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11所美国名校录取,上海公立高中“Offer女神”炼成记(转载)

爱神爱人,有喜乐,有盼望,活得有滋有味,过的是精彩人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14-05-01 蒋蕾 外滩教育

交大附中本部高三女生汪雨星拿到了11个美国名校offer,其中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耶鲁、哥大这样的老牌名校。与大部分英语能力超强的“国际部”学生不同,她是交大附中本部的一名学生。在汪雨星看来,之前在民办双语学校打下的英语基础和高中阶段对兴趣爱好的不懈钻研,是拿到这么多“门票”的主要原因。

 

……………订阅“外滩教育”……………

1、点击上方文章标题下的“外滩教育”

2、在“添加朋友”,查找公众号“外滩教育”,或搜索微信号“TBEducation”

3、点击右上方的按钮,查看公众号

………………………………………………

 

汪雨星参加MIT的RSI项目,与设计的结构合影


一个人居然拿到了11个名校offer,且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名校!今年申请美国大学的汪雨星不是来自国际学校,而是一位交大附中本部高三学生。她收到的11份offer,其中不乏中国学生较为熟悉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斯大学这些名校,也有像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弗尼吉亚大学这样一些不为人所知却有着高学术水平的学校。对结构及建筑充满兴趣的汪雨星,最终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MIT)。

 

初见汪雨星,是个外表看来普普通通的女孩儿,不高不矮的个子,利落的短发,还穿着学校的校裤。随着采访的深入,她才逐渐流露出工科女生的特点,——对提问内容了解精确,回答言简意赅,丝毫不拖泥带水。与她的个性相类似的是她的英文名——Jocelyn,源于古德语,意为优胜者。与优胜者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不同的是, Jocelyn这个名字总让人联想起美丽的乡村女孩,活泼且给人愉快的感受。也就是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特征,在汪雨星身上巧妙地平衡,毫无违和感。

 

同大部分学生一样,汪雨星参加了针对托福、SAT的训练。“托福是高一下学期参加的考试,考了一次就觉得比较满意不需要再考了。而SAT是直到高三上才考完最后一次,分数是2270,”对成绩,她说得轻描淡写。

 

很多人都会问她,到底你是怎么学的?有秘诀么?

 

“没有什么与别人不同的学习方式,我和大家一样在参加考试、参加培训班,——甚至看的第一本英语原版书都可能和大家一样。”而汪雨星提到的那本“普及率”及高的书就是《1984》。“可能是内容的难度不高,又加上写作的时候可以用来作例子。”当然,高中期间通过背SAT单词,看原版书籍对英语的提高还是很大的,但是初中时期打下的英语底子同样重要。

 

“很多时候都是学校在选我,而不是我在选学校”

 

与多数中国学生略有不同的是,汪雨星在民办学校成长,在公立学校“厚积薄发”。

 

谈起自己基础教育过程中的择校过程,笑道,“其实并不能说是我在选学校,而是学校在选我。”

 

准备上学的时候,汪雨星同父母一起参与了很多私立学校的面试和招生,最终被世外录取。由于学校有初中部,所以她的小学和初中阶段都是在世外中学完成。

 

“与普通的公立学校不同,我们学校的英语课是纯英语教学的,在课堂上基本不会出现中文,”提到对英语的学习,她告诉记者,“相对于其他学校,我们英语课的课时更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区或市级的英语竞赛,汪雨星也会积极报名参加,而后参与学校针对竞赛所组织的“加课”。

 

除了在课堂上的英语学习之外,她每天会花45分钟的课余时间对英语进行针对性的“听、说、读、写”工作,“45分钟的英语练习其实也是学校的要求,——所以说我的英语水平大部分都是在完成学校的要求之下提高的,”她说,“由于我本身的英语水平在世外中也算是比较好的,所以在基础阶段,我自己并没有针对英语作很多的额外工作。”

 

结束初中阶段的学习之后,汪雨星通过自主招生及相关测试进入了交大附中“创新实验班”。而初中到高中的学习方式和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她花费了高一近小半学期的时间来适应。

 

