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 vs 孔子三见

收获了一种恬静的生活, 像一条波澜不惊的小河, 流过春夏 流过秋冬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孔子学院本来就个CSL机构,非要搞得那么意义,结果花了钱,还没落好。现在办了10年,有几个孩子去考CSL,真不知道。此时习说“孔子学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实在夸大。做的本就是文明冲突,非要说成文明对话,背后较量的全部是实力。 --- 办的好,你的我的;办的不好,谁的也不是。

既然是孔子学院,明天就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了。温习一下孔子拜见名人的事:孔子见郯子、孔子见南子、孔子见老子,是为“孔子三见”。 古人之交,攻心至上。问政谋政,不择好恶。以身正人,人可自正。孔子可以问“敌”问“淫”问“智”与学问,而时下连个党内政敌都不容,害怕不同政见者。意见相左不能共存,何以集思广益推动发展。历史何其相似,令人感叹:泱泱中国几千年,百个轮回,今又是,糟粕依然在,一样人间, .....

-----------   易道禅   的  孔子三见

子见郯子

孔子最不以为然的大概就是郯国的国君郯子了。郯子的名声如雷贯耳,一是他年少有为,至少当时他是最年轻的君王;二是他的孝道和传奇已成为天下美谈;三是他推行以德治国以仁施政,使得郯国民风淳朴文化发达,其贤德君王的名声远播天下。

但孔子就不怎么相信郯子的事。主要有两点,第一,郯子在鲁昭公国宴上讲郯国虽小,但祖制正统,礼仪源远流长,有吹嘘之嫌;第二,郯子鹿乳奉亲的传说太过神奇,缺少真实感,虚假。

孔子就说一定要会会郯子,与他探讨一下历史渊源和典章制度,亲自判断一下郯子是否人如其名。

其实,孔子内心有一个纠结——二人都未及而立之年,都以渊博的才华、学识声名遐迩。可人家郯子都做了君王,而自己也这把岁数,却只是鲁国一个小小的农场管理员,身份太悬殊了。

这次是郯子第二次来鲁国朝见鲁昭公。第一次朝鲁时,郯子只是个在野名人,郯鲁两国都显得低调没有声张。这次郯子就位了国君,首先拜见的就是周公属地礼仪之邦的鲁国,可见郯子很重视文化建设。鲁昭公很高兴,隆重举办了盛大的国宴。负责礼仪外交的外事大臣叔孙昭子见郯子很年轻,就想试探一下他的学问,席间频频问及郯国的历史源流和施政措施,郯子均对答如流,不禁令人万分钦佩。叔孙昭子便私下派门役去把本国的大学问家孔子给叫来,好与郯子作些文化上的交流。

这时候,孔子正在筹办一所私立学堂,打算收徒授学。他不再想当那种村野小官了,想在平民教育领域开一代先风。虽然孔子不到三十,但他的博学见识早已令朝野人士折服,连叔孙昭子也支持他的想法。

这天孔子正在河岸的草甸上与人交流射箭心得。他醉心于六艺的开发传授,其中射箭与御马是他的拿手。孔子身长九尺六,身壮力大,这类体力活儿加上技巧活儿,对他这个聪敏人都不算事。至于六艺中另外的礼、乐、书、数,孔子不仅样样精通,而且还有独到见解。因此,他好为人师的愿望便十分强烈。

这时叔孙昭子派来的门役找到孔子,把郯子晋鲁及开国宴的谈天说地告知了他,希望他能赶去参加国宴。孔子一听,不满地说道:这个郯子又来神吹乱侃,其真实意图莫非是恳求我国施舍大量金援?我不去!请转告大王,千万别上当。

