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读到白岩松的一篇谈天津人和音乐的网文。白说,天津人有一句著名的话语:借钱吃海鲜,不算不会过!(也有说“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表现了天津人的贵族精神。
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是不是一种贵族精神,姑且存疑。但这句话的确概括了天津人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是我国其他各地所绝无仅有的洒脱豪放气慨,是一种真性情!我喜欢,欣赏!
也许是命中注定,在上海出生长大的我,竟在十八岁的花季,异想天开地报考北方的大学,又鬼使神差般地被天津南大录取了!从此,我一直扎根在天津五十多年。饱餐着天津的馒头饺子面食,遍尝了天津的美味佳肴和新奇海货,北方的热烈的阳光和酷寒的冬日,海河的风,校园里的美景,把我熏陶成一个粗壮健美的北方人,晚年的我也常常自许为天津人了。我相信,我这个在天津生活过、摸过、爬过、哭过、笑过、喜怒哀乐过六十多年的外乡人,有资格说我是天津人,我爱天津!老天津卫的风人水人情几乎已溶化在我的血肉,我的心灵里了!
其实,最初几年,我生活在大学的围墙里,接触的老师同学,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对天津的了解,一是吃饭以面食为主,菜肴中多葱蒜;二是天气比上海干寒。对校园外的天津的真实面貌,了解不多。
渐渐安居下来后,就蠢蠢欲动,想看一看校园外边八里台以外的天津是什么样子的。有一次 ,我和年长的同学们一起坐八里台车站的公交车进城,车上的售票员一口地道的天津话听得我一头雾水。她们说:“乘客们,八里台儿到了,下车别忘拿人东西!”其实,她们是在和蔼诚恳地提醒大家,“下车别忘了拿您东西!” 回到学校,外地的同学就总是以“下车别忘拿人东西”这句天津话来互相调侃。
后来,我又跟天津籍同学去逛街,竟然吃到很多又好吃又便宜的天津特产海鲜,如炸面拖黄花鱼(一角钱三块),煮熟的对虾(一角钱一对,还老大个儿的)、炸馃子(即油条,三分钱一个,比现在的大一倍),芝麻麻酱烧饼,煎饼馃子等等。当我写信告诉父母,我在天津的见闻和享受时,把他们高兴坏了,说我有“吃福”!
那时南大的学生食堂也办得非常红火,曾被树为全国大学红旗食堂之一。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和李昌都亲临南大学生食堂,体会大学生们的热烈欢快的幸福生活。
53年,我被调去北京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初次拥抱了我梦幻中的首都北京。其实,那时的北京比天津可土多了。我们的白俄教师,说北京是“Beijingskaya wutka" (北京鸭子),那是因为北京尘土很大。城市面貌远不如天津洋气。可是我也喜欢她。那时的北京就像在电影“城南旧事”上的生活画面,纯朴宽厚。北京人也不像现在的“北京人”那样牛气“。(现在的北京人种其实也不纯了)。
我的吃福确实好。在北京俄专,食堂的伙食又超过了南大,每天跟下馆子似的。这还不说,周末,我和同学们也去东安市场吃过涮羊肉、爆肚、小锅圈和糖耳朵以及正宗的北京小吃:真正的北京“心里美”青萝卜、羊头肉、蜂糕、杂拌儿、豌豆黄(北京人念做“豌豆华”)茯苓饼等等。不过,北京是吃不上多少天津那样的时鲜海产品的。我们也常去故宫,博物馆、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各种著名景点游赏,多次去看齐白石、徐悲鸿等著名画家的画展。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北京留给我的是美好、淳朴的印象。但回到天津后,我并不觉得京、津两地有多大差别。似乎天津更强。天津不但物产多,还又会做、会吃!天津人在吃上,从不亏待自己。哪怕一盘大白菜,黄瓜、也吃出各种各样的花样!吃海鲜,几乎是天津卫人的家常便饭!天津人是离不开鱼虾螃蟹贝类的腥味的!
