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挥的一生
——看电影《我这一辈子》
一部够老的影片,讲述的又是一个更老的故事。可是却能够让今天的观众震撼不已,这肯定不仅仅是因为这部影片与老舍有关,而一定是跟这个自导自演的人,有着极大的关联了。这个人就是石挥,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他是中国话剧和电影界响当当的人物,不仅演得好,也导得好。可是他却英年早逝,1957年因为不甘忍受被当作右派,而遭受无休无止的批斗的屈辱,他毅然跳海自尽,年仅42岁。
这部片子就叫《我这一辈子》,是根据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石挥是导演,也是主要角色“我”这个人物的扮演者。据说这部片子在1951年上映时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其中的原因应该不难理解,因为里面的故事对于那时的人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有许多人都有主人公相同的心态与困惑。至于主人公所遭受的苦难更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所以这部片子在那个时候能够引起共鸣,受到好评是不奇怪的。
人生匆忙,岁月如梭。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部片子还是能够让人看得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并且能够让观众对里面的人物产生巨大的同情之心,同时也更加憎恨那些在中国平民百姓身上作威作福的权贵官僚,还有野蛮成性的日本侵略军,以及为他们充当爪牙走狗的汉奸。这就不能不说是这部片子太有生命力了,65年的光阴并没有湮没它的价值,世界变化得再快,它的艺术魅力还是不受影响的。
历史是需要补课的。尽管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即便是讲述历史的电影故事,也并不等同于历史的本身。可是,当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历史知识非常有限时,那些基本上能够反映历史真貌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于劳动大众来说就很重要了。更何况对于现在的大多数人来说,有谁是在1949年以前生活过的呢?更有谁是从清末民初那个时代走过来的呢?应该说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后面一种人也应该是没有了。
所以要感谢作家,是他们用文字把那个时代的风貌记录了出来。老舍的小说《我这一辈子》是1937年发表的,他塑造的那个“我”是在清末当警察的。通过这个人物,我们知道清末时期的中国就有了现代社会才有的警察。尽管那个时候叫巡警。而且当警察的人是要把辫子剪掉的。这可是一个不小的事情,居然能够在清末出现,可见当时的大清国也不是铁板一块了,很有点与时俱进的意思。如果再给大清国一点耐心,说不定还会有更大的惊喜出现。
影片中,日军在占领下的北平,端着枪挨家挨户地搜寻“花姑娘”充当军中慰安妇的情节,让人不由得怒火中烧。今天的日本政客还死不认账当年日军所犯下的这桩罪行,可是老舍的小说里却有这个描述,可见日军强抢中国民女就是当时发生的事情。老舍的文学作品虽然不能说是史实,或者是史料,但他也绝不会闭门杜撰出这样的剧情吧。日本军人的暴行是无法抵赖的,电影里的这个故事片段就是对日军罪行的一次最好的揭露与控诉。
可是日本投降后,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军人却被当时的国民政府礼遇并被护送回国。这让中国老百姓非常气愤,简直都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这当然是中国政客们慷人民之慨,貌似以德报怨的愚蠢之举,结果是日本右翼政客的气焰在今天更嚣张了。同时,这也同中国政客们的家人很少遭遇过日军的直接欺凌与蹂躏是有关系的,所以他们对日军的仇恨与老百姓是有天渊之别。但是,不管怎样,历史会记住这笔账的,该承担责任人是一个也跑不掉的。
石挥具有艺术家的敏锐目光,经过他的再创作,老舍的这部小说就由平面而变成立体的了。不识字的人也能看见、听懂了。这样,《我这一辈子》就由一部文学作品,变成了一个大众文化了。它的影响力自然也会成几何级数地递增,它的艺术感染力更是有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尤其是“我”这个人在冻饿中倒毙街头的那个瞬间,所发出的那一声哀鸣:哎哟,我这一辈子哟!应该击打在不少的观众心里,虽然时代已经不同了,可是他们还是会触景生情,马上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看看我这一辈子吧,人生真是不易啊!
