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甲乙经》作者不是皇甫谧

 

[原创]《甲乙经》作者不是皇甫谧

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 罗鸿声
  
自唐以来,医家及史家将《素问》《灵枢》视为《黄帝内经》,皆源于现存《针灸甲 乙经》中的序,考诸史籍,最早记载《甲乙经》的是北齐魏收所著的《魏书》,《魏书·卷九十一·列传术艺第七十九·崔彧》云:彧少尝诣青州,逢隐逸沙门, 教以《素问》《九卷》及《甲乙》,遂善医术。中山王英子略曾病,王显等不能疗,彧针之,抽外即愈。 从传中可知,崔彧与王显为同时代人,《魏书·王显传》载王显于北魏孝明帝时(公元515年)被杀,那么,崔彧少年时代习医当在公元500年以前。其后有唐 初李百药《北齐书·卷四十九·补列传第四十一·方伎·马嗣明》云:马嗣明,河内人。少明医术,博综经方,《甲乙》、《素问》、《明堂》、《本草》莫不咸诵。这两则史料表明,至少在公元500年以前《黄帝甲乙经》已流行于世,并与《素问》、《九卷》、《明堂》、《本草》齐名,同为习医者必读之书。隋代萧 吉《五行大义》亦有引录甲乙经内容,如《五行大义·卷第三·第十四论杂配·论配藏府》甲乙经云:黄帝问岐伯曰.人有五藏.藏有五变.肝为牡藏.其色青. 其时春.其日甲乙.心为牡藏.其色赤.其时夏.其日丙丁.脾为牝藏.其色黄.其时季夏.其日戊己.肺为牝藏.其色白.其时秋.其日庚辛.肾为牝藏.其色 黑.其时冬.其日壬癸。” “甲乙云:魂属精.魄属神。 上述资料均未说《甲乙经》为何人所作。《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对《甲乙经》的记载是:《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 其中梁十二卷是指梁·阮孝绪《七录》(编于梁·普通四年,公元523)已载此书。不论《隋书经籍志》还是《七录》也均未注明撰者。《隋书》是二十四中修史水平较高的史籍之一,其史志部分始修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成于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隋书经籍志》对《黄帝甲乙经》这样一部有影响的医书未注撰者姓名,说明在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之前,医家及史家均认为《黄帝甲乙经》与《素问》、《九卷》、《明堂》、《本草》一样,也是一部佚名医家的著作。至杨玄操和杨上善始有皇甫谧撰《甲乙经》之说。杨玄操《难经》序云:昔皇甫元晏总三部为甲乙之科,近世华阳陶贞白广肘后为百一之制,皆可以留情极虑,济育群生者矣!
有人认为杨玄操和杨上善是隋人,但从杨玄操难经序后置名判断,玄操当为唐人,因其序置名为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序,此序某些段落曾为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录,如:“”《史记正义》在开元24年撰毕,则杨玄操《难经》序 当在此前即有,考歙州之名始于隋文帝(公元589年),至隋炀帝时(607)改歙州为新安郡。唐高祖时(612)复以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从歙州的沿 革来看,县尉一职,在隋文帝时已改为县正,唐高祖时又改县正为县尉,故杨玄操任歙州歙县尉应在唐代,而不是在隋代,又因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之前成书 的《隋书·经籍志》所记黄帝甲乙经十卷条下未注明作者,至杨玄操时始有皇甫谧撰《甲乙经》之说,故玄操应是唐高宗至唐玄宗时人。


