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慕安
核心提示:沙县一仗,歼灭守城之敌两个团,缴获大批物资,缓解了当时部队的困难。姚喆在这次战斗中作战勇敢,报经红军总政治部批准,荣获三等红星奖章一枚。也就是这一仗之后,姚喆的左脸上留下了一道三寸多长、一指多宽的大伤疤。大家都爱亲切地叫他“姚一刀”。
本文摘自:《北京日报》2014年7月21日19版,作者:慕安,原题为《勇猛虎将“姚一刀”》
姚喆,开国中将,参加过平江起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整个红军时期,他经历大小战斗200余次,5次负伤,3次负伤不下火线,受到军(团)乃至中革军委通令嘉奖。从1938年秋开始,他转战在大青山地区15个春秋,为夺取绥蒙地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彭德怀赏识的“爱将”。
1934年1月,红三军团第二次入闽作战,上级下达了攻打沙县的战斗命令。时任红四师十团参谋长的姚喆指挥所部在沙县东北部的青州阻击南平来援之敌。当兄弟部队两次攻打沙县未果后,军团命令十团参加攻城。于是部队急行军赶到沙县城郊。天色已黑,姚喆不顾行军疲劳,立即投入攻城准备工作,到前沿阵地侦察敌情。晚8时,对敌发起攻击。攻城部队引爆了沙县西门坑道内的炸药。一声巨响,城墙被炸开20多米宽的缺口。姚喆带领50多人的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迅速攻上突破口,掩护后续部队进城。城被打开后,立即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因为夜黑看不见路,姚喆让通信员点起一盏马灯照明。他嫌通信员提马灯的动作迟缓,自己接过马灯跑在前边。在一个街巷拐弯处,隐蔽在黑暗中的敌人向他猛砍一刀,他的左颊骨被砍断,顿时鲜血直涌,头部、脸上、身上都是血,当即昏迷过去,人事不省了,后经过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他终于活了过来。
沙县一仗,歼灭守城之敌两个团,缴获大批物资,缓解了当时部队的困难。姚喆在这次战斗中作战勇敢,报经红军总政治部批准,荣获三等红星奖章一枚。也就是这一仗之后,姚喆的左脸上留下了一道三寸多长、一指多宽的大伤疤。大家都爱亲切地叫他“姚一刀”。
1938年8月奉军委命令与李井泉率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部队从五寨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不分昼夜地向大青山挺进。日军风闻八路军挺进绥远,赶忙调集兵力围阻。姚喆率部在崞县窑附近与敌交锋,打了半天,撤到马鞍山下摆脱了敌人。下午部队进入一条山谷,怪石嶙峋、树木繁密,抬头看去只有巴掌大的一片天。姚喆指挥先头连队调头埋伏在山石树丛之中。谷底尘埃未落,日军举着膏药旗摇摇摆摆跟了进来。
“啪!”枪声一响,深沉的回音震荡着千山万壑。敌人顿时慌了神,先头部队一打,后面的大尾巴压在谷外乱成一团。小钢炮“咚咚”作响,树丛里卷起团团青烟。日军在火力掩护下打了上来。支队指战员居高临下,一阵排子枪,一顿手榴弹,打退了日军的冲锋。两个日军指挥官挥舞东洋刀,兵分两路包抄过来。姚喆立即命令连长、指导员各带一个班迷惑敌人,自己带着战士们从中间冲杀下去,俘虏了那两个日本军官。十几分钟后,姚喆命令撤出战斗,赶上大部队。
1946年1月13日夜晚,国民党军傅作义部队以全部兵力分别袭击卓资山、集宁、陶林等地。姚喆接到晋绥野战军司令员贺龙和政委李井泉的命令,立即乘车赶到卓资山帮助指挥反击,很快将进犯之敌击溃。可是,集宁已被傅作义部占领。1月14日早,贺司令员、李政委电令姚喆,指挥骑兵旅和第二十七团、九团等部迅速反击,夺回集宁城。姚喆当即率部日夜兼程,于15日下午到达,连夜组织火速攻城。为了争取时间,他亲自带领突击队猛冲猛打,终于在16日上午11时击溃敌人,夺回了集宁。
9月,傅作义部队再次对集宁发起进攻,他们凭借美式装备,在空军配合下,炮兵、骑兵、步兵联合作战。战役开始后,敌人在督战队驱赶下,拼死冲击。姚喆指挥所部顽强阻击,打退了一次又一次冲锋,阵地前留下一堆堆敌人尸体。敌人又以尸体填壕,亡命死攻,占领了卧龙山阵地和集宁西半城,守军退守通顺街、南财政街一带,与敌展开激烈巷战。战斗十分残酷,姚喆始终坚守在老虎山指挥部,镇静指挥所部鏖战3天3夜,最后胜利撤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