“当时也有少数同学选择出国念高中,但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参加中考。而我本身对于将来是否出国也没有作好决定,”她害羞地笑了笑,“加上我本身的成绩也还不错,所以选择了公立高中。”在自主招生期间,她也报考了上海中学、复旦附中这样的名校,“但最终只有交大附中录取了我,这同我小学的经历有点像,”她说,“在我的小初乃至高中阶段,在我还没有那个能力去挑选学校的时候,还是被动的学校在挑选我。”

 

“其实回头来看,学校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汪雨星说,前期的英语基础及后期的兴趣培养和钻研相互作用,成为了她前往MIT的“门票”。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在高中阶段选择公立学校,”她说,“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像‘四大名校’这样的公立学校的生源肯定是比较好的,中国不是有句话叫‘近朱者赤’么,跟好的学生在一起自己本身也会得到提高,”在理性的思考之后,带着一点点“母校情怀”的汪雨星顿了顿,继续说,“并且,我还是会选择交大附中。我所在的创新班可以让我有很多机会接触自己有爱好的东西,并且可以借用大学的资源——包括得到交大的教授的指导。这一点,相信只有一些顶尖的公立学校才会有这样的条件。而这,正是我依然会在高中选择公立学校的第二个原因。”

 

参与各类活动,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创新实验班”是针对有创新意识及对科技类、工程类等方面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所开办的。创新班的学生能够在交大教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创新研究类课题。这对充满好奇心的汪雨星来说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对各类活动都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她,在高一期间参加了OM社(头脑奥林匹克社团),而在OM社的时候她还和同学们参加了OM全国赛小车项目。汪雨星兴致盎然地解释了起来,“其实内容很简单,我们需要为所做的小车编一个故事,然后让小车完成各种任务,”她说,“那时候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技术方面:小车需要有两个动力系统,以及完成前进、倒退、绕圈这类的动作;另一方面是小车需要表现三至四种情绪——我们在小车的“眼睛”上制作LED灯,在它‘激动’的时候亮灯,并且在上面制作机关,放上蓝色的布条让它‘流泪’来表达。”

 

“当时参加小车比赛也是因为好奇心作祟,直到高一下参加同济建造节的活动才开始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地方,”她告诉记者,“也是在不断尝试和学习新的东西的过程中,我才逐渐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同济建造节集体作品

 

在建造节的时候,汪雨星所在的团队搭了一个花朵形状的“纸板房”,也正是这样一个用纸搭出建筑物成为了她进入“建筑与结构”的启蒙作品。

 

而在那个时候,她还能保证每天晚上11点之前上床睡觉。——她并不是题海战术的学生,学习花费的时间反而并没有兴趣所花费的时间多

 

对兴趣的坚持远比发展兴趣更重要

 

进入高二之后,随着课业难度的升高,汪雨星自己也开始感觉到压力。但与此同时,她正在和指导老师交大的教授一同完成名为《智能张弦梁结构—一种轻型高刚度结构及其控制框架》的课题,而这个课题在2013年的I-SWEEEP,即“国际可持续发展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银奖。这个课题是她进入自己的兴趣领域的第一件正式作品。

 

这个听上去略有些拗口的课题其实是一种“可自行调节的桥梁结构”,“其实是通过编程一个微控制器,通过这个控制器实现桥梁结构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既节省材料,又能保证刚度的目的,”汪雨星为记者解释,“在做这个课题的前期,我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内容,毕竟从来没有人做过桥梁的智能张弦梁结构,是一个挑战。”这个阶段,为了兼顾学业和兴趣,汪雨星很多时候过了深夜12点还没有睡觉。

 

汪雨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有很多兴趣、或是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而是对自己的兴趣不断挖掘的坚持。

 

高二下半学期,由于对自己兴趣的执着,她申请了MITRSI项目。

 

“申请RSI其实和申请大学是差不多的,我需要递交资料,还需要参加RSI在国内的授权机构的面试。”当然,汪雨星申请的是建筑与结构方面的团队。“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进入RSI项目的学生会由MIT根据志愿匹配一个专业的团队完成项目的研究,而这个团队是由MIT的教授、博士生指导。”


 

那么汪雨星RSI项目中到底做了什么?

