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老板Bob,就说说他的故事吧。他那时(90年代中期)50多岁,身高一米八十多,典型的英国绅士。由于公务缠身(研究生院的Dean),又能轻松地搞到科研经费,所以对手下要求极不严格,属于高度散养型。也许科研对于他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吧,但既然有钱,手下还是得有人花呀。
对于博士后来说,不管也就不管了,经过了博士生几年水与火的锤炼,大多知道自己该干点什么,怎么干。其实搞科研的学问就在三个字中:what?why?how?只要老板给了what(方向),就自己去想办法了。要是得自己去找what,那就是没吃老板的饭,却做老板的事。说到这,不得不说,这硕士毕业的,要论科研水平,确实跟博士毕业的有很大距离,关键就在于不知道该干点啥,缺乏独立科研的经验,就是说还没找到窍门。
对于博士生来说,导师的指导还是很重要的,要不然叫导师呢。这Bob为人很好,也许是没时间坐下来想手下的事情吧,结果有一个中国的留学生在他手下呆了四年,什么也没干,我也不知他那是怎么过来的。他很想在加拿大长住下来,于是申请了技术移民。在这个过程中,不幸的是没有通过学校的博士生资格考试,这肯定是拿不到学位的。移民官需要学校证明他可以毕业,这样才能批准移民。这故事讲到这,大家都会觉得完了,这在国外上哪弄这假证明去啊,况且也没法弄,一个电话就可以戳穿的事。
在该同学走头无路,万般无奈之时,跟Bob讲了这事,你猜怎么着,Bob同志本着白求恩(约克大学里有他的塑像)同志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发扬送佛送到底的气概,居然以他的身份给移民官写了封亲笔信,信誓旦旦地保证该同学能博士毕业,拿到文凭,这基本属于瞪眼说瞎话。结果就可想而知,移民纸顺利地拿到了。该同志马上去学了个EE的硕士,现在加拿大快乐地生活着。我想,这对于西人来说,做好事能做到这份上,那是相当的不易啊!
前文提到在地铁上巧遇的曲同志,到了组里后,Bob一问,说是国内一个月给六百元的生活费。这高访(付教授)是这标准,不知那低访会低到什么程度,这可让人怎么活呀,怪不得没法安心工作。不过我还真看到很多美国教授心安理得地让同志们拿这么些钱生活着,当然也就不太好意思太Push人干活了。可Bob同志不一样,一听只有六百,马上就急了,不到半个月就一次性补给该同志三千加元,说是半年的补助。后来不到半年,就把他转成了博士后,年薪二万多。在二十年前,这数目属正常。
Bob对曲同志生活是很关心的。曲找到住处后,没有电视。Bob听说后,从家里给他搬来一个老的,还能用。听老曲说,一天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Bob抱着一大电视站在门前。老曲同志当时是相当的感动,赶快让进屋,把电视放到地上。Bob走后,老曲费了老大劲才把它挪到了桌子上。想想Bob从停车场一直把它抱上楼,有相当长的路,这五十多岁的老头还是相当有力气的。
曲同志干活比我卖力气,我是凭着小聪明,净想些歪点子,快速地骗点文章(有人管那叫Toilet Paper, 这没有贬低学问的意思,只是像我这类没出息人的想法,有点吃酸葡萄的意思),怎么感觉有点骗吃骗喝的味道。他那是实干加苦干,结果也不错,出了几篇文章。我在约克呆了一年,在我走后,他赶上了IT泡沫的最后一班车,学了半年IT,拿了个Certifacate,转行搞起了数据库,现在仍在多伦多,据说几年前就买了房子。
Bob也靠房地产发了点小财,早年住在Downtown,房价翻番后,把房子卖了,搬到了城市中部。过些年又翻番后,又卖了,搬到了郊区。不知后来又换了没有,这二十年多伦多发展很快,原来很偏僻的北部,现在都盖上了房子。南面是没法发展了,那是Downtown,再发展就得进湖里了。那时我对房地产一窍不通,也没和Bob交流过这换房的体会。
组里唯一的加拿大白人David,在我去了半年后,在一家公司找到了一份正式工作,很高兴。很快在Downtown 买了个独立房,我还去看了看,相当的旧,一千多尺,就跟我后来买的出租房差不多,估计怎么也得百年以上了。当时听他说要装修这装修那的,也没什么建议,要是现在,还真能好好地指导一番。和他相处还是很愉快的,我俩经常去Bar里喝酒,聊天。
这转眼近二十年了,离开后联系甚少,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聚聚。Bob同志估计已经退休了,祝他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