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的音乐公开课

顺理成章,但好像又没那么简单。真相残酷,却有更多推敲与玩味的空间。

先来看被帮唱歌手毁掉的决赛第一轮。

实力决定成败。但在实力相差不远、或存在一定考核或竞赛规则限制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学习应考技巧、分析并利用规则,也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影响。

「帮帮唱」就是个能够撬动最终结果的环节。时至今日还有很多朋友仍对羽泉在总决赛反超了领先整季的林志炫而耿耿于怀,仔细分析即可发现,翻盘的胜负手,就是这一轮「帮帮唱」。

林 志炫失误在于整首歌大部分都在用假声,和萧敬腾的音色格格不入。而且在和萧敬腾的重唱部分中,他担任的是上方和音,而萧唱的是主旋律,彻底搞反了。整首歌 感觉是林在捧萧的场,主配角颠倒了。而邓超一来发声位置和羽泉接近,音色没太多特点就不显突兀,音准节奏很好,长得帅而且台风超棒超有煽动力,造就了总体 效果的脱颖而出。可以说羽泉的逆袭,邓超是立了头功的。

那在「帮帮唱」中,歌手和嘉宾该怎样配合呢?这需要稍微展开一下。

在 流行音乐领域,2-3 人共同演绎一首歌大致会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齐唱(数人同时演唱相同旋律,很好理解)、对唱(每人轮流唱一句或一小段,相互配合应答)、重唱(一人唱旋律, 另一人唱和音,通常为上方或下方的三度或四度)。这些形式在歌曲创作中通常会综合灵活应用,比如处在叙述和情绪累积状态的主歌部分,通常采用对唱,一个人 唱一个长度为四句或八句的小段落;而用于抒情、宣泄的副歌高潮部分,则会改为重唱,或者把对唱的互动频率安排得更频繁(每人一句,甚至是每人半句交织推 进)。

音域也是重要的考量。同性之间还好说,流行音乐中男女音域差一般在 4 -5 度(可以翻翻之间几期的点评,男声翻女歌一般都要降四度),这就意味着同一条旋律不可能让男女双方同时舒服。比较巧妙的写作方法是:在互动不太频繁的主歌 部分,男声女声各唱一段,段落间安排一个转调,转到下一个人舒服的音域。到了互动频繁的副歌段,则把重唱的音程拉开到四五六度,两人都能在合适的音区表达 高潮情绪,比如 Celine Dion & Peobo Bryson 的《Beauty and the Beast》,比如李宗盛和林忆莲的《当爱已成往事》。但这种写法难度很大,对演唱者也有额外的要求。所以男女对唱的作品远远少于同性对唱作品。你甚至数 不出来几个男女演唱组合(凤凰传奇那种男声只负责 Rap 的不算),中外皆如是。

另外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尽量避 免齐唱。男女合作自不必说,有天然音域差,齐唱肯定有人会很不舒服。同性唱相同旋律时,装饰音、颤音、滑音这些在独唱时本来可以处理得相对自由的有节奏的 小细节,在齐唱时都会变成一个个雷,稍有不同步就会显得无比刺耳。当然重唱也需要演唱者在细节的节奏处理上尽量同步,只不过有音程差存在,体现得不如齐唱 那么明显罢了。假如没有像演唱组合那样经过长期的训练磨合,而仅仅是两个歌手的临时合作,是完全不可能在齐唱时达到颤音装饰音滑音的同步的。对于流行音乐 演唱,齐唱是个相当费力不讨好的形式,一定要尽量避免。

以上提到的问题,都可能成为影响最终呈现效果的陷阱,音乐上 每个环节的执行者都应该考虑到。但一般来讲,在上游环节(作曲)能更轻松地避开陷阱,而一旦把问题推到了中下游环节(编曲、演奏、演唱),解决难度就陡然 增加,甚至棘手到无法解决。就好比黑人影星丹泽尔 · 华盛顿到了片场,发现分配给自己的角色是美国国父乔治 · 华盛顿,这怎么解决?这没法解决。这是本该由编剧、导演、制片人解决的问题。如果他们都忽略了,问题遗留到演员这个环节,就已经无解了。

再回到《我歌》的舞台上。羽泉的《奔跑》和林志炫选的《Easy Lover》本来就是对唱歌,原曲创作时作曲者已经充分考虑了上述问题,编曲和演唱者就不需要再额外花费精力去斟酌人声旋律的配合。