按理说,在旧时代的中国,当警察也算是一件很不错的差事了。虽然工资微薄,但生活总是有着落的,即便吃的是窝头,也总比吃了上顿没有了下顿强太多了。可是他们的地位太低下,在权贵面前,这些警察就是他们的家丁,给他们站岗守门,看家护院。再就是替他们跑腿办事,哪怕是被差使去某处给他们取回烟土,他们也得听命侍从,乖乖去办。做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对与都是贫苦市民出身的那些底层警察来说,可是在良心上的很大折磨。
那个时候的人穿的都是布底鞋,偏偏巡警的职业要求是要天天在街道上出勤,不用说,苦点累点倒难不倒他们,只是鞋底子磨得太快了这件事让他们很心疼。哪有多余的钱可以买一双新鞋啊!因此,鞋底磨透了,鞋邦开口子了,巡警们还得照穿不误。“臭巡脚”这个称呼便由此而来。他们自己也用这个名字来自潮自己。“臭脚巡”这种事情是发生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那时到现在已经有100年了。那时候做巡警的人都这么苦,那些更底层的民众的日子一定是更苦了。
写到这里,不免想起曾经看过一期央视的《艺术人生》节目,被访谈的嘉宾是当今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廖昌永成名时在国际上连续获得过多项歌剧比赛大奖,可说是年纪轻轻就成绩斐然了。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来自四川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在考上音乐学院之前他就在家乡种田。更没有想到的是,几经波折之后,当他终于被上音录取的时候,他报到的那一天,却是光脚出现在这座音乐学府的。
原来那天下很大的雨,他下火车后,在火车站等了好几个小时,雨也没有停,眼看着天黑下来了,他不能再等了,就把脚上的鞋脱下来装到背包里,光着脚,扛着行李去搭乘公车,一路去到学校报到了。他为什么那么珍惜他的鞋呢?说来也令人不胜唏嘘!他穿的是双布鞋,是他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纳的鞋底做成的。因为父亲早逝,她母亲也要下地劳作,所以母亲一年只能给他做一双鞋。如果不省着穿用,那就只好委屈自己的双脚了。今日赫赫有名的歌唱家,却有着那么艰辛的少年时光,而且还跟鞋有关系。
“我”这个人在影片中把女儿的婚事定下来了,了却了一件心头大事,心里高兴之极,他要留亲家在家里吃饭。吃什么呢?他高声地喊着要吃三碗炸酱面!炸酱面这个词汇在影片里通过主人公的嘴不止出现过一次,为什么?那是主人公的心中最高端的美食了,能吃上炸酱面就是吃上了最好的饭食,就心满意足了。他们的要求太有限了,尽管如此,炸酱面对于终年劳苦的他们来说,还只能是一种奢望,一种幻想,想到它,或许起到一个画饼充饥的作用。他们太穷了。他们的穷要不是有电影情节作证,今天的人还真是想象不出来的。
石挥刻画的这个“我”,性格鲜明,人物丰满。他乍一出场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把注意力都吸引到他的身上。那个“我”,经过石挥的演绎,也是太生动,太有生活感了。这个人物就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贫民,由于生活在皇城根下,他还是有点见识的。但是这个人因为本质上的朴实,他又像是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乡下人,艰难的生活并没有让他的是非颠倒,良心泯灭。可是生活的担子又压得他成为了一个扭曲的人,为了糊口不得不继续以巡警为业。不过,最后他还是没有逃出汉奸警察局长的迫害,以至于被殴打受刑,失去了饭碗,最终死在了街头。
由于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方法,所以影片中很多独白是出自“我”这个人之口。听着那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叙说着心里的苦闷与不满,再看着石挥那一一个眼神,一一个表情,一一个动作,没有观众会不相信眼前这个人就是在岁月沧桑中,苦苦挣扎的那个可怜的人。石挥的表演朴实本分,说的都是土得掉渣的老百姓的话,一部108分钟的黑白影片,都是一些苦难的镜头与景色,女性人物就跟生活中的劳动妇女别无两样,即使是连《武训传》中相貌端庄的女仆小桃那样的人物都没有,可是观众却很爱看,当片子结束时,还觉得没有看够。
这个魅力,就不能不说是由于老舍的原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而据此改编成剧本,剧情就不可能不扎实厚重,也不可能不感人至深。但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石挥导得好,也演得太好了,太有味道了。光是他的那个口语独白,就不是每一个功成名就的演艺界大腕们能够具有的本事。石挥是酷爱京剧的,他的台词有京剧道白的韵味。而且,在镜头下,根本没有石挥自己的影子,有的只是影片中的人物,那个遵公受法,辛苦了一辈子,却又穷困潦倒,孤立无助的“我”。能够把一个小人物演得这么活灵活现,足以说明石挥的艺术造诣是多么得炉火纯青了。那个时候他才36岁,真是英才自古出少年!