 

“在RSI的项目中,我通过“structural optimization”(构架最佳化)的方法,设计一种用于抵抗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的结构,”她告诉记者,“风荷载就是空气流动对工程结构所产生的压力。”前期,她会在博士生和教授的之定下查找一些相关的论文和文献,以补充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知识,之后通过MIT博士生设计的软件开始进行结构设计。“当设计完成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机器制作出测试模型,然后开始对其进行测试,增加荷载,”这个过程花费了汪雨星很多时间,但整个过程对她来说绝对是“超值”的。

 

Jocelyn正在对设计的结构进行测试

 

RSI带给我的不只是学术方面的收获,还让我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说,“在结束RSI项目回国之后,很多中国的家长关注的并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学习所带来的某种‘附加值’,——比如RSI项目会让你更好申请学校之类的功利性目的。但在那边我所感受到的是大家对学习本身的享受,——是为了学习和探索而学习,这对我的影响也非常大,甚至我把这种感受写在了递交给普林斯顿的essay。”

 

也正是由于RSI项目的学习,使汪雨星对将来的选校、学习目的、兴趣所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但如果认为汪雨星的兴趣仅仅只是理科的方面,那都错了。很小,她就开始练习网球,坚持到如今,并陆续获得一些上海地区的业余奖项,这也是她申请学校时“personal statement”(个人陈述)的内容。

 

Jocelyn正在参加中网级别联赛

 

考完SAT之后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的阅读,也成为了她同耶鲁面试官的谈资。“可能和自己的个性有关,平常接触到一些零散的关于哲学的知识,就会想要系统的了解一下究竟是什么内容。”但不论是哪个爱好,都和她的好奇心和将其进行到底的学习热情息息相关。

 

热爱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我的父母其实都属于放任自流的管教,他们也不会给我沉浸式的英语教育或者其他特殊的教育方式,相反的是他们的英语并不太好,”汪雨星告诉记者,“我认为我的父母给我的不是学术方面的指导,可以说是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吧,”学习习惯比任何学术知识都更重要。

 

“我爸爸就很喜欢数学,当我有问题问他的时候他会非常激动地跟我讨论题目,在平常生活中他也会对我说,他对数学的喜爱。”而这样对学习的热爱也传递给了女儿。

 

当然,放任自流并不意味着没有要求,汪雨星有一次考试成绩在年级70名左右,“那一次我就认为他们可能不能接受了,所以在可接受的限度之下,我对兴趣爱好的探索还是比较自由的。”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学校

 

申请学校是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需要对自己的需求及学校进行充分的了解。“我本身因为对结构和建筑都非常喜欢,所以希望能够选择跨学科的专业,”提起择校,汪雨星说,“在RSI的时候,我就同我项目的博士生讨论了建筑和结构方面比较好的学校。而在这之后,我一个个询问过相关学校是否有这样的跨学科专业,没有的话是否可以主修两个专业,但很多学校告诉我不可以,”她说,“所以这样排除下来,真正适合我的学校并不多。”

 

最终,她选择MIT作为理想的学校。“由于MIT大一是不分专业的,所以我希望在大一的时候抓紧时间学点新的东西,看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之后大二的时候选择building technology program。”

 

提到申请MITessay,她说,“是由于我在学校校园呆过,感受到了MIT所散发出来的Hacking culture,所以我的essay内容是写自己如何享受学习的过程、如何热爱hacking——比如偷偷潜入实验室,寻找感兴趣的资料等,——我认为这非常适合MIT的风格。”

加州花坊 发表评论于
回复 'I_Shanghai_Ren' 的评论 : 谢谢告知,前两天看到一个黑人孩子被7所常春藤学校接受,很感慨,这位多了四所,就给贴上来了。
剑吼西风 发表评论于
一下申请这么多学校!
I_Shanghai_Ren 发表评论于
这种事情自己闷着乐就可以了,出来显摆就不必了。这些所谓竞赛都是虚的,而且很有可能是靠拼爹所得。不一定是拼钱多,而是拼有没有机会和条件去接触这些projects。类似情况在我以前的实验室见多了。换种说法,随便从交大,复旦找个学生,时光倒流,给他同样的条件,十有八九做得不会比她差。再换个角度,让她参加高考,她能进复旦交大吗?一般而言,家里有点小钱,父母有点文化,又和学术圈有点关系,再加上小孩也不笨,要达到这个地步并非难事。说白了就是投美国学校所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