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故事:最后的感动阿姆利则 (完结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印度故事:最后的感动阿姆利则

(完结篇)

 

阿姆利则在印度西北的印巴边境,是我印度之行的最后一站。从北向南转了一圈后我才去那里,是因为要把最好的留到最后。

 

阿姆利则所在的旁遮普邦,有“印度粮仓” 之称,是印度最小却最繁华的邦。阿姆利则是邦里的最大城市。

 

阿姆利则与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Lahore在边境两边相对应,仅32英里之遥。其实这两个城市原本一家,同属富饶的旁遮普邦。1947年英属印度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时,棒打“鸳鸯”各栖一方。

 

当时阿姆利则有50%穆斯林,拉合尔有50%印度教徒与锡克教徒,所以曾有人主张前者归巴基斯坦,后者归印度。但结果阴差阳错,互换了“东家”。为此二者都经历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社区宗教大屠杀与大暴乱。

 

与拉合尔在历史上的相提并论,说明了阿姆利则地位的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阿姆利则是印度第三大教锡克教的中心,而锡克教是世界十大宗教之一。

 

我印度之行的一大收获,就是能够亲历锡克教大本营阿姆利则。以前只知道“印度阿三”的裹头印度人是锡克人,并无特别的好感。但在离开印度时,我已发现锡克人是印度社会中最值得信赖和诚实的一群。以致于每当我再见到裹头的锡克人时,某种亲近与信任感便会隐隐而生。

 

锡克教其实是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结合与改良的产物,诞生于15世纪。它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与偶像崇拜,也反对伊斯兰教的排斥异教和歧视妇女。锡克教主张简化礼仪,积极入世,反对禁欲行为,反对恒河沐浴,反对麦加朝拜。它崇尚真理正义,崇尚经典修行。他们帮助乞丐,但鄙视乞讨行为,所以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自强自立,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

 

锡克教的终极圣地阿姆利则金庙

 

举世闻名的阿姆利则金庙Golden Temple,是锡克教的总部与朝拜圣地。它的第一代祖师曾在这里修行。第四代上师在此开建了一个水池,名为“甘露之池”。第五代上师在池中建起了金庙, 1601年完工,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而“阿姆利则”这个字,正是来自梵文的“甘露之池”。

 

1-1 金庙大门。顶部有一个维多利亚式钟塔。金庙大院共有东西南北四个这样的大门,象征着锡克教的大门向来自任何方向的兄弟姐妹们开放。

 

1-2 进入大门前要经过一个洗脚浅水池,以表示对锡克教宗师们的敬意,也为了保持神殿干净。

1-3 走近大门。门边有大木桶提供免费的裹头巾,站立门边的人也会帮你裹缠头巾。 进庙不能光着头,戴帽也行。

1-4 金庙大院全景,十分敞亮宏大震撼壮观。

 
 

锡克教徒的裹头习惯,来自其装束的五大标志:长须发,戴发梳,穿短裤,佩短剑,戴手镯。在他们的语言里,这五个词均以“K”起头,故称“5K”标志。短裤短剑已经不太流行,蓄长发长须则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而裹头巾是其蓄发疏发的外延与标志。

 

锡克教徒常称为“锡克人”,但它不是民族的称谓。凡认同锡克教义的人,都可入教,都可成为“锡克人”。

 

锡克教不拜神不拜人。“锡克”一词来自梵文,有“学生”之意。锡克教只拜“阿迪格兰特”那本经典,它是上师们的教诲大全,含历届领袖上师(共十位)的言论汇总。

 

锡克教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寺庙。他们拜祭的场所叫谒师所,里面不设偶像没有牌位,只有经典著作放于台前。

 

金庙被锡克教称为Gurdwara,即“通往大师之门”,是个终极的 谒师所。金庙大院气势恢宏,金碧辉煌,风格典雅,造型优美,融合了伊斯兰建筑的肃穆庄重,和印度教建筑的绚丽璀璨。

 

金庙大院主要结构有正门,水池,水上的金庙,以及四周的建筑共四部分。正对着金庙的那一排建筑,是锡克教最高理事会的商议聚会大厅,也是初经大师的锡克教经典晚上的栖息存放之地。其他三面的大楼里,有中央锡克博物馆和其他内部功能性设施等。