杨上善亦非隋人,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太子司议郎杨上善, 高宗时人, 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据贾以仁考证,杨上善仅仅为《太素》撰注,而非编纂,撰注时间大致上可断在唐高宗干封元年(666年)二月至咸亨元年(670年)十二月之间。(贾以仁,杨上善注《黄帝内经太素》考)杨奕望考证杨上善为唐高宗至唐玄宗时人。(杨奕望,医古文知识,20042,《黄帝内经太素》成书年代考评)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也多处提到《甲乙经》,如《黄帝内经太素·卷十·冲脉》云: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起手。
杨上善注:皇甫谧录《素问》云:冲脉起于气街,并阳明之经,侠脐上行,至胸中而散。 杨注引文见《甲乙经·卷二·第二·奇经八脉》。较二杨稍晚的王焘亦认为《甲乙经》是皇甫谧编撰,如《外台秘要·卷三十九·明堂序》云: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晋朝高秀,洞明医术,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人,宜遵用之。王焘为玄宗时人。五代时刘所编的《旧唐书·卷五十一·志第二十七·经籍下》载《黄帝三部针经》十三卷 皇甫谧撰。《旧唐书经籍志》是根据唐代毋煚所撰的《古今书录》编写的,而《古今书录》又是根据开元九年重修的《群书四部录》撰写的,故《旧 唐书经籍志》所载书籍只反映了开元以前唐朝中秘所藏的书籍,《旧唐书·经籍志·序》云:今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以表艺文之盛。又云:后出之书,在开 元四部之外,不欲杂其本部,今据所闻,附撰人等传。其诸公文集,亦见本传,此并不录。即《群书四部录》以外的书,均未收入《旧唐书经籍志》,《旧唐书经 籍志》所收的书都是开元九年()以前中秘所藏的书。也就是说将皇甫谧与《黄帝甲乙经》联系的时间是唐高宗显庆元年(656)至唐玄宗开元九年(722年)这段时间。


二杨及王焘以《甲乙经》为皇甫谧编撰之说所据何典已不可稽考, 假若《甲乙经》真为皇甫谧在所撰,为什么《晋书·皇甫谧传》所列举皇甫谧生前著作没有《甲乙经》。如《晋书·皇甫谧传》云:谧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又撰《帝王世纪》、《年历》、《高士》、《逸士》、《列女》等传、《玄晏春秋》,并重于世。而《隋书经籍志》对皇甫谧的著作均注明皇甫谧撰,惟有《黄帝甲乙经》未注明皇甫谧撰,则说明《甲乙经》并非皇甫谧编撰。如《隋书·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经籍二·史》载:《帝王世纪》十卷 皇甫谧撰。起三皇,尽汉、魏。《高士传》六卷 皇甫谧撰。《逸士传》一卷 皇甫谧撰。《玄晏春秋》三卷 皇甫谧撰。《列女传》六卷 皇甫谧撰。《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载: 《鬼谷子》三卷 皇甫谧注” “梁有《朔气长历》二卷,皇甫谧撰”“《黄帝甲乙经》十卷。注曰:音一卷。梁十二卷。”“《皇甫谧、曹翕论寒食散方》二卷,亡。”“《皇甫士安依诸方撰》 一卷。此外,一些书籍虽提到皇甫谧,但都未有皇甫谧撰《甲乙经》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引录《小品方》云:览皇甫士安撰《解散说》及将服消息节度。又如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云:医方之事, 取妙极难, 不劝汝曹以自命也。微解药性, 小小和合, 居家得以救急, 亦为胜事, 皇甫谧、殷仲堪则其人也。《诸病源候论·卷六·寒食散发候》云:皇甫云然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曰仲景。

关于《甲乙经》序,自唐以来都认为是皇甫谧所作,但从《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可知,《隋书经籍志》所载之《甲乙经》是没有皇甫谧序言的,若《甲乙经》是皇甫谧所撰且有皇甫谧序,那么,《隋书经籍志》肯定会注明《黄帝甲乙经》为皇甫谧撰。


此外,从序的内容也可看出此序不是皇甫谧所作。

第一,黄龙祥 将传世本《甲乙经》序文与皇甫谧着《帝王世纪》相关文字加以对照,二者不相吻合,试引原文对照如下:

