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描写正月十五灯会文化的皇帝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  逛过温哥华市中心灯会之后

这灯会,都被港台东南亚给继承得惟妙惟肖,并且被极力地向外传播。浩瀚的大陆没了正统的灯会,取代的是西洋情人的玫瑰。文化的更迭在千年文化的废墟上如此快速,三十年光景让一切天翻地复,这大概都托现代形象技术的“福”。
 
正月是中历的元月,前夜又称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称为元宵。(后又称小正月、元夕或灯节)。那古人是如何度过这灯会良宵?
 
那时候,没电影没电视,又没留下什么暧昧的场景、丽人的倩影。不过,人间转说的缎子还是很多很诱人的。当然,多是靠古人文字里的魅力段子来感受当年的盛况。

南朝梁的简文帝萧纲,应该是最早写正月十五灯会文化的皇帝。他有名的《列灯赋》:
 
何解冻之嘉月,值蓂荚之盛开,草含春而色动,雪飞彩以偕来,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  
 
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得多生动多全面。

然而,真的用诗来描述正月十五的还要数文化人隋炀帝。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月十五日,杨皇上在欣赏完灯会之后,写了首《正月十五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月影疑流水,春风含夜梅;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据《隋书.音乐志》说:那天夜里: “在京都端门外大放炬火,光烛天地,绵延八里,列为戏场。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之外,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两者一对照,不仅吻合,而且逼真。可见隋炀帝的诗词文华。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