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天涂鸦-之东拉西扯话《归来》

江天涂鸦-之东拉西扯话《归来》

 不经意中发现这人也在道《归来》,那人也在论《归来》,没忍住也就跟风看了一遍。这些年来,能让我坐下看完的国产电影太少了。早年看过艺谋大师的一些作品,我自己评价最好是《活着》。

后来,也看过《千里走单骑》, 没有看完。《山楂树》算是看完了,该剧没有高潮起伏,自始至终如同一碗没有味道的白开水;再后来又看《金陵十二钗》,只看了开头,就这开头这十几分钟,我看到的是国殇背景下配上了十二名妓女的叽叽喳喳, 不知所云,终究没有能看下去。

电影的基础是剧本,好的剧本解决了大半的问题。 剧本从文艺作品中改编,所以选用怎样的文艺作品以及选好了之后,那些部分该用;那些该删就体现了一个导演的整体水平。这水平折射出导演的整个境界,包含了他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观,审美观。通过一个个情节串起来的故事折射出的这几观,能打动观众,让人回味细嚼的自然就是好作品。所以,一个好导演必然是一个高超的讲故事能手,同样的故事在一个好导演手里,自然是娓娓道来,有声有色。

《归来》讲了这么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被打成右派的陆焉识千里迢迢从农场逃跑,想回家看一眼已经十多年没有见面的妻女,农场的干部一路追踪。陆来到家门口,妻子冯婉喻已经感觉到了门外悉悉嗦嗦的声音就是自己多年未见的丈夫发出的,但是那一刻她没有勇气去开门,只是收起了丈夫从门缝里传进屋的字条,而陆焉识却被自己的女儿看见发现了。女儿三岁的时候就一直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这次见面她把父亲当作了阶级敌人,将父亲的行踪密告了农场里跟踪而至的人。女儿天真地以为这样她就可以跳上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主演。第二天,当冯婉喻抱着被褥和蒸好的馒头去见自己的丈夫时,早已经有准备的农场干部追踪而至,硬是将这对十多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夫妻拆散开了,妻子悲号:“焉识,焉识,快跑,快跑。”但是陆焉识早就被三,四个大汉团团围住,馒头撒了一地,这一幕被赶过来的女儿看见。 女儿后来也没有跳上主演,从芭蕾舞演员成了一个毛纺厂的工人。冯婉喻受到了刺激,以前的事情均不记得,后来还将女儿赶到厂里去住。多年后,陆焉识平反回家,他发现自己的妻子已经不再认识他了,妻子只是知道自己在等丈夫。为了唤起妻子的记忆,陆焉识想了许多办法:到老同学那里去借老照片;扮成调钢琴的调音师傅;扮成读信人;在这过程中他又伤心地发现妻子在文革中还受到了一个姓方的工宣队小头目的伤害。陆焉识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妻子婉喻只知道自己五号要到车站去接丈夫,所以每个月的五号陆焉识都跟着妻子去,直到多年以后风雪交加的一天,他用三轮车载着年迈的妻子一起去,妻子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在等待丈夫回家的状态中。

这本电影的高潮来的很早,就是冯婉喻在车站想跟丈夫见面而不成的那一幕,妻子的哀号让人动容,文革中这种无法理喻,没有人性的真实故事太多太多,每每触及都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哀伤,为什么?怎么就走到了这样一步-失去了人味呢? 抓人的人觉得自己在为着神圣的使命,旁观的人唯恐祸及自身,或避之不及,或告密自保。高潮部分是电影开始后十几分钟后就到来了,再往后,张导就又开始了他白开水式的叙事风格。陆焉识被放回之后,张导就开始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叙说着陆焉识想恢复妻子记忆所做的种种努力,种种失败, 一直到影片最后,还在絮叨这样的努力和失败。

生活中也许是有这样真实的事件,某人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一样的生活,单调而乏味。但将这种生活状态转化成文艺作品就让人失望了,“老太太笃粥”式的罗嗦毕竟不是一种享受,文艺作品是要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一点张力,注入一些活力的。张导还是不会讲故事。

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我觉得这个真实的故事能让人看到希望,多少振奋一些。N年前,年幼的我住机关大院里,隔着几间房的邻居---一个老实巴交的丈夫在文革中被人斗了,在斗的过程中被人狠狠地殴打。妻子看到了那一幕,她无法承受,疯了,发病的时候五六条汉子都按不住。她嘴里嘶叫的是:“打倒共产党!打倒共产党!”和我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住他们紧隔壁),有时会悄悄在我耳边轻声道:“她昨晚又发病啦,我爸爸还帮忙的,叫我对谁都不能说。”80年代后,整个机关大院慢慢搬出了原来的驻地,在新开发的地方建了新楼。这个被人称为“神经病”的邻居和我家搬到了一起,他们住一楼; 我们住四楼。有时我们家晾的衣服被风刮到他们家,我母亲会叫我去拿。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去敲门,害怕她会打人。90年代后,她的三个孩子都结婚了,她也基本康复,还帮着儿子带孙子。有一天,我看到小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就赖在地上大哭不肯起,她赶忙跑上去抱着孙子安慰,一边还责怪着不平整的地面。在孙子的眼里,慈祥的奶奶是温暖的同义词,他不会知道生活曾经是那样的严酷,然而走过了,挺过了,就是另一番天与地。

张导拍了许多电影,但还是不会讲故事,《归来》虽然有个好底本,但是重心拿捏不到位也就缺乏了境界和内涵。

 

 


 

 

 

古埙1223 发表评论于
勉强看完,同感。

剧本的改编(明显为了女一号量身订制)打上了张导的烙印,较之原著朴实中见丰满的故事叙述显得单薄苍白,并没有“从一滴水看到一片大海”。很明显,张导对摄影机的驾驭能力远远超过讲故事的功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