 

金庙在19世纪曾遭阿富汗人袭击而损坏,锡克人愤而还击追捕,直至摧毁阿富汗军。后来重建时用了100公斤黄金镀面,才有了金庙的俗称。

 

1-5 金庙大院里的中央水池,名叫Amrit Sarovar。这两个字合起来,就差不多是Amritsar(阿姆利则)了。这里的池水被锡克人视为圣水。水上的金庙,正式名字是Harmandir Sahib,意思是“永恒的” 。


1-6
金庙神殿放大图,共三层。第二、三层和顶上裸露的地方都铺有镀金的铜叶片。 庙顶有4个精致的小亭,中间是1个硕大的钵形塔。


 

1-7 水池周边有绳子标示出的部分区域,供男朝圣者沐浴。

 

1-8 金庙两侧的建筑,里面多为锡克教的有关机构和设施。来访者的供食以及夜宿设施等是否在楼里,不得而知。我的日程安排没有这两项。


 

1-9 金庙两侧建筑近景。建筑非常雄伟精细整洁。

 
 

这个锡克教圣地几乎24小时开放(6AM-2AM),总是充满了成千上万的来自印度各地的朝圣者,据说每天游客10万以上,超过了泰姬陵。

 

背包客们对金庙非常熟悉,因为它提供免费住宿,以及24小时免费食物。锡克教徒认为,人应该吃饱饭后才会想到精神信仰的东西,即“温饱思信仰”,而不是温饱思淫欲,哈哈。

 

锡克教如此人性化,如此善解人意替人着想,让人刮目相看。

 

1-10 从这里通过一段约50米的大理石桥,将圣殿与湖边平台相连。信徒和参观者需要排队走向金庙神殿。这是石桥前的一道门。


 

1-11 石桥入口处的镀金大门,在岸边,还没有上桥。


 

1-12 小桥的终点是金庙圣殿,这是门上的镀金碑文,刻着大师经典中的引文。大师的经典经文,每天都在这里由锡克圣人Saints们大声诵读。


 

1-13 金庙圣殿入口处。那一刻我决定硬着头皮也要进去,因为锡克教强调开放和容纳,我不怕被轰出来。唯一的不安是,我手头没有准备朝拜的礼品和贡品,也不知程序与规矩,怕坏了人家的气氛和兴致。


 

1-14 我终于踏进了金庙圣殿。里面不让拍照,这是盲拍。最里圈一色白衣黑头的几位有坐有站,是诵经和接待信徒的圣人们。朝拜的信徒也分成栏里栏外两个“档次”,里面围坐的都是“女士优先”。我自然是“外围”人。最中央的,就是锡克教敬拜的“根本经典”阿迪格兰特。


 

1-15 所有的锡克教徒,都希望在他们生活中的某个时间来寺庙当志愿工一个星期。所以在金庙看到的工作人员,多半是信徒义工。本图中擦拭栏杆的那两位就是。


 

锡克教对男性尤其强调英武勇敢,所以锡克教徒在名字上都加有共同称号“辛格”Singh,意为“雄师”。

 

现实生活里锡克人也确实英勇彪悍,当年为对抗莫卧尔王朝压迫,锡克教逐步军事化。历史上有多次对外对内被动还击而勇猛取胜的事例,包括几百年前对阿富汗入侵的还击,和几十年前对英迪拉·甘地“蓝星行动”的报复,甚至札连瓦拉园的阿姆利则大屠杀,多涉及锡克人。但他们几乎从不主动滋事挑衅,这一点令人钦佩。

 

从阿姆利则火车站到金庙,有直达免费公交车来回。极其拥挤,但秩序良好。我在金庙逗留了两三个小时,直到相机16G存储片用满,不得不清理选删旧片,找回空间。

 

震惊世界的札连瓦拉园惨案

 