门役回去禀告叔孙昭子。叔孙昭子耳语门役如此这般,说孔子一定会来。

果然,门役再见孔子,告知他郯子正在席间高发议论,说郯国虽小,但祖制悠久,体制正统,几乎不把周礼和具有周礼传统的鲁国放在眼里。希望孔子能去辩论一番。孔子一听就来气,复兴周礼,一直是他此生的动力,一个小国寡君,胆敢出言不逊,难道有个至孝双亲的名声就可以如此放肆吗?孔子立随门役舆马风驰,同时想着如何舌战郯子,不知不觉来到鲁王宫,跳下马车直奔国宴堂。

叔孙昭子向孔子招手,孔子并打招呼,直接到了鲁昭公对坐的太史令左丘成那儿,要求查看国事记录。左丘成示意鲁昭公,鲁昭公笑允:孔丘先生要询证什么,自便。

这是孔子冷静理智的地方。他没有完全听信门役的传话,他要亲证国事记录方可下结论。其实,今天的记录丝毫没有郯子自夸或轻视周礼及鲁国的言论。恰在这时,孔子听到席间的郯子还在继续阐发宏论:

我两次到贵国,深感周公之美德影响下的文明礼仪,实乃郯国效法之榜样。有人说,鲁国开国之君周公旦之功,不在鲁,而在周。这个看法有失偏颇。周公之礼仪,既然功在当朝,自然也在封国。不然何谓周鲁礼仪之邦呢?郯国虽小,然充盈富裕,丰衣足食,从不向各国借钱借粮。但邻国优秀的文化典制,一定是我们借鉴学习的楷模。郯国有幸与鲁国交好,实为寡人之德啊。”

这完全不像是门役说的那个郯子。孔子看了叔孙昭子一眼,心里明白了,这是叔孙昭子故意使用的激将法。孔子此时异常清醒,遇到了真正的君子,他的态度一贯是择善而从,从善如流。想到自己曾猜度郯子朝鲁目的,心里不免愧疚。误判他人,不是君子所为。他悻悻然走向叔孙昭子旁坐下。

叔孙昭子站起来向郯子介绍道:“这位是我国大名鼎鼎的学问家孔丘先生。”郯子与孔子相互起身躬身执礼“久仰久仰”。郯子问鲁昭公:“贵国既然有学识渊博的孔先生,可我听说他还只是一个农场管理员。我看应当让他担任文化大臣或教育大臣。&rdquo

鲁昭公略有尴尬,却轻松圆滑地回应着郯子:“寡人早有计划安排。孔先生还很年轻嘛,现在还有不少德高望重的老人健在,不好打破常规。朝中体制论资排辈寡人也有看法,但要较真起来,阻力也不小。再加孔先生志不在仕途,他想搞一套私学,与官学相抗衡,寡人虽然理解他,然朝中遗老们未必高兴,因此孔先生当大臣的事,只好下一步再议啦。”
郯子说:“而今官学日渐式微形同虚设,孔先生的想法,有利于社稷百姓,应当提倡。再说,如果让孔先生当了大臣,私学岂不相当于官学了吗?!”

孔子接着郯子的话道:“感谢大王的盛赞,但卑职不会担任什么大臣之类的职务。卑职眼下一心想搞好基础教育。国之基础在于民,民之基础在于学呀。”

鲁昭公热烈地鼓起掌来:“说得好说得好哇!寡人说什么来着?你看看,孔先生志向就是不同常人。这个私学寡人批准了,哪个望族遗老敢反对,寡人首先叫他来给孔先生当学生,呵呵呵……”
 
孔子闻之默然无语,仅以执觚敬酒相谢。然后对着郯子举觚还礼:“久闻大王英名,今日得见实慰平生。卑职有两个问题想得到您亲自解答,不知可否?”
  
郯子举觚一饮而尽,道:“恭请孔先生烦问”。

孔子问道:“第一个问题是,我听人说您一直强调郯国的历史悠久,祖制正宗,到底有什么史据呢?”

