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路》第147章 回乡的人
作者:叶蔓菁
“我父亲二十七、八岁时,尚未娶亲,家里有三兄弟。那时候听人讲:外国有一个地方叫金山,遍地黄金,就是没有人去挖,要是出去做契约工,出去前就可以给家里二十个银元,也就是卖身钱,当作猪儿猪仔卖掉。出去之后,挖黄金也能赚大钱。有这样的好事,怎么不去?他就和他的堂弟刘国远一起去,那时1880年左右。”刘老师说,大家都在细听。
“他们跟着牵线的人,坐船先去广州,后来出到澳门,找到招工馆,也叫做猪仔馆、巴拉坑,跟人家签了卖身契约,拿到一些钱,汇回家,没多久就走了,坐大船去,听他说,在船上熬了三个月,熬得不活不死,才去到美国。他说,在大船上,生病的都会被扔到海里去喂鱼,他没被扔掉,是大难不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他相信这个。他们先是在一个银矿做工……” 刘老师讲着,弟弟问: “不是去挖黄金吗?怎么去银矿的?”
“他们去到那里,黄金已经挖完,只有银矿。在那里,他们先要还贷,就是还出去的船票路费,是高利贷的,月月还。我老豆不赌不吹,慢慢地就把高利贷还清,他的堂弟就没有,他好赌,自己没钱,就又贷些,结果总是还不清楚利息,就总是没得脱身。后来我老豆四十多了,才脱得身出来,换到一个洗衣店打工,才跟我老妈结婚,就有我。我那个阿叔后来就去看铁路、做道路工,后来失去音讯,都不知道他在那边如何,你将来有机会,帮我们打听打听,叫刘国远。当时他们出去的时候,我老豆就说,阿叔的名字不好,劝他改改,改个吉利的名。要是出去之前把名字改掉,也许不至于后来留在那么远的地方,回不来。”
“后来呢?”石兰问。
“我老豆将近50岁才有我,那时候在金山的洗衣店,赚得几个钱,他就是想回家,他一定要返到家乡。1915年左右我老豆老母带着我返到老家,那时候我都近10岁了。那时候,家乡也穷得很,也得找个谋生的门路,后来我老豆又带着我们去香港谋生,在麻油地卖煲仔饭,都算有个像样的营生了的,又送我上英式学校,我读书出来,在商行做事,都算家业有成。到了1950年代,听闻将来不能自由出入香港,我老豆已经90多岁,就怕将来终老在外地,就要回来,我只能陪他回来,那时我前妻和一子一女说什么都不回内地乡下,就分开了,就我和我老豆回来。回来后,先在梧州,我在一个粮行做事,土改前听说在农村的,就能有田地分,就辞去粮行的工,回到家乡,分到不少田地,那时候人口少,家里一个人就能分到一亩四分田。” 刘老师说完,看到大家都在沉思,又说:“从我老豆出洋谋生,到我们父子两仔爷回来,六、七十年啊……”
石兰记得爷爷和村民都说过,如果“金山仔”一直留在梧州的粮行做事,后来必定是机关干部,吃国家粮的,回家虽然分到了田地,就是一辈子的农民老粗了。很多人都说,人家“金山仔”从来不曾后悔回来做农民,这就奇怪了;而那么多人连做梦都想“出去”,都想吃上国家粮呢。
石兰和弟弟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听刘老师讲过去的事,现在才注意到刘老师的孙子孙女们已经去厨房,做好了一桌饭菜,他们来叫大家去厨房吃饭。
他们用一只碗,装好饭菜,捧来屋厅给刘老师吃,然后大家就都去厨房吃饭。他们做了白斩鸡,还有酿豆泡和炒猪肉木耳等等。
吃完饭后,石兰想帮忙洗碗,他们肯定不用她做,于是她回到屋厅,陪刘老师聊天。
刘老师说:“我们县,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在临近地区是出名的,读书出去的人数之多也是出名的,可是每年有多少到外面读书的人回来?谁知道呢?…… 出去的,多数都不回来了……” 说完,刘老师沉默了好久,又说:“ 为什么要读书?就是为了家乡啊,外地外乡虽好,还是要顾及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地方的。” 刘老师说话很大声,说到这里,正好在南京读重点大学的孙子在厨房忙完,走进屋厅,刘老师就对他说:“阿弟子啊,你读书毕业之后,就回家乡工作吧。” 阿弟子听了,就嘿嘿地笑。
后来趁聊天的机会,石兰问阿弟子在南京的大学学什么专业,他说是机械工程,石兰一听,看来和陈二的专业一样,陈二说过,以他的专业,没门路的话,在家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