1919年阿姆利则大屠杀现场札连瓦拉园 Jallianwala Bagh,就在离金庙约十分钟步行距离的不远处。当年英国军队向和平集会抗议当局的印度人开枪射击,当场死亡379人,伤1200人。实际死伤人数远超此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旁遮普邦的锡克人已经开始出现动荡,起因是他们的新德里谒师所被拆,当局对大部分是锡克人的印度独立活动分子进行审讯 。

 

当时圣雄甘地已回到印度,独立运动与英国殖民当局的矛盾一触即发,当局逮捕几名运动领导人,激愤的阿姆利则人总罢工。成千上万的锡克教徒,穆斯林和印度教徒聚集在札连瓦拉园和平抗议。英国当局阻断了主要出口,无预警地向人群最密集的部分开枪射击,射击持续大约10分钟。血案震惊世界。

 

札连瓦拉园不大,免费进出,但有军警值班。来的印度人很多,男女老少对展览室的陈列看得和外国游客一样仔细。

 

2-1 札连瓦拉园入口处墙上的纪念标牌。下令开枪的Dyer将军的士兵就是顺着这个途径向手无寸铁的无辜人群射击。


 

2-2 进入园内的景象。远处是死难者纪念碑。


 

2-3 走近死难者纪念碑。无字,无语。


 

2-4 人们被从这里射出的子弹击中而倒下。

 
 

2-5 烛火生生不熄。
 

三人座的嘟嘟车挤下十一人的印度特色

 

中午时分我走出札连瓦拉园。剩下的重头戏,就是去印巴边境看每天傍晚的降国旗仪式了。

 

行前我注意到印巴边境WaghaAttari两个称呼,到了当地后才搞清楚,Attari是村庄名,Wagha是边界名。就像以色列南部红海边去约旦的边界过境点叫Wadi ,而它所在的城市叫Eilat

 

印巴边境在阿姆利则西南约30公里远,有公交车到村庄,然后还得叫嘟嘟车去边境。所以不如直接包嘟嘟车,来回加等待,约750卢比。

 

我站在札连瓦拉园门口时,几个嘟嘟车司机走上前来。我问:去印巴边境,多少钱?有一人竟说:100。我一惊:是来回价?是。包括等待?是。何时付钱?回来再付。我说:怎么这么便宜?对方笑:一共8个乘客。他又说:一个人的话要750。我说:是嘟嘟车?是。怎么能拉那么多人?他端上手机里的照片,说:我的车大。

 

这个年轻人叫Raja,我喜欢他的言行举止,也相信他。他向我推荐了市里一家“像样”的餐馆,约好1:30就在此地集合出发。

 

吃完饭再市区逛了逛,1:30左右还真出发了。不过沿途他又拉了几位,最后居然连司机共载了12人。他的车其实无异于其他嘟嘟车,但他加了朝后一排横板,背靠背硬是挤了八人。背对司机有一横栏,也“坐”了两个年轻人。我是“外宾”,司机左边的靠背椅优惠了我。一声轰鸣车发动,我甚至担心它拉不动,或半途抛锚。结果Made in India还算争气,一路颠簸却顺风顺路。

 

3-1 我去印巴边境的车友们。一辆嘟嘟车居然挤了12人。这几位个个膀大腰圆,却很能吃苦凑合。由此不难理解,那些近郊火车窗外顶上的人山人海奇迹奇观是如何练成如何发生的了。


 

3-2 又一排车友,老人也不落人后一样耐挤。两位老人身后隐约能见还有一人,所以这一排也是四位。面对他们的是两个年轻人,所以“车厢”里共“塞”了十位,连我和司机共十二人。


 

印度教至尊朝圣地Durgiana TirathVaishno Devi

 

去边境前,我问司机能否去Shri Durgiana Tirath停一下,他同意了。那是个印度教在阿姆利则的主要朝圣地之一,风格模仿了金庙,拜的有克里希纳神和毗湿奴神,但主神是女神杜尔迦。

 

寺庙在一小街巷里面。我一人进去,其他人在街上等。我发现里面很深很大,与金庙相像。我不忍心让那么多人等我一人,就匆匆一转没有细看。

 

3-3 寺庙在一个小街巷里,东拐西弯地要走一阵子。

 
 

3-4 寺庙正门上的寺庙大名。


 