看罢这部影片,一定有人还会想,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走出来的艺术家怎么就是那么有才呢!为什么今天的所谓大腕们同他们相比就像是贫血症患者,或者是营养严重不良之人呢!而且那个时期真可谓是人才辈出啊,其中首屈一指的男影星就是赵丹了。可是看了《我这一辈子》,就不能不说赵丹在石挥面前还是不能独美的。虽说他们是同时期的人,又都是公认的巨星。但相比之下,石挥却更有深度,也更有天分与造诣,他的演技,他对人物的把握,他在艺术上的追求,绝不在赵丹之下。如果石挥不是在反右时就倒下了,到文革之前的8年里,他一定还会有大作为!他毕竟年轻(只比赵丹大一岁),身体又好,那段时间可正是他如日中天的好时候啊!
赵丹因为是周恩来的老相识,所以他躲过了反右运动,并且还在批判石挥时并不落人之后。石挥上面没有人,又很有性格。所以他不当右派谁当右派呢!据说当时电影厂的领导是想往死里整石挥的,不仅在政治上陷害他,还想把周旋精神病发作的责任都加到他的头上,因为他曾经很认真地与周旋恋爱过的。其实,就在石挥已经宣布要跟别人结婚时,周旋对石挥还是保持着很好的友谊关系,在她的日记里多有对他的想念之辞,并也赞誉他的演技好,演什么像什么。对于她没有能够与石挥走进婚姻,她说是她自己的责任,是她不佩,是她活该,个中原因是与她在香港拍片时传出的多宗绯闻有关系。
实,《我这一辈子》是一部满政治意味的电影。里面对旧制度的抨击,就是用文革的观点看都是很革命的。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初,石挥就能有这样的政治认知,这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还是很意外的。可是这些进步的表现都没有能够,让石挥在以后的运动中得以逃出厄运。反右伊始他就成了上影厂的重点目标。他于1957年11月中旬的批斗会两天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17个月后,他的遗体漂浮到岸边,被人们发现。22年后,上海电影局召开大会为石挥平反。又过了16年,石挥被中国电影世纪评奖委员会授予“中国电影最佳男演员奖”。人们又从黑白胶片和发黄的文字中发现了他。研究石挥,已经成了电影学院的必修课。
石挥这一辈子,是追求艺术的一生。艺术是他的生命,艺术带给了他快乐,也带给了他灾难。可是他最后还是因为艺术而被人记住,被人仰视!石挥这一辈子,短暂而富有成就。尽管他含冤死去,但是他虽死犹生,依旧活在崇敬者的心里。石挥,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才情洋溢的人,中国话剧与电影界的巨匠与名导。石挥的一生,璀璨不俗,独树一帜,拥有夺不去的荣光。就算是退一万步讲,如果石挥的一生只有这一部作品,只塑造了这一个人物,那么石挥的这一辈子,也是值了。
电影《我这一辈子》连接:http://www.iqiyi.com/v_19rrh7228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