57年,我的长兄到天津来看望我,我请他去天津一家回民饭店用餐,一大海碗的羊杂汤,货真价实的新鲜羊杂,雪白喷香的浓汤,才收一角钱!那浓香鲜嫩的爆三样,清蒸鱼等等也只四五角、一块多钱,烙得香飘满大街、洒满芝麻的麻酱烧饼,只五分钱一个。我记得,那次午饭,要了半桌子天津有名的特色饭菜,也没花多少钱。吃得我哥赞不绝口。满足了口福后,我又领着我哥去劝业场、解放南路、北路、小白喽一带闲逛。当他看到天津有那么多漂亮的欧式建筑和琳琅满目的高级商品时,兴奋得一再盛赞:天津是个好地方!连说他还要再来!
谁料到,当我那热爱生活的哥哥在三年灾难时期再一次光顾天津,并天真地以为还能在天津吃到他印象深刻的美味佳肴时,我招待他的却是一碗天津大学公共食堂卖的有皮儿无馅的清汤“馄饨片儿汤”!(自然还要收粮票!)
以后,共产党的建国方策,越来越拉大了全国一切城市和北京的差距!北京成了少数人的天堂!
57年我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才使我真正进入了天津的社会生活。也从此开始了我和天津市民同甘共苦的日子。
58年的“三面红旗” 狂潮中,我在中学教书,跟学生一起炼过钢铁、焦炭,参加过改造海河的强劳动,一顿饭吃过四个大白馒头,就咸菜。也去参观过人民公社,吃过免费的午餐。我已经一心一意地死心塌地地在天津安家落户了。
谁料好景不长。 到了59年,我生长子时,就连一条我一向看不起的带鱼尾巴也吃不上了。三年大饥荒年月里,吃惯海鲜的天津老乡们可真惨了。除非深度浮肿的人,才能分到一点烂糟糟的又腥又臭的小带鱼和一把蔫黄豆!
我和几个馋嘴的同事、邻居常常情不自禁地怀念五十年代初期天津的美好生活,回味学生时期的种种口福,互相以精神会餐来杀各人的馋虫。不过,天津究竟是大家出身!总不失天津人的性情。吃不上大对虾、大螃蟹、大鱼,小鱼小虾还是比别处多!到熬过三年大饥荒,菜市场上开始陆续出现鱼虾蛤蜊等的腥味儿了。热爱“海货““荤腥”的天津老乡的餐桌上又多少能摆上一两碟小鱼小虾或蛤蜊了。
64年我去南郊小站公社小幸福大队搞“四清”时,不但吃到了后来只有中南海才能享受的油光雪亮的真正小站米饭,有时也能在上中农家吃派饭时受到特别招待:他们偷偷在小河里摸来小鱼小虾,为客人(当地口音叫“qie”)贴饽饽熬(读挠)小鱼儿,最起码也有一小碟自制的虾酱,那是真正的原汁原味的呀,真香呀!
特别是四清后期,运动已经进行不下去了,工作队白天还假模假式的下地劳动或去贫下中农家串串门,晚上,无事可做,闲得难受。不知是谁,听说附近北闸口公社有大堆的螃蟹,就请食堂老师傅到北闸口购买。我们每人掏一块钱,凑成十几块,就能买来几十斤又肥又大鲜活强壮的大螃蟹。大师傅用大笼屉一次蒸熟。笼屉盖一掀,满屋飘出螃蟹的鲜香味,一个个鲜活的螃蟹都成了红脸的关公,漂亮极了,诱人极了。我们便关起门来,大啖特啖。起先我们邀请大师傅一起品尝,他以揶揄的神色谢绝了。他说:“你们吃吧,我们不稀罕那玩意儿!”我们也就忘情地吃了起来,根本顾不上吃那费事的钳子和大腿,只奔那鲜美的黄满肉肥的的蟹身子大吃。坐在一旁的师傅,看着我们的饕餮馋样,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那期儿(指四清前),奴民(那里的口音,管农民叫奴民)农闲时尽去河里打八叉(干打鱼摸虾等杂活)换点零花钱,己个儿也吃!哪像现如今,嘛也不让干了.....”那老师傅是个老贫农,说话耿直。类似这样的话,别的社员也都说过。我们也没有空去跟他多说,只顾吃,直到腮帮子都吃得酸了累了。留下了两大水桶的螃蟹零件,第二天,大师傅把它们送给大队书记的胖老婆家,那女人笑的眉花眼开,发动全家大小剥肉,竟然剥出一大海碗!然后,她去地里割了一大篮子韭菜,做成饺子馅,包了几大浅子饺子,有时也给我们送来让大家尝尝,那是我吃到过的最好吃的饺子喔!天津人,不论城乡百姓,真有口福喔!