3-5 寺庙全景。照片来自网络。样子非常像锡克教的金庙。


其他老印乘客要求看一个印度教寺庙Vaishno Devi,不在我的规划之中,供的也是女神杜尔迦,我也跟着转了一圈,觉得没有上面那个寺庙有意思。但是据说也是当地很重要的印度教寺庙。

 

3-6 寺庙也在一个小街巷里。这是街口景像。


 

3-7 一进庙门的感觉,好像是个Shopping Mall,哈哈。



嘟嘟车走了40分钟左右,在边境隔离区边上停下,不能再前行了。人们都需要步行好几百米才到真正的入口处。司机再三叮咛每个乘客,返程集合就在这里的咖啡店前,不能搞错。

 

3-8 去边境途中,不知是谁的雕像。离开边境已经不远了。


 

3-9 进入边境地区。


 

景观独特的印巴边界降旗仪式

 

资料上说,印巴边境降旗仪式4:30PM (夏)或5:30PM(冬)开始,持续约20分钟结束。结果实际情况是,我们3点到达,4点半进场,6点开始,7点多散场。

 

从第一道大门入场后,外宾有专门的看台和通道,但没有明显的标记,需要问一下。我是第一个进看台的外宾,我选了不高不低处的中间位,为的是看到拍到俯视的全景,可惜我没有变焦相机,稍远处就模糊了。

 

4-1 前下方的水泥台阶,属于观礼的“外宾席”。我第一个到达,选择了靠左边边界的中间位子。


 

4-2 外宾席的右边是印度国内的“贵宾席”。开放得晚一点,那时还空无一人。


 

4-3 我左前远方有两面旗子的地方,那个大门就是印巴边界线。

 
 

4-4 时间还早,坐着无聊,我走到“马路”中央拍照。没人管我。我先朝边界处拍照。一个老印模样的在拍制服军警。


 

4-5 我然后转身拍反方向,进来处的边境大门。挂着印度国旗和甘地肖像。一般观众已经就位,人山人海。

 
 

4-6 走回到座位去之前,我也拍下了那个大鸡冠制服军警。

 
 

真正的仪式相当繁琐,大概也是宣传和作秀的需要,对外宾,对百姓,也是对另一边的不友好邻邦。大致有三个阶段:军人来回行进走队列;降国旗;护送国旗回营回楼。

 

队列有大有小,一人,两人,四人,甚至更多,都是高摆手快捷步急匆匆地来了又去,印巴两边都是这种风格。看上去少了端庄与威严,反而有点“滑稽”,但很可爱。队列行进有不少变化与讲究,占时最长。

 

降国旗是与对手巴基斯坦方同步的,倒也十分“君子”。那个过程稍微短些。最后护送国旗回到营地楼内,最简洁快速。

 

整个过程中,高音喇叭里时有音乐,歌曲,口号此起彼伏,群情激昂,场面很是感人。我就听“懂”一句,好象是:印度斯坦万岁!

 

视频1:将国旗仪式开始,多种人数组合的军人列队行走。天色已经变暗。



视频
2:印巴两国同时徐徐降下自己的国旗。交叉斜向徐徐下降。



 

视频3:军人手捧国旗护送回营地。

平民百姓的真切热情留给我最后的感动

 

从坐上嘟嘟车看到两位老人的时候起,我已经感受印度平民特意前来积极参与的巨大热情。 观众席甚至马路沿,到处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和边界对面的稀稀拉拉冷冷清清形成鲜明的对比。

 

4-7 参加者踊跃,人行道都坐满了人。


 

4-8 印度国内贵宾席也高朋满座。


 

4-9 人们举国旗来回奔跑接力。那时已过了5点,外宾席上已经有不少人了。


 

4-10 印度佬激情高呼口号。虽听不懂,但能感受到。大概就是印度万岁一类的吧。


 

4-11 对面的巴基斯坦。天暗下来了,仪式将要结束,观众席依然稀稀拉拉,从未坐满人过。

 
 