而 本季「帮帮唱」只有选歌一贯保守的茜拉唱了首正经对唱曲《When You Believe》,其他人都是用独唱直接改的对唱或重唱,天然就存在诸多隐患。歌手(通常也是选曲者)和编曲者可能也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结果造成 很多本可以避免的隐患终于在本轮演出中不同程度爆发,场面惨不忍睹。

一、曹格 & 谭维维《What's Up》

原唱 4 Non Blondes,A 大调,E3 - #C5,曹格在原调,A3 - E5,曹谭分别有 A5 但质量都很差

风格编配基本上还是遵循了原曲。引子里的人声采样、谭维维的民歌式甩嗓都是细节,大风格上还是 Pop Rock 。

现 场直播没有了修音环节,本来就容易出状况。即便是欧美一线歌手,也会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在唱现场的时候降调,而曹格再一次男唱女调,太不给自己留余地了。开 嗓第一句就是颤的,节奏也有不稳的地方。第一段 pre-chorus 谭维维进来,部分音略有不准,到了第四句「what's going on」时,谭的 E4 高得几乎到了 F4 ,实在有些刺耳。

曹格演唱时滑音颤音本来就比较多,而且在高音区尤其是 上行旋律,滑音可以降低上跳的发声难度。但前面提到了,在二人重唱时,处理得就要无比慎重,一旦没有同步,效果就会非常之差。曹谭的磨合程度远远不够,颤 音和滑音都是错位的。由于选了很高的音区,导致声音不稳,进而出现了更多的音准问题。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得曹谭卜一亮相,就亮出了最洋的相最短的板。之 后再如何弥补,也顶多使得这木桶盛的粮食更冒尖一点,不会再有质的区别了。

涂惠源老师的编配在继承原曲风格的同时又强化了层次感,舞台的情绪推动得更到位,分寸拿捏得精妙。这些都已不再重要,因为曹格这场的选曲策略完全错了,他难度已经足够高,决赛应该求稳,而不是求险。

二、周笔畅 & 信 《一样的月光》

我每次分析某个歌手的表演,都会原唱与现场的调和音域列出来供阅读者参考比较,但这首我想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吧,因为我需要先搞清楚一个问题,把副歌处理得这样销魂,信是来砸场子的么?

这 么多期点评写下来,我在评论中一直非常注意一点:仅就事实进行陈述和分析、辅以个人观点,避免目的揣测。比如「周笔畅重新编排段落、加入电子元素等,可以 看出用了心思」,或者「未经修音的周在演唱中有不准的片段,但总体还处在合理范围内」等等。但要评论这场信的表现,动机是个绕不开的问题,我只好善意地推 测,苏见信,应该是个真朋克。尽管同样怀着对音乐的热爱,我们的理解角度与表达方法实在相差太远。女生邀请邻家小哥作为男伴参加毕业鸡尾酒会,小哥兴高采 烈地端了一锅卤煮出席,见人就问要不要来一碗,蒜泥香菜管够。

三、张杰 & 林俊杰 《最美的太阳 + 翅膀》

张杰原唱,C / D 大调,E3 - B4,现场 E3 - C5

看现场直播时有了前面那两对打底,张杰一进唱,我真有种在 KTV 里把原唱打开的感觉,但林俊杰进唱以后,又把我拉回了现实。张杰整曲除了个别音头有点问题,其余部分音准控制得非常好。林俊杰在开始进唱的第一拍就有点没跟上,之后主歌段音都略微有一点点低。

其实林俊杰的音准乃至发挥还算帮唱嘉宾里不错的,比黄妈陈志朋谭维维都好,可能比方大同还略好那么一点点。但由于歌曲的齐唱段落太多,且林俊杰习惯性地频繁使用颤音,与声音准且稳的张杰一叠加,小问题就反差得有点大了。

此外,张杰不像茜拉邓紫棋,反正没什么华语作品,决赛的两轮选歌自然就没什么顾虑。张杰确实有些唱片,不选自己的歌吧,显得心虚,选吧,歌又都不太够分量,还是吃了作品的亏啊。没关系,年轻人嘛,路还很长,作品少慢慢搞。

个人觉得《这就是爱 + 一千年以后》效果会更好,意境、改编空间和串烧连贯度都不错。

四、韩磊 & 胡彦斌 & 张嘉译《掀起你的盖头来》

G 大调, G3 - B4

尽管我对韩老师这一场表演的感觉很复杂,但首先要赞一句:姜还是老的辣。

全 场被嘉宾搞到几乎全军覆没的决赛第一轮,韩老师带了个准业余选手轻松过关,要诀在于「降难度」。虽然有磊叔和胡彦斌偶尔在上面冒冒高音,但《盖头》原曲旋 律跨度只有五度,在 G 大调上的音区为 G3 - D4 ,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轻松驾驭的音区。歌曲简单上口人人耳熟能详,张嘉译需要的只是本色出演,把旋律顺溜下来而已,而由韩老师和胡彦斌负责轮流闪闪光。