“问得好。严格说来,要说史据,我在这里还真出示不了。但我国存留下来的那些典章制度和道德礼仪可以佐证。我给您讲一讲我国先祖以鸟命百官的远古官制典故吧。远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是我的高祖,他最初即位时,天空中飘来五彩云霞,空中盘旋着一只美丽的凤凰。少昊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因此就以百鸟朝凤来构建政权结构,以鸟名来称呼百官。后来,少昊迁都曲阜,也就是孔先生您的家乡,说来郯鲁两国还有宗亲关系呢。但是否同宗同源,还望孔先生加以考证。当时以曲阜为都城的少昊,所管辖的二十四个氏族都以鸟来命名,譬如风鸟氏、玄鸟氏、青鸟氏等等,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以凤鸟为图腾的社会。
 

“我理解少昊的意图。黄帝曾以云来记事,以云命百官;炎帝曾以火来记事,以火命百官;共工以水记事,以水命百官;太昊以龙记事,以龙命百官;我的高祖少昊效法圣祖们,以鸟记事,以鸟命百官。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它的出现喻示天下和平安定。其它各种鸟属,例如玄鸟氏分管春分与秋分,伯鸟氏分管夏至与冬至,青鸟氏分管立春与立夏,丹鸟氏分管立秋与立冬。所以,天下的历法,最初从少昊开始。祝鸠鸟非常睿智和孝顺,故以祝鸠氏命名主管教育,因此,天下的教育,最初从少昊开始。少昊闻百鸟之鸣发明琴瑟器乐,娱悦黎民苍生,故而,天下的文艺,最初从少昊开始……”

孔子满腹学问,却对郯子所讲闻所未闻。他十分震惊,万分感慨:礼失而求诸野,天子失言,守在四夷。我一直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果真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此谦逊的德性,如此渊博的知识,如此轩昂的气度,难道还要怀疑郯子对祖制的吹嘘吗?难道还要怀疑郯子鹿乳奉亲的真实性吗?第二个问题难道还需要再问吗?不必了,郯子今天的言谈和体现出来的品质已经给出了答案。我的虚骄,我的自傲,今天得到一个教训。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感谢郯子,他年纪虽然跟我一般大,但他有资格做我的老师。
 
子见南子

孔子不得志而周游列国。经匡地和蒲地,两次被围困,受了惊扰和打击,心情沮丧。返回卫国国都帝丘后,住进了弟子、卫国大夫蘧伯玉家的豪宅。

卫国是孔子钟爱的地方,不仅是他周游列国的第一站,还是所有诸侯国中,待得最久的。

夜来清风徐,孔子难碍归心之悦,遂召集弟子们温习礼乐。孔子亲自操琴弦歌之,子游和子我随即载歌载舞。孔子唱道:“穆穆鲁侯,敬明其德。敬慎威仪,维民之则。允文允武,昭假烈祖……”这是《诗》鲁颂·泮水。
 
孔子此时唱颂鲁僖公,隐隐约约抒发着对卫灵公的不满。卫灵公夫人南子的车乘恰好从蘧伯玉府邸经过。南子命停车,拉开帘子,静静地观赏着孔子与弟子们的礼乐联欢。孔子那浑厚,深沉略带苍凉的嗓音,带着一股雄性阳刚的气息在夜空中飘漾,轻轻地叩击着南子的神经。南子的内心忽然涌动起一股无以名状的情愫,她命人传话孔子:“凡愿与卫王深交的君子名士,必先拜见
卫夫人,而夫人也乐意召见夫子。” 传话毕,南子一行随即离去。

南子是卫国出名的大美人,容貌娇艳,身材优雅,人见神魂颠倒,鬼见灵魂出壳。
但这位国色天香心高气傲的美人,名声却不好,有个“美而淫”的绰号。
孔子收到传话,惶恐不安,当即断然谢绝!来人放话:明日申时参见夫人,不得有误! 子路愤然嚷道:老师万不能去,一个淫女要见君子?莫惹天下人笑话。 子贡却不以为然:“我看未必,老师去得。古人之交,攻心至上。问政谋政,不择好恶。以身正人,人可自正。所谓淫女,只是世俗恶言。她的夫君都无怨艾,市俗之人空自烦扰。南子有权有势,她是政权的一部分,她是卫王的一部分,我们不是来游说卫王的吗?老师对卫王的这一部分为何不可以礼相待呢?”