在等待的过程中,观众中有人开始举国旗奔跑的活动。一组两人,各持一面国旗,从甘地大门奔向边界,然后原路奔回。下一组两人接过旗帜重复之。越来越多的人走出观众席,排队加入等候,甚至有小孩和老人参与,场面感人。老外也有加入的,活动持续了近半个小时。

 

视频4:降旗仪式正式开始前,观众有老有少自发地双双手举国旗快步奔跑,形成排队接力。



稍事休息后没有多久,观众中里又有了“骚动”,人们纷纷站立朝一边张望,原来有几个女孩在路中央跳起了舞蹈,后来扩音器里也开始播放音乐,参加的人多起来了,男女老少都有,老外也有加入的,包括我的身边人。

 

视频5:降旗仪式正式开始前,观众随音乐起舞。开始是几个人,后演变成群舞。老外也有人从我身边跑去加入。

 
 

在回程中,我同车的老人说,他看见我也去跳舞了,哈哈。其实我没有去。但我心里是有触动。那些举国旗奔跑和群舞的活动,也许是当局鼓励甚至有备而来的,但显然是极受群众欢迎,很有感染力的。老印老外观众的自发参与,十分积极踊跃。印度百姓尽管有种种问题与不满,但对国家的热爱却是真切的。这让我感动。

 

当晚我赶火车回新德里。印度之行划上了句号。阿姆利则是锡克人的天下,有过血腥,充满阳刚,更是洋溢着热心热情和温馨感动的地方。

 

本篇景点及本人评分(1-5星):

1 金庙 Golden Temple 5

2札连瓦拉园 Jallianwala Bagh 5

3 Shri Durgiana Tirath寺庙 5

4 印巴边境瓦格赫 Attari/Wagan 5

5 Vaishno Devi寺庙 3 (计划外)

 

 

再见了,永远的印度

 

二十一个日日夜夜,五百零四个钟头,三万零二百四十分钟。。。

 

古老而沉重的千年大门为来访者开启,它又缓缓地关上;

绚丽而多彩的神秘面纱为远道客撩起,它又轻轻地垂下;

。。。。

远去了,铁罐机车灰暗沉闷的隆隆声响;

模糊了,车牛同道尘土飞扬的老街窄巷;

消褪了,咖喱麻辣异国味料的舌尖麻痹;

淡忘了,酷暑骄阳大汗淋漓的蹒跚踉跄;

。。。。

 

古老而现代,矛盾又辉煌;对立而平和,知足又贫乏;陌生而友好,温馨又难忘。。。

 

我眼里的印度,我心中的印度。。。。。

 

再见了,永远的印度,永远的谜。

 

 

  

   

    
     
       
         

 

(全篇完)

 

201310月至20144月,我“六月怀胎”的BABY们):

神秘脏乱平和:印度南北走单骑 
bbs.wenxuecity.com/59496205496/385273.html

印度故事:人格分裂新德里
bbs.wenxuecity.com/india/386576.html

印度故事:情系红粉斋浦尔 
bbs.wenxuecity.com/india/387368.html

印度故事:刻骨铭心阿格拉
bbs.wenxuecity.com/india/389267.html

印度故事:千古之魂瓦拉纳西
bbs.wenxuecity.com/india/391291.html

印度故事:性爱横流古久拉霍
bbs.wenxuecity.com/india/392515.html

印度故事:东方威尼斯乌代浦尔
bbs.wenxuecity.com/india/395158.html

印度故事:旧貌旧颜老孟买
bbs.wenxuecity.com/india/398567.html

印度故事:飞车惊魂海德拉巴
bbs.wenxuecity.com/india/399633.html

印度故事:最后的辉煌汉皮
bbs.wenxuecity.com/india/401317.html

印度故事:峰回路转班加罗尔
bbs.wenxuecity.com/india/403105.html

印度故事:东方雅典马杜赖
bbs.wenxuecity.com/india/404737.html

印度故事:伊斯兰止步金奈
bbs.wenxuecity.com/india/406275.html

印度故事:最后的感动阿姆利则

 

再次由衷感谢一路鼓励支持的热情热心网友们。
所有这一切,为的是对得起你们,也对得起自己!

鞠躬!

 

(行万里路-写万言文-好天下事)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