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因受人之托送东西去一个没有见过面的大姐家,清楚的记得那是星期五下午。大姐很热情,但是很快我觉得她有些神不守舍的样子,我就准备告辞。大姐知道自己有些失态,就满怀歉意的对我说,因为她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傍晚要回家,所以她老是走神盘算,还有多久可以见到女儿。
一提到女儿,大姐的话匣子就打开止不住了,很振奋的样子,她说她刚进入空巢期,女儿不在家心里空落落的,每个周末是她最盼望的日子。接下去她给我展示了准备做给女儿各种好吃的,这鲜嫩的豆角是上午才托人去郊外的农场摘的;这条女儿爱吃的活鱼专门问海鲜馆要了海水养着,等女儿到家才开刀,保证女儿吃上最新鲜的;托我送的东西也是为女儿准备的。。。。叽哩哇啦的一大堆,大姐兴致勃勃,一扫刚才的心不在焉。虽然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空巢这个词,却深深体会到空巢父母爆发出的情感能量。
大姐对女儿的爱不由自主的流露出来,甚至在我这个几乎完全陌生的人的面前都无法掩饰。
爱自然是一种感觉,一种或浓烈,或清淡的情愫。比如情人间让人身心荡漾的情爱,朋友之间的温暖平静的友爱,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朴实但又最不让人置疑的爱。
爱的感觉非常的清晰,具体,常常牵肠挂肚,抓心抓肺,以至于让人觉得这种感觉就是爱的全部内容。可能是人太喜欢的这种纯粹的感觉了,所以有些真爱论就强调,真爱只和感觉有关,不夹杂任何过于实际的东西,所以真爱一定是非理性的。那么在种理论下,男女的真爱就是不过大脑的荷尔蒙,父母爱孩子就是生物本能,友情呢,虽然说不清,但只能是一种纯粹的喜欢,君子之交淡如水。
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一个人天天说爱啊,想的,却没有其他的表现,时间一久自然会被认为这个爱是假的,没有内容的。而且这种没有内容的爱,如果一方坚持表达,另一方甚至有被骚扰的感觉。所以爱需要更真实的内容。
我认为爱的核心内容是承担责任。责任是指人需要,甚至是必须完成的任务。承担责任就是执行和完成任务,比如一个人穿衣吃饭,就在为自己的肉体生命承担责任,是爱自己的实际行动。当表达爱的一方愿意为另一方承担责任时,对他人的爱才有了真实的内容。
故事中的大姐对女儿的爱不只是无内容的感觉,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为女儿办的事凝聚起来的,这些事都是女儿切实需要的。所以她对女儿的爱才让我这旁观者也体验到如此真实。真爱需要责任心和责任能力合力才能表现出来。
很有意思的当把责任这个词和爱联系在一起,居然让人产生些不适感。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在权力理念和系统的运作下,责任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甚至强制性的任务,比如有时责任作为一种犯错后惩罚的手段。或者是某种道德规范,社会习俗,甚至是法律要求的义务。这和出于爱而心甘情愿承担的责任就完全不一样了,被迫承担的责任不仅和爱无关,而且还和受伤的感觉挂上了钩,所以造成人本能的排斥。所以权力系统形成了爱能力外围之外的责任,但是爱本身还是包含着责任。
现代人在人权意识加强的同时,独立意识也空前高涨,在个人疆界锁定的情况下,也有了明确的责任范围感。传统的相互扶持的爱情模式,被分享模式代替。以往的雪中送炭,转变为锦上添花。尽管表面上看锦上添花式的分享,让爱排除了责任这个内容。但是仔细的观察,要让双方,特别对方感到爱意,这个添上的花也应该是对方需要的,所以本质上还是一种责任的补充。如果这花是对方不需要的,就需要对方的包容来肯定分享的有效,实质上也就是对方通过承担责任来维持爱的甜蜜。所以分享式爱的关系还是通过承担责任这个核心内容的表现出爱。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内在的责任没有传统模式的受到义务捆绑的强制性,分享式爱的模式就更能表现出真爱的意义。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能看到,现在社会分享爱的模式,让爱的关系松散,常让人发出真爱难寻的感概,这时因为个人的责任个人承担这个明确的意识,在让人提高自爱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比较容易摆脱传统道德中,视为他人承担责任为美德的规范要求,为他人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就下降了,强调是自己的责任或没其他人我也能生活的很好的独立心态,使爱的凝聚力量变弱,本质上是人不喜欢承担过多的责任,爱能力有限的一种表现。
在权力的运作下甚至能出现剥离责任内容的“爱”,比如控制,依赖等以爱的名义出现了。这种行为模式就是越过责任直接获取爱的利益。需要辨别的是有些控制的行为也有很多具体的内容,看似也在尽责任,但是区别在于这些责任的结果不使接受方收益,而是控制方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受控方。典型的例子是父母不顾子女的意愿,试图控制子女完成他们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尽管父母看似付出好多,但实质还是剥夺。
所以真正的爱一定是有承担责任这个核心内容。一个成熟的有爱能力的人一定有相应的责任心和责任能力,当他能对自己和对他人承担责任时,也就表达出了爱,爱自己,或他人。
有承担责任内容的真爱一定是理性的,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因能被体验和感受而表现出感性,但绝不是简单的受荷尔蒙,生物本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