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暴力循环的教训与思考(转)

截止17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发动的军事攻势已过一旬,至少造成22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死伤者多为平民。16日经埃及调停,以方主 动停火,但控制加沙的哈马斯拒绝并继续发射火箭,6小时后以军恢复攻势。17日凌晨,应联合国紧急要求,以方再次单方面停火,以满足人道主义需求。这是一 轮血腥的暴力循环,也是巴以间再次上演的老剧本,教训值得深思。

 

    单论双方损失完全不成比例,以方只有一人死亡、4人受伤,巴方却损失惨重,姑且不说战争破坏造成的巨大 经济损失,仅人员伤亡都为近年罕见。即便如此,巴以喋血也没有分散舆论对巴西世界杯的狂热关注,部分巴方同情人士痛心疾首,斥责国际社会和舆论漠视加沙战 事,缺乏同情心乃至冷血,更有甚者指责以方对各国舆论公关成功使然。

 

    这种声音客观描述了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新闻媒体针对加沙流血的重视程度,因为巴以彼此袭击不谓不烈, 巴方伤亡不谓不重,但呼吁停火,谴责暴力,敦促和谈的声音不占主流,每日攀升的巴方伤亡俨然一堆冰冷的数字。当然,这种声音也未对当下舆论冷漠的现象做理 性分析和判断。应该说,一系列因素导致巴以冲突舆论生态发生变化,如果不认识不承认这种变化,特别是巴方有关组织不顺应形势调整立场和策略,遭遇冷漠的局 面恐怕难以改观。

 

    此轮冲突来龙去脉很清晰:6月12日3名以色列定居点青少年在约旦河西岸被绑架,以方指责哈马斯所为, 敦促巴方释放3名青年,并在约旦河西岸地区逮捕上百名哈马斯成员。30日,3名失踪以色列青少年尸体被发现。7月2日,3名犹太定居者绑架并虐杀一名巴勒 斯坦少年以示报复,引发巴方愤怒。随后,哈马斯向以方境内发射火箭弹,以方发动代号为“护刃行动”的大规模报复,哈马斯大本营所在和火箭发射来源加沙地带 成为主战场。

 

    还有一个核心问题更需要厘清,即哈马斯与以色列的相互立场和态度。哈马斯至今拒绝承认以色列作为独立和 主权国家在本地区生存的合法性,也迟迟不肯在其宪章中删除灭以条款;以方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署奥斯陆和平协议21年来,哈马斯也基本持反对态度,并长期 坚持暴力抵抗和武装斗争两种传统方式解决巴以争端。

 

    依据哈马斯的逻辑和宣传,以色列乃全民皆兵之国,又非法占领巴方土地,理论上而言“不存在”无辜平民, 即使定居者也是变相占领者,且以方一直对巴方平民滥用武力,因此,它有理由不加区别地对待以方军人与平民,包括以自杀爆炸方式袭击以方平民目标。基于上述 原因,以方历届政府视哈马斯为恐怖组织,美国和欧盟也支持这一立场。

 

    与哈马斯立场差异巨大的是,构成巴解组织骨干的法塔赫承认以色列作为主权国家存在,愿意恪守和平协议, 并在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包括定居点前途在内的所有遗留问题,而且一贯谴责针对平民的暴力和恐怖袭击。这种分歧导致双方不和甚至长期反目,致使巴勒斯坦社会 形成巨大分裂和加沙、西岸分治达7年之久。

 

    但是,不接受奥斯陆和平协议的哈马斯却乐意利用该协议搭建的权力平台,积极参与过渡自治选举并一度成为 执政党,同时又沿用传统的对以思维和立场,引发以方敌视和封锁。困于加沙的哈马斯为避免被边缘化或打破僵局,不断使用火箭发动袭击,进而对以方安全构成实 质性甚至颠覆性威胁。视国家安全和国民生命为最高价值并完成从加沙撤军的以色列,从2009年起,数次对加沙哈马斯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每次都给巴方造成 严重的人员伤亡。

 

    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变化,导致国际舆论针对巴以冲突的态度发生微妙调整。更深层的因素是,巴以冲突长期 化、日常化已让外界感官疲劳和神经麻痹;阿拉伯国家各种内部冲突和乱象分散了聚焦点;不断泛滥的国际恐怖主义和滥杀无辜,激起人们对地区冲突的复杂心态和 情感。哈马斯发言人近日公开宣称利用“人体盾牌”阻止以色列轰炸武装目标十分有效,此举体现了刻舟求剑式的思维固化,也无助于减少巴方损失和博得国际同 情。

 

    巴以和平既然已成为双方主流认知和战略选择,并且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背书,无论多大困难都应该坚持下去, 即便遭遇挫折也不应重返暴力和冲突模式,因为冲突与战争将遵循另一套游戏规则和逻辑,而巴以军事实力的巨大悬殊决定了巴方只能吃大亏,蒙受灾难性损失。 (本文见刊于2014年7月19日《北京青年报》本人专栏)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