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飞机有感 刘振墉
我这次回美国,弄得精疲力竭。从上海往芝加哥,飞了十三个多小时,比以前要多用了一个多钟头,在芝加哥转机时,又一再误点。
班机下午五时准点到达芝加哥,转机往克利夫兰。我急匆匆地入关,搭轨道车到第三航站楼办转机手续。第一道关卡前就排了不少人,我询问保安该排那儿,他却打开一段拦索让我直接进去了。安检通过后,警察随手拿我的机票看了看,大概觉得时间比较紧迫,又是个外国孤老头儿,就领我一直走到登机口。我心中暗喜,今天运气不错,总是遇到好心人。
待了一会儿,通知要换登机口,走了有十几分钟才到达新的地点。等到六点半规定的起飞时间,却不见丝毫动静,后来看到屏幕上改成了八点。等呀等,等到快八点时,屏幕上又改成八点半了,就这样半小时半小时的向后推,摸不到它的底。有人到柜台上询问,回答说“这是后台调度人员的事,我们也不清楚”。由于时间的不确定性,想上厕所、喝水,吃饭都是提心吊胆的。因为大家都不敢远去,候机口的椅子上坐满了人,找不到座位的只好站着。有个高个欧裔男子,衣着整洁,还打着领结,大约太疲劳了,直挺挺地躺在我前面的地毯上,躺了几分钟又爬起来走了。
航班误点了,得通知家人不要过早去机场接,第二天要上班或有事的人要重新安排,所以许多人在打手机。烦躁、焦急的明显表现,是不断有人走近屏幕看新的登机时刻。令人意外的是,这群或坐或站的旅客,尽管归心似箭,却表现得安静、耐心,没有人高声喧哗,实在都是大大的良民。一直到过了半夜十二点,才终于登上了回家的支线飞机。
美国的航空业服务一向良好,记得有一年在北卡转机,担搁了不到四小时,就主动发给每人一张十五美元的就餐券。可是这一趟长途飞行,航空伙食量少质差,送过两次饮料及一瓶纯净水后,就再也见不到服务员了。大家坐在登机口呆等时,航空公司也没人来解释、安抚,显示了“行大欺客”的傲慢。切身感觉到航空公司的服务品质,却似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也许这些都是航空业几次兼并重组,以致竞争性减弱,垄断性增强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