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流行的中国歌舞剧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早晨的落花一样新鲜美丽,但很快就会枯萎消失。只有拾起来并风干保存它们才能留芳久远。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虽然单调,但那些年毕竟陪伴我们走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成了印象最深,最难忘,梦里都能唱出来的经典曲目。经过多次精益求精的改进,后来流行全国大街小巷,乡村荒野的样板戏不但影响了一代人,也培养了一大批歌唱演员和舞者。这八个样板戏里我最喜爱的是舞剧《红色娘子军》和《沙家浜》里的“斗智”一场戏。
 
         文革刚刚结束,一批老歌剧,伴随着一批老演员重返舞台,为文革后的文艺复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当时最流行的有《江姐》,《洪湖赤卫队》,《红珊瑚》和《刘三姐》。还有三个大型组曲更加经典:史诗《东方红》组合了各大歌舞团的精英歌唱家。北京战友文工团的《长征组歌》多年经久不衰。还有就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最具民族特色和风格。
 
         小时候家里有两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看就被军宣队抄走了。一本是《欧阳海之歌》,另一本就是《红岩》。两本书都是大部头,我应该都是在上中学以后读的。我更喜欢《红岩》一些,就因为它的故事更惊心动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小时候家里有几本不知道哪里来的小人书,都是以《红岩》的故事为背景画的。也许是这些画面更容易留在一个孩子的脑海里吧。记得有一本是蒲志高叛变的那一段,小人书里就把这个叛徒画得丑了一点。当这部歌剧重反舞台的时候我立刻就喜欢上了里面的好几个唱段,就因为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太熟悉了。
 
         《洪湖赤卫队》是湖北歌剧团的经典节目。在我到武汉上大学以前对这个剧没有特别的感觉。到大学以后发现我们班占多数的武汉、湖北的女生都会唱这部戏,就连不是湖北省的也不逊色。大学里晚上统一关灯,但我们往往不会这么早就睡觉。除了考试期间我们会打手电看书以外,不忙的时候我们就七个人集体唱歌。常常是一个人想起一首歌我们大家就一起跟着唱。有一次我们唱起了《洪湖赤卫队》,并且断断续续地一路从头唱到了尾!后来我还学会了用湖北话唱里面的几首最出名的歌曲。
 
         《红珊瑚》和《刘三姐》两部歌剧我的印象不是很深,但很喜欢里面的很多唱段。尤其是《刘三姐》,整个故事轻松风趣,民间味道浓厚。我从小的启蒙小说大都是民间作家的作品,没有太多阳春白雪。这就导致了我一直比较喜欢那种朴素的文学作品,像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杨朔的《泰山极顶》等。反而不喜欢巴金和曹禺的大作品。太小资的好像也不是我的菜,如张爱玲等。没办法,咱就一土妞。
 
           那三部组曲的唱段我当时也能唱出一大半。其实我周围很多人都可以,毕竟那时流行的歌曲不多,这三部又都是绝对的经典。这期间我还看过两部舞剧,一部是《小刀会》,上海歌舞团的?还有一部是《沂蒙颂》,也是部队文工团的作品,因为故事讲的是一个负伤的战士在老乡家里养伤的经历,所以部队文工团都喜欢把其中的一段舞蹈拿来排演。我看过小说。这其实是真事。
 
           现在国内的娱乐生活太丰富了,这些经典的歌舞剧也都被珍藏起来,很少看到公演了。只是偶尔在回国的时候能从电视上看到以前在这些剧里的老演员,还是配感亲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