合主旋律的,因为同一时期,我的其它作文里已经充斥着“成为祖国的栋梁”之类的豪言壮语,相比之下,这一篇还算是家庭伦理范围的私人情感。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没心没肺的人,过一次清明毫无哀伤之意,就只记得吃了几顿饭,还采花。不过作为命题作文,我觉得结构还算完整。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开头和结尾的互相对比呼应,奇怪这么明显的构思,老师居然没指出。
清明
清明那天,我和妈妈回家去扫墓。走到半路,我抬头看看,见到天气很阴,好像满脸愁苦似的。我想:“它们也许是在为已经死去的老一辈伤心吧!”
到家了,奶奶忙给我吃饭,我们吃了,做了一些可口的饭菜,就上坟去了。一路上,我蹦蹦跳跳地一边玩,一边走,采了许多花,不知不觉地到了扫墓的地方。
我们休息了一会儿,就烧起了香,插起了柳条,磕了几个头,吃了午饭,就回家了。
我在回家的路上,仔细地看看天,天似乎已经变得比以前晴了。又过了一会儿,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叫起来,好像在说:“你们对死去的老一辈真有礼貌啊!”
老师评语:从你这篇文章的内容来看,写得非常天真活泼,能用一些比喻句来突出语句,用词也妥当,真正刻画出清明节是为了悼念死者,而且能将途中的见闻写得通顺,望你更加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来。
这篇得了光荣的 95 分。
我觉得再过一年半,等托小猫到了同样的年龄,多半写不出这样的作文。不过我像托小猫这么大的时候,虽然也是双语,却不会说法语。所以各有所长,我不羡慕女儿,托小猫也不必羡慕妈妈。这些旧字我给她留着,以后希望她有能力读一读、笑一笑,想象一下当年那个跟她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