韩老师的最终呈现效果无疑是本轮最好的,毫无疑问。但我对韩老师略有失望之处在于:他完全复制了上一场的立意、改编方式、歌曲结构和呈现手段。

和 流行歌曲的主副歌二段式结构不同,大多数民歌都是一段式结构,也叫一部曲式,即在一个乐段(通常是四个乐句)中,完成起承转合的情绪变化过程(请自行类比 《北京的金山上》《东方红》《小白菜》《友谊地久天长》等)。但这个乐段以及相应的情绪周期都太短,必须加以扩张才能改编成符合现代审美习惯的「歌曲」。 韩老师的做法就是,用色彩乐器(呼麦、胡笳等),搭配民歌式甩嗓或者呼号、吟唱,做成一个悠远沧桑的引子。然后用特色风格(特色来自乐器音色、律动、调 式)来呈示歌曲段落,比如上一轮的抒情弗拉门戈,这一轮的维吾尔族舞蹈律动。然后再整体提速,用整体段落变奏把情绪往高潮推,顺便加花炫技。

这 些没错,这些都很好。但之前每一轮在音乐元素和编配上(至少让观众感觉到耳目一新)的探索和创新,这次完全没有出现。这一轮全场只有韩老师用了两名伴唱嘉 宾(当然规则没有限定数量),张嘉译提供粗豪、胡彦斌负责技巧,二者加一起才能达到和韩老师的演唱相互配合的水准,单拎任何一个都会被压得死死的。编曲元 素很丰富,乐队排场不小。把蒙古的胡笳呼麦揉到新疆音乐里是说得通的(毕竟挨着),但韩老师台上还有胡必斯(也叫火不思)、铃鼓、手鼓、长笛、巴扬(俄罗 斯的)、曼陀林(这可是地中海乐器啊),还自己另带了十名伴唱。这些声部真的都是不可或缺的吗?梁翘柏团队真的不能实现其中几个色彩音色么?下一首韩老师 还额外用了三个呼麦、三把马头琴(有一把改成双头的),还有一个 Didgeridoo(澳洲土著乐器,字幕里拼错了),不免有点拿乐队编制砸观众的感觉。

提出这些疑问也好、不同意 见也好,我只是希望韩磊能够百尺竿头好上加好,保持住此前他对音乐的理解、热爱与追求。韩老师此前在这个舞台上奉献了精彩绝伦的演出,并且在中国最受关注 的公众娱乐平台上让观众领略了一些充斥着媒体的商业音乐以外的艺术与风情,当得起我崇高的敬意。

此段蒙我校音乐学系师妹洁璐 提供学术支持

五、 张宇 & 陈志朋《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 舞娘》

原唱五月天 a 小调,宇哥降了一个半音在 #g 小调,舞娘在 g 小调,音域#D3 - #G4

张 宇的音准一直不错,他的不稳一方面来源于嗓音疲劳造成的控制力下降,另一方面他的特色颤音,一旦控制出现些许偏差也会造成音准问题(所谓颤音,颤的就是音 高)。而志朋哥的音准着实惨了点,惨到即便在没有颤音的密集旋律部分,三度以上的跳进音程几乎没唱准过。这种不准跟加滑音颤音无关,在这种难度刚刚碰到专 业水准门槛的歌里唱成这样,真相只有一个:长期缺练。

《慢歌 + 舞娘》是有舞台设计的。张宇主持的原话是「如果韩磊唱七十二变,我就唱舞娘」,这是个调侃,他没必要真唱的,但佯装下场时,他又走了回来,唱了一段《舞 娘》。这不是承诺,这是宇哥额外赠送的心意。有意无意的调侃下是真诚的付出,在满足大众、娱乐大众的表面下,更有着一份对舞台的执着。把娱乐不仅做得真娱 乐,更做出了一丝情怀。这或许是另一层大俗之中的雅境吧。

没听到《四百龙银》真可惜。

六、茜拉 & 黄绮珊《When You Believe》

原唱 Mariah Carey & Whitney Houston,D - E - #F 大调,音域从 E3 - #A5,30key(我就不提最后那个飘到 #A6 的海豚音了)