66年,文革初始时,我的小妹借大串联之机来探望我,我请她去市里的餐厅吃饭。那时,社会刚刚掀起动乱,普通的食堂饭店还照常营业,也能吃到涮羊肉,麻酱烧饼,味道依然正宗,那大大的鸭梨犹如婴儿的脑袋那么大!而且,还能买到一斤两三个的大螃蟹,小妹妹吃得心满意足,多年后仍不忘在天津吃到过的美味!
到文革酣战时那几年,我完全忘记了海味的滋味了。除了偶尔限量供应的从朝鲜进口的吃起来满嘴牙碜的“明太鱼”!天津也变得像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里的可怜春宝似的了。
天津的好东西全给北京的“特供处”进贡了。我不知道我那一向豪放洒脱的天津老乡们此时还记得那句“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的豪言壮语么?!
我的亲爱的读者,你们可不要小觑了听起来有点土气和俗气的天津卫!天津,天津,那是一个多么高雅大气的称谓!那是一个大有来头的天赐福地、人杰地灵、见过大世面的大城市啊!
地处渤海湾,九河下梢,自古号称“九省通衢”,后又被新政权纳入京津沪全国三大直辖市的天津市,50年代初,她的风姿、气慨、富有,哪一点也不比上海差呀。听说不少北京的美食家都要时不时地到天津来过把馋瘾。我那上海的资本家和京剧票友的阔绰亲戚,每来天津玩票,就必品尝天津的名菜,临回上海,也必带走许许多多的桂顺斋糕点等等零食。
除了数不胜数的美食,天津也保留了宋元以来的市民文化传承。什么曲艺、评剧、相声、杂技.....等等普及深入于街巷胡同为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陪伴和丰富了天津卫多少平市民,的日常生活。但天津在现代化的追随也决不落后。天津的起士林餐厅、玉华台酒楼,音乐厅,跑马场,体育场 ,数不清的遗老遗少、名人故居等等也足以显示出天津的富丽和时髦。
天津也不是一个光会享受而无进取贡献的城市。一条宽敞的解放南北路上崛起的无数典型的英式建筑,几乎全都是金融业的化身。只要你看一看大楼里垂吊着的一座座金碧辉煌、造型独特的华灯,你就不难想像昔日天津卫的身价和荣耀!
老实说,若不是种种强大的政治因素的挤压,渤海之滨的天津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力绝不可低估。天津不缺少物力和人力,不是没有丰厚充足的先天血脉和长期积累的人和,她是一位真正富有中国北方特色的丰乳肥臀的母亲!我对她的爱和感念是说不尽的!
她长期滋养过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丰富过我潜在的性格和充实了我多姿多彩的一生!我终身不忘的岂止是那口角流香的海货以及一切的美味佳肴,我更深深喜爱天津这块物阜民丰接待四方宾客的宝地和天津卫老乡的热情,豪爽、憨厚、朴实,自然的市民文化和生活气息。说它是一种贵族精神,似乎并不确切。事实上,天津和天津市民的生命力和天津卫人的可爱性格远比那些被美化了的贵族精神更强大更可敬!
前几年我几次回国探亲,觉得我的祖国强大了,也陌生了。我的真正故乡天津,也在变化,但不似北京和上海,不但变化的脚步慢,似乎民风也不像深深烙印在我的旧脑子里的印象那么美好了。我的母校也充塞着商业气味了,我的老哥们老姐们也不像当年那么活跃欢快了,谈到我们年轻时的没心没肺的日子时,常常笑声中夹带着叹息!
不,我多么喜欢祖国强大昌盛,我也多么祷祝我心中的天津永远豪放洒脱乐观,喜欢调侃幽默,永远保持着“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的放达和找乐的心胸和精神啊!
天津,天津,我爱你!
24/09/2014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