对子贡的一席话,孔子大为赞赏:“赐言之有理。喻人之淫,心实有淫,语人之恶,斯恶人矣。见南子不好,不见南子也不好。两者相较取其一,我还是去见见这个女人吧。”

次日午后申时,孔子来到卫王后宫参见卫灵公夫人南子。 南子一身丽彩华妆,自朱帘后就座。孔子上前对着朱帘稽首伏拜,头撞在青玉地板嗵嗵作响。南子见状赶紧也隔着朱帘伏地还礼,身上的玉佩珠环叮咚作响。两人礼拜之仪,多少有些超出常态。孔子不敢起身,南子不愿起身。

良久,还是南子打破僵局:“先生平身请坐。” 孔子踟蹰踱后就座堂中,侍者敬茶后退出。南子在帘后道:“久仰先生盛名,今日肯见小君,实为小君平生之幸事。” 孔子拱手作谢:“夫人美言,实不敢当。敢问夫人召见所为何事?” 南子声音很温柔亲切:“昨见先生与弟子演六艺,听先生操琴弦歌,甚为感慨。先生吟唱《诗》之《鲁颂》,足见先生在卫国却怀想鲁国,乡愁情绪浓郁,故而感动。在下惶恐,我们只是平常演练,丝毫没有轻慢卫国的意思。” 先生言重了。小君欣赏的是先生遭厄却志不衰的坚韧。小君愿为先生唱一首《诗》之《卫风。河广》,也是身在卫国,却怀念宋国。这跟先生昨夜所唱扯平了,所以先生完全不必惶恐。”

南子将一具古筝推至朱帘,然后以玉指轻轻弹拨,缓缓唱道: 谁为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 孔子不由得正视起南子。南子居然喜爱自己编篡的《诗》,这可是同道啊,难得难得。南子是宋国人,嫁到卫国来却不忘故乡,不管她追怀何人何事,能以诗抒怀,这样的情操,可叹可赞。不知是孔子听得入神了,还是想得出神了,以致于南子连连呼叫他,才回过神来。 “先生。昨晚听您唱《诗》,感悟到先生的沧桑心境和人格魅力。小君召见您有两个心愿,一是愿在君王面前帮扶您一把,以实践您的抱负;二是想与您探讨《诗》集。先生有所不知,您编篡的这部《诗》,小君爱不释手,日夜诵读。”

”惭愧,此书尚未最终定稿,还在推敲之中“。”虽未定稿,却已广为流传。小君有个疑问和建议,正好可向先生讨教。” 话音未落,南子却掀开朱帘,手中捧着一卷《诗》简走向孔子,相对而坐。孔子近距离见到南子面容,大惊失色。传说中最美的女子也不过如此,见一眼赏心悦目,见两眼心猿意马。孔子不敢看第三眼,赶紧闭目。她有美貌,她有恶名,到底是她错还是我们错?她喜爱《诗》,也会音律,不是凡俗女子。看来世间对她的恶言,不是妒嫉就是诬构。不过还得睁眼,总不能被绝美极品吓倒吧?对于美,可以欣赏不可好色,可以愉悦不可好淫。孔子以极大的意志力睁开双眼,此时正好看到南子在惊异地注视着他。他昂然正目与她对视。 南子的惊异在于,此前她醉心于孔子操琴的高雅气韵,醉心于孔子的博学多思。现在掀开朱帘走近孔子,才得以一睹真容。南子感到呼吸迟滞了,脉搏跳动却加快了。她万万没想到,孔子是个身长近十尺的伟岸男子,身躯那么高大,器宇那么轩昂。不像夫君和许多诸侯,一副猥琐衰相。原以为一介书生,不过是弱男之辈,而眼下的孔子才五十多岁,正值年富力强之际,不由让人心生爱慕之意。 先生,小君对您仰慕至深,不知您对小君有何感想?”孔子隐隐约约中似乎闻到一股诱人的体香,那是南子身上散发出来的沐浴之余香。他有点神情恍惚了,他被馥郁的香气和多情的眼波所陶醉。 猛地,他推开靠近自己的南子,面容冷静地问道:“方才夫人说有个疑问和建议,请直言。” 南子赶紧收住不能自持的失态。

