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瞬间
——看电影《停战以后》
——看电影《停战以后》
1960年代的中国,先是有大饥荒。饥饿成为一个致命的敌人,威胁着人们的生存与健康。后来又有所谓的文革,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搞乱了中国。被称为是一场浩劫。可是在这个极其动荡的年代,也就是在60年代的早期,中国的电影却是一枝独秀,涌现出了许多部好影片。比如有历史片《甲午风云》,有剧情片《枯木逢春》《李双双》《早春二月》《阿诗玛》》《昆仑山上一棵草》《傣族的女儿》《羌笛颂》《达吉和她的父亲》《十二次列车》《冰山上来客》,有革命历史片《野火春风斗古城》》《冬梅》《小兵张嘎》,以及还有战争片《突破乌江》《金沙江畔》《红色娘子军》《东进序曲》《51号兵站》《独立大队》《林海雪原》《兵临城下》《红日》《英雄儿女》《奇袭》等。这些影片今天再看,依然魅力不减,它们的存在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页辉煌的篇章。
在这些经典影片中,有一部影片以它独具一格的题材而分外醒目。这就是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拍摄的故事影片《停战以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后期,中国大地上的风云翻滚,并没有因为日本侵略者的被赶走而有片刻止息。国民党政府为了消灭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处心积虑地以停战为名,行加速备战之实。他们一方面在广阔的国土上加紧调遣军队,另一方面等待美国的军援到来。为此,在这个当口,历史有了一个瞬间。应当时中国政府的请求,美国杜鲁门总统派出特使马歇尔到中国主持调停。于是国共两党各派一人与马歇尔组成一个三人委员会,再在当时的北平成立了“军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下设38个执行小组,堂而皇之的目的就是,避免国共双方在中国各地发生军事冲突,实际上是限制共产党武装力量的进一步壮大。
电影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根据当时发生在河北的“安平事件”,而创作出来的。尽管这个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一直就没有一个公论。但是由于后来形势的急剧变化,这个事件的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因此这件事也不是影片的重点,而是通过这个事件的出现,表现了军调部里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斗争。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产生那么一个军调部,并且让两个有着不共戴天之仇的政党之间,就军事问题进行煞有介事地所谓协调,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今天看这部影片,这个怪异之点不能不让人更有感慨,想得更多了。
影片的主人公是由张平扮演的顾青将军,他是共产党方面派往军调部的代表。影片是从他十几年以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遇见了当年的国民党对手李国卿将军开始的。此时的顾将军佩戴中将军衔,已经是国家的公仆,革命的功臣了。不期而遇李国卿后,回忆将他带回了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刻。画面上出现了他的画外音,也出现了当时的顾青将军身穿一身国军戎装,乘火车赶赴北平即将走马上任时的一段情形。
在火车上有一个姓班名长儒的县长的出现,令这部电影开片伊始就出现高潮。班县长这个人物是个小配角儿,可是这个人物身上的戏太有亮点了,从他嘴里主动说出来的那些话,很自然地就交待出那个时期的社会矛盾,以及以他为代表的那些人的心里状态。由于他是一个国民政府的小官吏,所以他的观点又有很大的代表性。再加上演员又演得绘声绘色,所以这个角色是影片中最出彩的一个,他的出现令这部影片的气氛顿时就活跃了起来,也让观众在一阵兴奋之后,开始兴致勃勃地关注着顾将军到达北平后,究竟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由于影片只有119分钟,要想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把军调部的里面的斗争都面面俱到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编导挑选了几个环节,用这种以点带面地的方式,让观众对于影片主题,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有了相应的了解。几个环节分别是,顾将军履新的路上,顾将军到北平后主动去看望以前的老师谢教授,国军代表李国卿以接收大员的身分大肆贪污,以及利用汉奸对付共产党的劣行,美军代表费丁别有企图地安排的北平知识界的酒会,再就是安平事件的发生和调查,以及新华社记者薛平,痛斥美军和国民党方面联手制造事端,并以谎言欺骗公众的场面等。
在这些环节中,浓彩重墨地塑造顾青将军的形象,无疑是编导的责任所在。顾青将军早年参与了一二九学生运动,后来又在革命的军队里接受了多年的生死考验,如今已是一位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沉着老练的军中将领了。到了北平,在军调部这个特殊的环境里,他在与对手的交往中,总是占据先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比方说,该揭露的就揭露,该痛批的就痛批,该让步的也让步。总之,他一身正气,不怒自威,有理有节有效地打击了对手的气焰,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
看顾将军的戏,从他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中就不难看出,他的气势,他的坚定,他的能力,都是有来头的,都是势不可挡的。那就是因为他的背景,他代表了胜利的一方,那一方被历史所选择,正将以催古拉朽之势,横扫千军如卷席,解放全中国。从他的对手李国卿这个人物身上便不难看出,一个正在走下坡路的政治势力,虽然还貌似强大无比,却已经气数殆尽,外强中干了。从美军代表费丁身上却可以看出,历史与今天是何等得相似!所以,今天看这部影片,会让人产生不少的惊奇与惊讶。历史难道就没有改变过,还是真的又轮回了一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惊人的一致!同时,也是让人唏嘘不已的是,那个当年不可一世的国军将领李国卿,当他再看到顾将军时,却已经是低眉恭立的阶下囚了。不过他因为改造得好,他已由阶下囚而变成是被提前释放的,第二批战俘当中的一个了。
