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回国,吃都是心头大事。飞机一落地,我们就立马由人变为饕餮,嘴里念叨的都是此时不吃何时吃,吃一顿少一顿啊,减肥的事情也都甩到脑后了。奇怪的事,外面的饭吃多了,也累得慌。在餐馆饭店吃饭,吃个一顿还好,吃了两顿就有点腻,再吃一顿脾胃就感觉不能爱了。我的总结是饭店的饭毕竟是饭店的饭,匠气太重。在这样的时候,反倒是家里的饭,吃起来像细水长流,服服帖帖。我觉得小时候吃的东西对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形成真是影响深远啊。不管走多远,总是想着那一口。我妈自认为不是个做饭好手。他们平时吃饭都很简单,也就是早饭需要动下油锅炒个丝瓜茄子之类的菜,晚饭都不吃了。我回来了,才给我们做些菜。都是些简单的炒菜,我特爱吃,特香。新鲜的茄子切成丝,和青椒爆炒,过几分钟就出水了,味道很棒。市场上买的平菇,和黄瓜一起炒一下,也很鲜。塌西葫芦,把西葫芦切成细丝,拿面和鸡蛋拌一下,放到锅里呈饼状的煎熟,很香。特别要提的是买新鲜的花蛤蜊,放一点红皮干辣椒和青椒一起爆炒,等蛤蜊开口了就盛出来,要多鲜有多鲜,人家美味啊。每次在家吃饭,还要喝一碗现熬出来的绿豆粥,溜溜缝。想着这边中餐馆的buffet里也有炒花蛤,可是把花蛤做成那个样子,还要对厚厚的酱,真是画蛇添足,浪费食材啊。
在手机里找了几道照片,是我们在姥姥家吃饭时候照的。现在一看,肚子又开始咕咕叫了。这道是豆角炖排骨。姨父的手艺。肉味很浓,调料味只有淡淡的八角味,非常好吃。已经熬的软软的豆角?泡在肉汁里,别提有多好吃了。我就做不出这个。每次我做炖肉,肯定要放很多调料,反而有点喧宾夺主的感觉。当然这边的肉肯定也没国内好。为什么美国这边买不到这样的豆角啊?
每次回来,姥姥都要做炸鱼。在姥姥家我的嘴不能停半分钟,姥姥会不停的给我塞各种吃的。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那幅“在老人眼里,你是这样的--非洲难民面黄肌瘦的模样”。哈哈。
姥姥腌的酱蒜和酱黄瓜。不能叫糖蒜,因为糖蒜一般都是白色的并且是甜的。姥姥做的是酱咸味,有小时候的味道。我很喜欢。
煮老玉米。肚子太饱了,我都没吃。
做饭是要有耐心的。小姨一展她的手艺,给我们现做的凉皮。每张凉皮里都有浓浓的亲情。先把面反复洗,洗出面筋,然后把面沉淀一下就可以上锅拿专门做凉皮的圆盘做了。
提一句,现在外面卖的凉皮也不便宜了。六块钱一小碗。
看,有多少张凉皮。我们人多力量大,基本一顿就吃完了。
蒸好的面筋
这是配凉皮的调料。一个地儿有一个地儿的拌法。俺觉得花椒水,蒜泥,醋,辣椒油和黄瓜丝是必不可少的。北京喜欢兑麻酱,西北喜欢兑芥末粉。都很好吃。
这是拌好的凉皮
小姨知道我爱吃面筋,给我的那碗里塞满了面筋。
哈哈,再来个特写。
中午那顿吃的刚落下尾声,舅舅姨夫就捣鼓着晚上烧烤的东西了。拿新鲜小羊腿切丁,腌一下,穿在铁签上。鸡翅也是腌一下串起来。
然后就是烧烤啦。又是吃个肚圆。
放个也算河南特色的凉拌菜吧。黄瓜拌荆芥。新鲜黄瓜,新鲜荆芥拿蒜泥和醋拌一下。我不是特别习惯荆芥的味道,但是大热天里吃还是挺凉爽的。
烧鸡
还有我还没回国就嚷嚷着要喝的老母鸡汤。去年回国,把这茬给忘了。我还记得小时候一个很甜美的回忆就是家里煮一锅香气包都包不住的淌着黄油的母鸡汤。很多年都没有喝过浓郁的母鸡汤了。这次炖的还差点。可能汤太清了,黄油不够多。
这个也是我点名要吃的菜-凉拌莴笋。莴笋吃起来脆脆的,带着一丝清甜。
炒红薯叶。这个菜有点炒过了。红薯叶子都是以前乡下喂猪的食材,现在倒也是十分推崇的健康食材。我从小就喜欢吃红薯叶。还记得小时候一到奶奶家,第一件事就是拿个竹篮子,跑到乡下的田间去摘红薯叶。只挑尖尖的还没有完全长绿的嫩叶掐。这次回来被告知其实老叶子也好吃。
啊。。。扁豆!! 为啥这边买不到啊。这个豆角吃起来口感和味道都很特别。
放个在菜市场拍的杨梅。
还有荔枝(去年的图,我的旧帖放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