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时, 有一个教数学的老师, 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 因为只有三个孩子, 老婆也有工作, 所以日子过得不错, 有去过他家的同学说, 看上去家底也不薄, 同学们就以为他出身有钱人家, 四清时, 传出消息, 居然这位老师的家庭出身还是工人.
学生们疑惑了, 按照阶级分析, 旧社会能上大学的, 非富即贵, 按照忆苦思甜惯例, 穷人家应该是吃不饱穿不暖的, 哪会有钱给孩子上学的?
后来听了有年龄没历史问题胆儿也算大的老师说, 这个老师的父亲是邮局的, 旧社会的邮局被称为是铁饭碗, 也就是说老老实实干活,不犯错, 就没有被炒的可能, 而且薪水年年有加, 退休还有退休金, 待遇很好的. 显然这位老师的父亲是在邮局干了很多年, 还说老邮递员的薪水很可能比小邮局局长还高呢.
这种人家, 兢兢业业过日子的话, 孩子有上进心读书读得好, 上公立大学是完全可能的.
哦, 原来如此.
回家问父亲,说就是这么回事, 因为邮局一直是"承包"给英国人的, 老外一直按照他们国内邮局的管理方式在经营邮局, 以至邮局的工作就成为令人羡慕的了.
老爸还给我讲了我的一位堂房伯父, 20年代初到南京金陵高中毕业,班教会学校的英语很好, 回老家就考入邮局工作, 那时的边远地区也是谁也不爱去的, 所以邮局系统对愿意去那些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给予升级奖励, 鼓励员工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去就给加一级, 几年为期, 好好干了那几年, 保证调回并且也能加一级, 我的堂伯父则两次去甘肃, 两来两回就平白无顾地加了四级, 中间还有可能正常的涨级, 他心气儿高, 再度调去新疆, 30出头就当上了新疆省的副邮务长, 不知相不相当省邮局的副局长.
又联想到烈士王孝和的英勇事迹中有这么一段, 他学校毕业后同时考取邮局和杨树浦电厂, 家里毫无疑问地希望他到邮局去上班, 说是铁饭碗薪水好待遇好, 但是地下党要他去电厂因为那儿党的力量薄弱, 结果他服从了党的安排(其实当也没有分配他到电厂去上班), 没去邮局, 家里有些失望, 但好歹杨树浦发电厂也是个不错的营生.
随便说一句, 这个王孝和的小姨子, 和我在江西是一起插队的, 我们也奇怪"你和你大姐年龄差得也太多了点吧?", 回答是"两个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