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之"大悟"-"入殓师"观后感

从山形县寒冬满天飞雪的公路上开始,影片在平缓沉静的音乐中展开叙述。

可是紧接着,当两个男主人公走进屋里,窗外射进的阳光,淡黄的色调,让人感觉到寒冷里的温暖。

这也是整个电影的基调。

虽是表现生命与死亡的大主题,但是影片拍得安静和克制,并且不时引入小诙谐,给人带来泪花中的微笑。

最让人久久回味和感动的,是电影的配乐。

久石让在入殓师中的配乐,或是入泣入诉,或是委婉温情,甚至有诙谐生动(在澡堂)轻快跳动(结尾字幕),在各各场景都恰到好处地哄托了情节的发展和主人公感情的变化。

最感人至深的是这首MEMORY。 在影片前半部分小林用儿时的大提琴回忆童年生活的时候拉过这首曲子的部分。在影片结束的时候给父亲入殓的时候,再度完整地出现,催人泪下。


除了让人赞叹不已的配乐之外,影片中的一些小细节的呼应也颇用了心思。

在男主人公刚开始干入殓师后, 很困惑不想继续下去。对自己的人生也感到困惑,离开东京回到山形,到底是不是正确的决定?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
这时候有一段镜头拍到他在桥上看桥下的鲑鱼,一些正拼命在水中逆流而上,而另一些死去的被水冲下来。
大悟问路过的老者,"明知是死还费劲千辛万苦,这是为什么呢?" 老者说就是为了回到出生的地方。

其实不光是为回到出生的地方,鲑鱼们溯流而上是为了产卵然后悲壮地死去。

生和死的转换。死亡不是结束,生命的意义在于延续。这个答案,要留待到影片结束,让观众自己慢慢解开。

电影里还多次拍到各种和吃喝相关的场景。

一个重要的片段是小林和社长在一起吃河豚鱼白。

社长的夫人去世了,社长生活在孤独和哀伤中,可是既然活着,还是要享受美味。

社长说,人只要活着,总是要吃的,吃的都是死了的东西。

社长说,"啊,这样的美味,让人感到真是罪过。"


还有一段是小林第一次搬死人回来,看到死鸡而呕吐。到后来他们三人在圣诞夜大嚼鸡腿。呼应他在几个月里从抗拒到平静接纳的过程。

电影里多次展现这些普通的生活场景,吃饭,喝茶,洗澡,睡觉,入殓的细节。。。生,和 死。

生命其实就是这么平凡的重复。

认真做这些事,就是好好地活着。

就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当然,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

电影,难免有暇疵。和人一样。

有人说,父亲的角色,尤其是他最后手里的石头,不令人信服。为什么生前不去看望儿子?这石头更象是编剧的强加,非要勾出观众眼泪,显的做作。


人性是种复杂的东西。人也一样。

有的人有很多罪过和缺点,让人生恨。

但是是专注于缺陷,还是去发现于美好,是每个观众自己的选择。

小林一直恨父亲,但是内心深处还是想念父亲的。就连小林的母亲,其实也还是爱着父亲的。

有一场小林给妻子拉了父亲最喜欢的曲子,小林妻子说"妈妈也还是爱着爸爸吧,她把这些音乐的碟整理的这么整齐"。

爱和恨,哪里那么容易划出清晰的分界线呢?


在影片结束的时候,主人公最终选择了宽恕而不是拒绝,选择了温暖而不是冷漠,选择了爱而不是恨。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主人公的名字叫大悟的缘故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