历史上的北平军调部是1945年12月成立的,1946年7月就宣布解散了。之后就是为时三年的中国解放战争,又被称作历史上的第二次国共内战。接着就是“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的“换了人间”。不过,历史的巨流河在那个拐点上竟有了六个月的原地回旋,就不能不说,这是命运之神所给予的一种别样的等待,或者是恩惠吧。可是,不管怎样,看到60多年以后,国共两党又“劫后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免恩仇”了。这样的殊途同归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原子弹,也可以问题多多,但不可以同室操戈,自相残杀。看看今日的那些动荡的国家和地区,就知道这种内斗的代价有多大。这绝对是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举了。
历史,曾经有过的这么一个一闪即逝的瞬间,却被艺术家敏锐地抓住了,他们以《停战以后》来为它留下了一个记录与脚印。显然,在人物刻画上,李国卿和费丁这两个人物还是受限于表面化,格式化的桎梏。因此,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两个人物给人的感觉还是肤浅了许多,但是那个时候毕竟还不是高大全的时代,还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和极左思潮的贻害。所以,这部影片还是值得肯定的,今天它还有生命力,也说明这部影片还是有含金量的,它赢得了时间的检验。
影片中的演员可以说都是当时中国电影界、话剧界的精英,他们的表演还是朴实自然,原汁原味的。其中扮演记者的那几位演员,即使是只有一两句台词,可是他们的表演却是那么得亮眼,让人难忘。教授群里的戏相对来说,没有那些记者抢眼,这应该是剧本上的限制了,在教授们的身上缺少了编导所赋予的神来之笔。秦文在影片中饰演了顾青将军的英文翻译,这个人物的身份是个在校女大学生,是中国地下党员。秦文不仅有姐姐秦怡的风采,也有相当不错的演技,她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温婉知性,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马精武年轻时竟是一个很帅气的人,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他扮演的新华社记者薛平虽然出镜不多,但也是让人过目不忘,很有感觉。葛存壮在1962年的时候,比现在的葛优还年轻,他在影片里所饰演的那个孙拐子的角色,虽然很反派,也只有几个镜头,但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下子就让人记住了。项堃是扮演国军将领的专业户了,无论是李国卿这个角色的霸气,还是最后认罪接受改造的虔诚,都被项堃拿捏得比较得体。张平饰演的顾青将军一角,就不用说了,无论从形象和气质上说,都是很有特点的,不仅形似,也十分神似。而且重要的是,他的表演自然真实,毫不做作。
至于老戏骨赵子岳就更不用说了,他把班县长演得活灵活现,既然人好笑,又让人悲哀。他真是生不逢时啊,好容易当个县长,还是个低就,而且还图有虚名,因为他的地盘被八路军占领了。他在火车上送给顾将军的那张名片,那才叫一绝,上面的抬头上竟是这样的写着的:原陕西汉中专员,现河北香河县县长。通讯处是另一个县的地址。顾将军端详了许久,问他:抗战胜利了,班县长怎么没有高升三级啊?班县长的回答,在今天都算得上是绝对够水准的。他是这样说的:呵呵,兄弟为人忠厚,不善交际。顿了顿,他又说道:不过为了效忠党国,共赴国难,这也没有什么。相当地高姿态啊!这个角色编写得好,也被他演得好。
如果没有这个人物,或者说如果这个人物不是由赵子岳来演,这部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恐怕会大打折扣。张平扮演的顾青将军固然令人景仰,可是赵子岳扮演的班县长却是让人惊喜了。即使就是冲着这个角色,这部影片就值得一看。当然,这部影片还是有不少的内容的,很多内容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是鲜为人知的。编导把这些剧情定格在一个特定的视角上,虽说是泛泛而现,却也是点到即止了。所以,编导是值得被尊敬的。因为历史的这个瞬间,还是乾坤满多,玄机不少,不容小觑的。编导能够把这个瞬间中的一组特殊的元素融合在一起,记录在案,搬上银幕,实在是功不可没,功在历史,功在后人了。
附件:
北平军调部的人员构成:
共产党委员是叶剑英,参谋长是罗瑞卿;
国民党委员是郑介民,参谋长是蔡文治;
美方委员是罗伯逊,参谋长是海斯。
军调部只对“三人委员会”负责。
国民党方面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首席代表:郑介民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参谋长:蔡文治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参谋长:蔡文治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交通处长:张六师
军调部国民党代表团办公室主任:唐保黄,后改为黄天迈
美国方面
军调部美国代表团首席代表:威尔逊
军调部美国代表团参谋长:海斯
共产党方面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叶剑英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参谋长:罗瑞卿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李克农、饶漱石、滕代远、陈士渠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副参谋长:张经武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处长:宋时轮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执行副处长:李聚奎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交通处长:黄逸峰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整军处长:陈士榘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新闻处长:黄华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秘书处长:冯铉
军调部中共代表团行政处长:伍云甫
军调部沈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饶漱石
军调部四平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耿飙
军调部本溪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许光达
军调部徐州执行小组中共代表:韦国清
军调部张家口执行小组中共代表:赵尔陆
(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