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 (ZT)+评论

一个跨学科团队今年完成了一项对资源稀缺状况下人的思维方式的研究,结论是:穷人和过于忙碌的人有一个共同思维特质,即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这项研究是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政策研究学者协作的典范。

 

  这个研究源于穆来纳森对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岁从印度移民美国,很快就如鱼得水,哈佛毕业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经济学,获“麦克阿瑟天才奖”后被返聘为哈佛终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几乎拥有一切,他觉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时间,脑袋里总有不同的计划,想把自己分成几份去“多任务”执行,结果却常常陷入过分承诺、无法兑现的泥潭。

 

  穆来纳森把正在做的国际扶贫研究和自己的问题联系起来,竟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惊人地类似。穷人们缺少金钱,他缺少时间,两者内在的一致性在于,即便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利用。在长期资源(钱、时间、有效信息)匮乏的状态下,人们对这些稀缺资源的追逐,已经垄断了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于忽视了更重要更有价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虑和资源管理困难。也就是说,当你特别穷或特别没时间的时候,你的智力和判断力都会全面下降,导致进一步失败。

 

  研究进一步解释,长期的资源稀缺培养出了“稀缺头脑模式”,导致失去决策所需的心力——穆来纳森称之为“带宽”(bandwidth)。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细算,没有任何“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事宜;一个过度忙碌的人,为了赶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紧急的任务拖累,而没有“带宽”去安排更长远的发展。即便他们摆脱了这种稀缺状态,也会被这种“稀缺头脑模式”纠缠很久。

 

  穆来纳森的研究,对社会阶层理论和国家政策、技术发展模式乃至个人时间管理等问题,都有重要的启示。以下试举几例——

 

  例一:穷人为什么穷?

 

  美国共和党认为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努力;民主党认为,贫穷根源来自社会不平等,国家应主持再分配来支持穷人。穆来纳森却证明两党都错了:穷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为长期贫穷,失去了摆脱贫穷的智力和判断力,这种状况不变,再努力也是白费;而如果仅是简单地分钱给穷人,穷人的“稀缺头脑模式”也会导致无法利用好这些福利以脱贫。所以一个合理的社会流动方式应当是,建立最基本的社会安全体系,同时保有社会竞争上升通道,资源入口向全社会开放,使得个人能保持正常思维,有尊严地奋斗。

 

  例二:时间不够怎么办?

 

  传统时间管理原则是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而穆来纳森研究发现,不是时间不够,而是判断问题的心力不够;利用片段时间和多任务解决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强了焦虑,导致无法专心处理主要任务,加剧拖延。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办法是,减少多任务干扰,求助外界辅导,分割问题,从而淡化处理问题的焦虑。

 

  例三:信息过载?不,有效信息匮乏。

 

  我们每天都处于信息过载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轰炸得无法判断问题,所以一些人开始用“戒网”的方式来摆脱信息过载。事实上这不是信息过载,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匮乏的恶果。

 

  在一个严重缺乏公开信息的社会,一旦技术带来部分的信息开放,会造成“饿汉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同样,我们的头脑还处于有效信息稀缺的时代,有“看到字就觉得很重要”的毛病,尚无法处理高浓度信息。最好的解决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匮乏状态,而是建立辅助性信息筛选机制,帮助自己挑选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为是同仁、同事间的互动,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筛选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国的发展会慢慢超过今天的微博。

 

  穆来纳森的研究刚刚开始,他关于“稀缺头脑模式”的警示,是我们这个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时间和资源都加速减少的时代的一盏指路明灯。

 

 

 

评论:

我硕士毕业刚工作的时候我的导师问我要不要读在职博士,我说暂时不想读了。他说也挺好的,女孩子读个硕士就够了,做份不忙也不闲的工作挺好。

 

我自己其实也是个闲不下来的人,总想在这个男权的世界里,凭自己的能力独当一面。但这么多年生活的历练,到如今我才学着放缓手头的工作,使自己的心稍稍安静下来,闲暇时读些好书,了解一下别人的思想,享受一下轻松的生活,体验一下不同的人生。所以今天的自己愈发能体会到我导师当年的智慧。

 

圣经中在一卷智慧书(箴言书)中说道,求上帝不要让我贫穷,也不要让我富足,恐怕富足让我骄傲,而贫穷则让我生偷窃之心。其中包含的是更大的智慧。

 

这个社会给男人的压力实在太大。天降大任于斯,不忙似乎是不对的。就科研工作者来说,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学术,参加不完的会议,指导不完的学生,申请不完的课题。。。。生活就是这样。似乎只有忙才有价值,忙才有意义,于是忙也成了习惯。

 

不过转念一想,到底是自己在为事情而忙,还是自己被事情所辖制而导致了忙?哪个是因,哪个又是果?等有一天不忙的时候,忙碌惯了的人还可以再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吗?而哪些又是属于自己的生活呢?

 

不过也许忙碌已经让人无暇思考这些问题了。

 

人生就像是栽种在湖畔边的一棵白杨树,外面的那个我是岸上白杨树的实体,展露的永远是高大挺拔和伟岸;而心中的那个我则是白杨树在湖中的倒影,随着水波飘忽不定。

阳光下的白杨树不可能没有倒影,人也不可能没有内心世界。而到底哪一个我才是真实呢?

blush? 发表评论于
这个哈佛教授的英文名字是什么?
喜乐的满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weston' 的评论 : 说的有道理。谢谢!
weston 发表评论于
社会贫困问题很复杂的. 简单归结为穷人思维方式的研究非常不负责任,没有可信之处.
飞来寺 发表评论于
所以成都代表的“小富即安”还有它未被认识到的价值,对吗?
喜乐的满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dedoli' 的评论 : 谢谢!祝福您!
喜乐的满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数字证' 的评论 : 其实无论外面的我怎样,忙或者不忙,只要里面的我平静安稳就好。北欧人也好,美国人也好,中国人也好,最重要的是人们应该多寻求心灵的平安和满足。
喜乐的满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草叶尘砂' 的评论 : 谢谢您的留言!祝福您!
喜乐的满足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asis2016' 的评论 : 对不起,我没有。
dedoli 发表评论于
所以北欧没有穷人嘛。
Masis2016 发表评论于
请问有英文版吗?
数字证 发表评论于
北欧基本上就到达了作者所说的环境,但不见得有什么特别。
草叶尘砂 发表评论于
好文!希望实际的我,即使随波逐流,也能守住希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