为了打破窘态,她亲自给孔子奉上茶盅,孔子略显尴尬,只好洗耳恭听:“先生能够将《关雎》、《兼葭》、《绸缪》这类优美的情爱诗篇编入《诗》,证明了先生绝非俗人所传不通人情世故,只知礼仪教条的僵腐之人;证明了先生的生命中充满了爱的力量和美好的情怀。《诗》是小君目前读到的最美的书籍。我的疑问就是,先生花大量精力来编辑一部开天辟地的书,一定会留下自己的心血。这部诗集里有没有先生本人写的诗篇?如有,可否指示一二?”

孔子被南子的一番言语弄得不知怎样回应才好。有些话,南子说到他心坎里了。一个女人能如此完美的体察男人的精神世界及德行品质,当引为知音啊。他正踌躇着如何回答,南子却替他解围道:“先生不必说了,小君能够领悟到哪些是您的大作。现在我的建议是,《关雎》是一首美丽的情爱诗篇,但您在注解下注明了淑女是莘国的太姒,君子是周文王。这是史实,但却破坏了诗意能代表的普遍性。我建议今后定稿时,不要明确指代,最好还能放在整个诗集的首篇。这样,全天下的男女读到这首诗,都会认为这是写的他们自己,会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憧憬和信心。”

孔子几乎被南子征服,他激动不已的连连点头表示首肯。南子却继续说道:“我国的卫姬公主,也就是嫁到许国的许穆夫人,应该是天下第一女诗人吧?她写的《泉水》和《载驰》,我百读不厌。还有写卫国庄姜公主之美的《硕人》,美得令人心碎。小君还有个建议,就是邶风、鄘风实际上都是采自于卫国,应和卫风合为一体。先生以为如何?” 夫人的意见甚为宝贵,在下记住了,将来定稿时一定参考您的意见。” 南子大喜,旋即命侍者奉上璧玉和金觚各一对。“先生以《诗》明小君之德,小君与先生有知遇之恩,无以回报,谨备薄礼还望笑纳。小君与先生相见恨晚,只盼来生能跟随先生做一个女弟子。《诗》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非报也,永以为好也。”

孔子在回蘧伯玉府邸的路上,回味着与南子相会的每一个细节。子路在门口拦住他,愤愤地问:“先生与南子苟且这么长时间,到底做了些什么?” 孔子厉色道:“吾与夫人没有做任何出格的事。南子绝非你们想象之女人,我们都错怪她误解她了。如果南子真如大家所言,上天也会厌恶她,上天也会厌弃她。但她不是那样的女人,她是一个有远见有境界的高尚女人。”

子见老子

孔子最后一次见老子,是在老子的家乡相邑。 这次孔子从陈国赶来拜见老子,有一个重要目的。因为近几年周游列国,搜集了不少诸侯国的史书、民间文化资料,加上自己曾经整理或编修过的典籍如《诗》、《书》、《春秋》等,深感其价值无比珍贵。但长期旅途奔波,路上或遇水灾、租宅或遇火灾、旅途或遭抢劫等一系列变故,导致一些重要文简损失惨重,而且孔子还无法预知周游诸国将到何年何月?一天,孔子叹气道:吾一辈子视书如命,余下这些书很多是孤本、绝本,决不能再让它们受到损害。可是怎样才能保护好这些重要典籍呢?他的弟子子路说:“老师,您不是与老子先生很熟吗?老子现在担任天朝守藏室的室长,我听说那可是相当于鲁国的图书馆和齐国的档案馆啊。您何不找找老子,把这些书送到守藏室,一来可以提高您在天子和王公们心中的地位,这比我们四处求见各路诸侯君主,意义要大多了。二来您的学问思想、治国理想也可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世代天子问政的资鉴,甚至成为王室的必读宝典。”