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着《内外术经》十八卷。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太平御览·方术部二》第七百二十一卷)。黄帝四目,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太平御览·皇王部四》第七十九卷)

上 古神农始尝草木而知百药;黄帝咨访岐伯、伯高、少俞之徒,内考五脏六腑,外综经络血气色候,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按 《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 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针灸甲乙经》序)

从 上文可知,《帝王世纪》谓,与黄帝论医问道者乃雷公、岐伯,而没有伯高、少俞之臣;编撰的医经为《难经》、《内外术经》,而不是《素问》、《九卷》、《明 堂》;又尝百草者为岐伯而不是神农。由此可见其与《甲乙经》序文的观点颇不相类,显然不会出自同一人之手。也就是说这两部书不大可能均出自皇甫谧之手。 除此之外,序文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也与《帝王世纪》关于伊尹的记载不同。《帝王世纪》为皇甫谧撰已为史书所证,而唐以前的史书记载《甲乙经》的作者已佚名,并非皇甫谧编撰,所以《甲乙经》序亦非皇甫谧所作。

第二,序文说按 《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 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论病精微。《九卷》是原本经脉,其义深奥,不易觉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遗事也。三部同归,文多 重复,错互非一。这段文字提到的按《七略》,是一大疑点,《七略》是汉代刘歆撮取刘向《别录》指要编撰而成,《汉书艺文志》又是删《七略》之要而成,《别录》对所校的书都有详细的记录,《七略》则于每一书下都有解释。例如,《别录·战国策叙录》曰:“臣向言: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篇。……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

《晏子叙录》云:臣向言:所校中书《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臣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着八篇,二百一十五章……,皆已定,以杀青书,可缮写。《孙卿子叙录》曰:“臣向言:所校雌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复重二百九十篇,定着三十二篇,皆已定,以杀青简书,可缮写刘向等人的校书,首先是广搜异本,相互校勘,除其重复,考其讹误,定其篇目,冠以书名,最后以简册书写作为可缮写的定本。每校完一书,都由刘向写一叙录,条其篇目、撮其指意、辨其讹谬,上奏皇帝。《七略》 通常于每一书下都有解释。如《汉志》 《孔甲盘盂》二十六篇,黄帝之史,或曰夏帝孔甲,似皆非《七略》云:《盘盂书》者其传言孔甲为之。孔甲,黄帝之史也。书盘盂中为诫法,或于鼎名曰 铭。(《文选·陆佐公新刻漏铭》注)《山海经书录》云: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篇,今定为一 十八篇,已定。因此,《别录》、《七略》对《黄帝内经》是否 包含《灵》《素》肯定有说明,凡是读过《别录》《七略》的人都会明白《黄帝内经》是否包含有《素问》与《针经》或《九卷》。按理《甲乙经》序应该引录《七 略》对《黄帝内经》的解释才具有说服力,因为引录《七略》的说明和解释来说明《黄帝内经》与《灵》《素》的关系比任何推测都具有权威性,但《针灸甲乙经》 序中没有引用,反而根据《艺文志》记录《黄帝内经》的卷数与《针经》加《素问》的卷数相同而推测《针经》和《素问》是《黄帝内经》,显然按《七略》之语是废话。这只能明《针灸甲乙经》序的作者未读过《别录》《七略》,此序并非皇甫谧所作。皇甫谧是博览群书的学者,他写《帝王世纪》时,肯定读过《别录》《七略》,绝不会象《甲乙经》序那样仅根据《汉书·艺文志》《黄帝内经》的卷数来推测。

