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讨厌芮成钢
文章来自网络:
喜欢他的人大多折服于他的“光环”。比如天资优秀——合肥市高考状元,被耶鲁破格录取;比如经历——11年亲历达沃斯,两次在G20峰会上提问奥巴马并被全球直播。在他的书里,他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的好朋友,令福田康夫、布莱尔等人印象深刻的中国记者;比如光环——第一个登上《纽约时报》商业版的中国人,西方媒体眼中的青年意见领袖,《纽约时报》专栏作者,耶鲁大学最年轻的“世界学者”。
相较之下,不喜欢他的人似乎更多,在他出事后,网上和民间基本没有同情,没有呼吁,只有嘲笑,调侃。事实上,在主流舆论平台中一向以正能量示人芮成钢,在民间一直深受负面消息的指摘,在那篇描述“京城饭局”的网络文章中,他的形象是这样的:“中石油的一个副总请客,央视二台一个知名男主持也来了。男主持声音有磁性,人长得精神,当时正从耶鲁大学留学回来,气质很知性。饭局上聊起中东局势,这名男主持如此说道,‘正如我一个非常好的朋友,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的……’
干掉两瓶红酒后,男主持不那么端着劲了,嚷嚷着要和中石油的副总对赌,如果自己能再喝掉一瓶红酒,副总必须要给自己一张加油卡。这兄弟开着三百万的车,为了一张两千块的加油卡,这么给力,真不知道是怎么发育的。”
这样的描述,真假未知,却基本上体现了公众对芮成钢的真实看法。
公众看他“不爽”,在于他刻意雕琢的精英姿态
这样形象的炼成绝非一时一事所造就,而是长久的累积。比如,他引以为豪的耶鲁求学被自称同学的人曝各种料;比如,他“代表亚洲人民提问奥巴马“;比如,他将骆家辉坐经济舱与美国对中国欠债太多拧在一起,调侃;比如,他把星巴克和故宫的经济活动与爱国主义拧在一起,将星巴克赶出故宫;比如,他毫无隐晦地将采访过的政要用做炫耀的资本。更多的时候,他以一个外交官的姿态在做一名记者,精心雕琢。这样的的雕琢,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装”
从事着利益勾兑和交换,却能时刻“怀揣向世界传播中国的神圣使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纠结心态无人能知。”从他2009年的一段言论,我们或许可以有所发现。也正是这种观念支撑着它纠结的人生:“我个人觉得在新闻领域中是没有所谓真相的,这里面只有事实和角度。事实是什么?哪些是事实?这是很客观的东西,然后,我是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答案是不一样的。没有人知道百分之百的真相,真相是一个很虚的概念,只是事实加角度。”
这或许是芮成钢的底气满满的来源:通过角度来选择事实,然后把它当成“真相”来看待,正是这种自欺欺人的办法,才打造了一个口是心非的“装家”。当然,做一个让人不屑的“装家”,其目的还是从安全角度上考虑的,是牟利时的一种策略选择,和自己真实的价值观没有什么大的关系。
本质上,这种“装”仍是对权力的谄媚
有央视财经频道员工透露:芮成钢为人高傲,与领导关系不错,但跟普通工作人员关系很远,见面也不打招呼。“他认为很多高官,能量很大。”而在更高层次上,芮成钢用他的超强舆论话语权,时不时向高层释放“善意”。而前述中他的言行,无一例外都是国际化姿态下的“政治正确”,这为他赢得了上面的好感。
在网络讨论中,有网友如此分析芮成钢:“他们是标签的“精英”但是却缺乏了最基本的同理心。他们只为强者代言,从来眼里没有弱者,这种人,是某种体制下的宠儿,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一直是宠儿,但是我知道的是,我不欣赏他们。我认为真正的精英是为弱者代言,有一个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真正有实力的男人,你会觉得他温润,看似不张扬,但你却忍不住的想去挖掘他。”[详细]芮成钢出事,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个人经历让他多少有点刚愎自用
少年得志,一帆风顺,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处处与洋人争高下,必须承认,在中国社会中,这是一个标准的青年精英的形象。但仔细分析芮成钢的经历,一句“学而优则达”即可概括,他干的工作是评论和报道经济,他的经济知识来源于学校的书,与工作后电视台的采访资料,这些影像和文字容易让他产生太平盛世,莺歌燕舞之感。而他没有在工矿企业呆过,也没有接触过小生意人,他理解的中国和世界难免片面,所以他身上有抑制不住的自负和骄傲,而一个人抬眼走路,只望天,很容易掉进坑里。
而他所处的环境则是精英的“绞肉机”而一个本应该成为“反腐尖兵”的舆论巨擘,自己家里却弄得丑闻不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腐败屡打不绝的原因。其实,不管人们如何调侃芮成钢,他的学识和能力还是无人否认的。如果有了一套不敢腐的制度约束,谅他人品再差也到不了今天。
再放大一点说,芮成钢目前所处的中国财经报道领域,已经是风声鹤唳的“高危地带”,从郭振玺到芮成钢,央视财经频道已有8人被带走调查,渐成窝案之势。而此前中国多家媒体的财经、专刊主编也多有被查、入狱的先例。究其原因,财经报道领域“离钱太近”而由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是最主要原因,而芮成钢所在的央视平台的天然话语权威和垄断性,又让财经报道的权势被无形放大,最终酿成苦果。芮早年的博客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如今已然一语成谶。
一个见过大世面、周旋于国际政要和商界明星的媒体人,一个在美国受高等教育的“全球明日精英”,却只聪明、机巧地讨好他所仰靠的阶层,炒作上面喜欢的话题。所以我们看到,他进去了,网上和民间基本没有同情,没有呼吁,只有嘲笑,调侃。而他讨好也是带着极大的个人的目的和野心,贪婪最终还是把他推下了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