孔子听完子路这番话,喟然长叹:子路虽野,然懂吾心也。于是连夜御马赶往周朝国都洛邑,以前他曾在这里向老子问过礼,老子带他转过周王室的明堂和守藏室金文器皿馆,那时老子还不是室长,但名声渐隆。老子问他要不要见天子周景王,孔子卑及自己身份,深怕越级觐见有失周礼,于是果断拒绝。现在孔子再次赶往国都,但在半道上听一群洛邑来的人说,朝廷发生内乱,老子早不在守藏室,而是回到老家隐居了。 孔子思忖老子不在守藏室,那么此次拜见老子也就失去了目的。转念一想,相邑就在陈国,此去更近更方便。多年不见,不如折返去一趟,问候问候也好。果然,到了相邑,透过一座古朴庭院的大门,看见老子正在冥想静坐。 老子已经很老了,不过精神非常饱满,正所谓童颜鹤发仙风道骨。孔子心中暗暗吃惊:吾早认为老子是龙骨化身,今日再见果然证实吾之预见。 “先生您还是那么精干,您回老家来是公休呢还是度假?”老子正襟危坐在一桩木头墩子上。他见孔子径直走进院子,并不起身,仅点点头微微一笑。听孔子问他为何回老家,他干咳一声道:“什么公休年假的与我无干,我已经辞职不干了。” 孔子心里有些失落。他试探问道:“好好的为啥不干了?”老子依旧干咳一声:“嗯那个嘛,天子早已换成周敬王。这个,您不是一贯推崇周礼吗?敬王早晚会崩塌周礼。王室已腐朽,天下将混乱,我在那里迟早将被釜煮烹食,故而逃之夭夭。”

孔子着急地问:“您是不是因言惹事了?”

老子冷笑道:“言论不自由,还不至于困住我。但一个朝廷,言论不自由,终会危及江山社稷。你以前来朝廷我曾推荐你向苌弘大师学过乐,可惜一代能臣惨死于王室内斗。”孔子听说自己的另一个老师竟死于非命,心里一阵悲凉。 “告诉你一个秘密吧:王子朝想要夺取朝政,他在守藏室带走了很多国家级典籍,我拦不住。而子朝竟逃到了我的家乡楚国,你说我还能脱得了干系吗,只有一走了之。”

孔子心想王子朝这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啊。幸好老子明智抽身,否则城门失火殃及鱼池。但因为自己来见老子的目的就是关于藏书事宜,而今老子已不在守藏室,自己那些珍贵典籍还是无法安妥,不免遗憾惆怅。