《When You Believe》作为 98 年迪斯尼动画片《埃及王子》的主题曲,由 90 年代美国两大黑白国宝天后在巅峰期行将结束时携手奉献,也标志着 Quiet Storm 最后的辉煌。梁翘柏把 Maksim 的钢琴曲《出埃及记》的主题动机放在了前奏,很是有些情怀。

茜 拉和黄绮珊在这首歌里都放大了自己的缺陷。茜拉的唱法问题在于不同混声比例的发声质量差距过大,导致旋律一经过换声点时,音量就会出现明显变化,影响旋律 线条。黄妈也存在这个状况,而且走到高音部分的声音控制力偏弱,音色质量变差且有音准问题。歌里的 R&B 转音很重要,但分寸更重要。听原版会发现,MC 和 WH 两人尽管从进副歌以后互动得更频繁,但会很巧妙地在句间交接,前后两人不拖不抢,音乐几乎没有断点也没有重合,卡得极准。到了第二次升调后的高潮段,二人 开始重唱时的滑音切分点完全合拍,旋律交织有重合的地方,某一个人正在加转音时另一个肯定是不带颤音的白声淡入,绝不会出现两个人转音撞车的状况。借个表 演术语,这叫「让戏」,某个瞬间,台上的角色该谁顶上,另外的人就要把表达空间让出来,否则顶到一起就演砸了。茜拉和黄妈在前面的主歌段落还好,一进高潮 段,俩人感觉全上来了,玩命往花里唱,搅得稀烂。

其实 MC 和 WH 这俩大牌明争暗斗互相较劲,绝不会为了合作一首歌花上大把的时间排练磨合。能够配合得如此行云流水天衣无缝,是拜她们从小的合唱训练所赐(当然还有厉害的 录音师)。合唱 / 伴唱,和独唱是完全两个工种。伴唱高手唱独唱一般不会差,而没经过合唱训练的独唱歌手给人唱伴唱,通常会砸锅。因为最需要合唱或伴唱歌手具备的能力就是声 音准、而且没特点,能像一件乐器一样,融合在别人的声音里,融合在整个音乐里。整场的嘉宾和歌手都算上,只有两三个懂「让戏」,完全没人试图让自己的音色 和对方融合。

此歌里最让我感动的细节,是导播切换的涂惠源老师与黄绮珊的特写。当年的乐坛伉俪如今劳燕分飞,舞台上下两隔,我心里只剩下《剪爱》这首他写给她的虐心怨曲,绕梁不绝。

七、邓紫棋 & 方大同《春天里》

汪峰原唱 E 大调,B2 - B4,邓紫棋在 G 大调,按原曲旋律平移过来后音域应该为 D3 - D5,方大同低音唱到 D3,邓紫棋的音域从 G3 - G5

男女同唱一调的悲哀。汪峰这歌音域本身就宽,整两个八度。一般歌手唱下来都费劲,哪还有余地?

邓 的表演从原调的 E 大调升到 G 大调,上移了一个小三度。看起来好像是在邓方二人间折了中,实则二人都没法单独完整演唱旋律,谁都不舒服哪头都没占上。上来主歌部分方大同唱得很轻松,唱 完了交到邓紫棋手里,旋律位置对于邓紫棋过低,音量根本上不来,造成整体情绪出现了个大落差。而到了副歌部分,邓紫棋倒是舒服了,可对于方大同就高了,更 要命的是,方唱的还是旋律上方三度和音。第一遍副歌方大同完全就是在飘,自己的内心音准已经完全没有了。邓紫棋也被越带越拐,唱得越来越低,第二遍副歌整 段都低了将近 25 音分,简直是灾难。

邓的 R&B 转音其实不多,总体算规矩且克制,而且她还一度受到「唱歌没情感」的质疑,就和她的装饰音方法略显单一有关。而方大同则彻底是个不转不舒服的主,各种花样 各种变化。转多了,一是容易音不准,二是容易拍子卡不准。其实方大同的一手 Blues 弹得挺漂亮,估计平时自己开个演唱会,稍微跑了,就用颤音一掩饰,然后弹间奏的时候跟着自己的琴就找回来了。可这回别忘了还有邓紫棋呢,俩小年轻,没啥经 验,俩人你看我我看你,一个走神就一起拐沟里了。

本季第二场邓紫棋唱了首《存在》大放异彩强势夺冠,选个情绪风格都相似的《春天里》,可以理解。但邓紫棋能演绎好不代表方大同也能,更不代表这俩能一起演绎好。好好的一个翻盘机会,就这样被自己搞砸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