第三,《甲乙经》序中与史实不符的地方有皇甫谧获风痹疾的时间,据熊明《皇 甫谧考》云:《晋书》本传皇甫谧说后得风痹疾,其获疾之年,语焉不详,不过,传中所载其上疏拒晋武帝征聘之表(《艺文》卷二七、《御览》卷七四零及 严可均《全晋文》均题作《让征聘表》)却透露出些许信息:‘……而小人无良,至灾速祸,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 辛苦荼毒,于今七年……’则其获疾至作此表已十九年了。所以,此表作年甚为关键,那么,此表究竟作于何年呢?考《晋书》卷三《武帝纪》,确载下诏征皇甫谧 的有一次,即咸宁二年(276)十二月,征处士安定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晋书·皇甫谧传》亦有载:咸宁初,又诏曰男子皇甫谧, 沉静履素,守学好古,与流俗异趣,其以谧为太子中庶子。这一次已是皇甫谧晚年。《武帝纪》又载晋武帝受禅之初下诏诸郡中正以六条举淹滞事,此次是在 咸熙二年(265),亦即泰始元年(此前不久,司马昭亦曾辟举),从表文来看,此表与《释劝论》当作于此诏令颁布之后不久。晋武帝此次征召规模巨大,天下 之士莫不应征而往,唯皇甫谧独不行,故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皇甫谧于此时作《让征聘表》较为合理。上文所引,皇甫谧称自己服寒食散已有七年,据郝懿行 《晋宋故事》寒食散条,服用寒食散,是在何晏的倡导下逐渐流行起来的,何晏魏正始间为尚书,《世说·言语》第14条载其语:服用五石散,非唯治病, 亦觉神明开朗。何晏之后,服者日多,渐至流行。皇甫谧服用寒食散恐怕与此潮流有关,以咸熙二年计,则其服寒食散当在魏高贵乡公甘露年间,与寒食散之流行 相合。那么,《让征聘表》作于泰始初较为可靠。由此可知,皇甫谧获疾之年在三十一岁左右。 皇甫谧获疾之年在三十一岁左右即公元247年,当在曹魏正始8年,而序中说为甘露中病风,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通 过以上分析可知,《甲乙经》及其序并非皇甫谧所作,而且《甲乙经》正文的作者与《甲乙经》序的作者也不是同一个人。既然《甲乙经》序不是皇甫谧所作,那 么,此序作于何时呢?从其作者未读过《别录》《七略》来看,此序当作于《别录》《七略》亡佚之后。据史书记载,刘向的《别录》与刘歆《七略》在《旧唐书·籍志》尚有记载,如:《旧唐书·卷五十·志第二十六·经籍上》《七略别录》二十卷 刘向撰。《七略》七卷 刘歆撰。《新唐书·艺文志》因之,到宋代的《崇文总目》是已不载《别录》《七略》。因《旧唐书经籍志》所录书籍乃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以前之书。《旧唐书·经籍志》云:禄山之乱,两部覆没,干元旧籍,亡散殆尽《新唐书·艺文志》亦云:禄山之乱,尺简不藏。故《别录》《七略》很可能亡佚于安史之乱,而据钟肇鹏先生的考证:《别录》、《七略》亡佚于唐中宗神龙年(705-706)以前(钟肇鹏:七略别录考文献 19853期)。 安史之乱后,唐人的著作已很少征引《别录》、《七略》的内容,多引录《汉书·艺文志》,例如王冰序。因而,可认为《甲乙经》序应作于安史之乱后。王冰的生卒年为玄宗时人。王冰在序中对《黄帝内经》与《素问》和《灵枢》关系的描述与《甲乙经》序的描述一样,都是根据《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的卷数来推测《素问》和《灵枢》即《黄帝内经》,但王序没有写《七略》,这就说明王冰时代已见不到《别录》《七略》,所以只能以《汉书·艺文志》为依据。《甲乙经》序虽写《七略》,但并未引录《七略》之语,显然是附会而已。

由于《甲乙经》并非皇甫谧作,而《甲乙经》序又是唐人伪托,因而,《甲乙经》序所说之事,包括仲景论广汤液和《素问》与《针经》即《黄帝内经》等,纯粹是臆测,毫无根据,不足为信。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