可否拜托先生一事?”别客气,请讲。” “您知道,我周游诸国多年,多少收藏了一些宝贵的文物和书籍。我怕它们流失于野,因此来拜见您,想通过您将它们保存于国家馆藏,您虽不在守藏室了,但还可以引荐还可以推荐啊。” 老子仔细聆听孔子的想法,半晌没有反响。孔子正要重复述说一遍,只见老子挥挥手叫孔子坐到他身边去。孔子搬了个石头墩子靠近老子坐下。 “你游历了天下,想必很长了见识。这一点我不及你,我要向你学习。但我认为,你已届满花甲,可还是放不下。我知道你想将你的藏书送进守藏室,你很看重这份荣耀。不过我得以老朋友的身份告诫你。你行年六十,年年无所定见。你心高无视卑贱,洁身如惜羽毛,这是你一贯的秉性。为什么你推行仁德礼仪总不成功,因为你游离于大道。你我交流过多次,你向来只问礼不问道,我就深知你的志向与我的理想不在一条线上。兴许你是对的,也许我是对的。但我们都没有错,这一点才是关键,对不对? 孔子心想,不争论、不折腾,连说:“对、对。” “你收集的那些诸侯小国书籍能不能进入大雅之堂,我不能确定。就算能确定,也毫无意义。因为守藏室典籍的价值,绝非蕞尔小国所能比拟的。不过,我倒很欣赏的是你本人编篡的书籍。据说《诗》就已经风靡天下了,这是你的成绩。还有你的一些讲座记录,被你的弟子们到处传播。我虽然不太赞同你的诸多观点,可我还是希望你有所作为。尽管如此,我还是劝你不必将这些书送进守藏室。我知道你想让我开个后门,但我的确无法再回守藏室了。

“不要指望君王们会珍惜会尊重你的心血成果,老实说,将书籍藏与官府不如藏于民间。我自己曾写有一部《记》,被敬王借阅多年,几番讨要王曰不知去向,令我痛心疾首。你想想看,要是你早前将《诗》藏于朝廷,现在恐已不知何往。”

孔子诺诺称是,心里有所释然:幸而未早做此事,否则多少心血将会付之东流。

老子继续滔滔不绝地说着:“你一生主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我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孔子见缝插针打断老子的话:“其实我也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原则,对于我的主张,我是无可无不可……”

老子接回孔子的话:“对于我的主张,我是无为无不为……”

两人双眼对视,轰然大笑。

老子忽然凑近孔子耳朵,显得很开心,“其实你今天来正合天意。我老了,自思不久将别于人世,故而有事相托。我跟你相反,你是想将典籍藏于官府,而我想将典籍藏于民间。我有一部非常重要的书要交与你保存——我信任你。我找不出第二个值得我信任的人。我知道你喜欢先王陈迹,这部书乃是周文王的《易》。”老子接着想说“这部书是我根据伏羲原始八卦和文王演绎的六十四卦符,参考《连山易》和《归藏易》而呕心沥血的归纳整理,其中六十四卦辞、三百八十四爻辞,以及彖辞和象辞,是我亲自编撰的。”但老子却临时改口说:“书中包含的卦形与卦符,卦辞与爻辞,彖辞与象辞,是先王的智慧和境界所集成。说不定你会喜欢上《易》,而且你还能注解并完善它。”他揣摩孔子心理,说成是先王的遗著,恐怕更能引起孔子的重视和保护。

老子叫书僮拿出一捆厚厚的竹简摊示在孔子面前,孔子肃然起敬,内心却狂喜。“啊,这真是先王的遗著吗?您将它示与我并交与我保管,我真不知说什么好。我一路走来,多少委屈和耻辱,被人视为丧家之犬有之,被人讥为乞丐疯子有之。承蒙您还看得起我,将这么宝贵的经典交我保管,这让我很感慨也很感动。但我想知道,您既然要将经典托付于我,肯定是您想要干什么大事吧?”

我当然不会去干什么大事。我历来是顺其自然,顺应天道。道可道,非常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我辞职了,也想学你周游天下,不过我不会游历王室都邑,我只游历山川河谷。你在东边转了若干年头,我打算去西边转一转……”

;您这是要准备出山呢,还是要准备归隐?需要我陪伴吗?”

老子捋了捋银灰色的胡须,酬躇满志地答道:“我经过长期的静坐冥想,修炼了筋骨意志,不需要陪伴,一人足矣。入山就不能唤作出山,归隐就不能设想归还。此一去,或许就是我们今生的永别啊。”

孔子心中突然感觉阵阵悲壮,眼里泛出泪光,面对眼前这位亦师亦友的长者尊者,不由得脱口吟出一首哀诗: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
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世人暗蔽,不知贤者。
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