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位的“轧姘头”联想到更形象化的,其实是这个动词“轧”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上海方言中的“轧”基本就是标准普通话中的“挤”,公交车人多,上去得靠“挤”以至沪语中便说成 “轧公共汽车”,因为解放前很长一段时候上海是有轨电车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使得大伙说去“轧电车”;日汪时代大米靠分配,按户口人数供应,去米店,因私有制,不是后来那种第几第十几粮店,到米店买米也是很挤的,因此就被说成去“轧户口米”。

涵义延伸了,到很挤的地方去领取或购买,用上了个“轧”字。再往后,我们小时候的一种游戏,大家往一哥墙角拼命挤成一堆,口中喊着的是“轧死老娘有饭吃”,分明来源于当年轧户口米的基本都是做妈妈的,人都快挤死了方可买回米来,喂养家人,所以妈妈在骂孩子的时候,大概就是“为了衲几只小赤佬,老娘去轧户口米,人还快轧死了”!

姘头,当然不用“挤”,但大体上是偷偷摸摸的,姘头的门缝大概不会“为你敞开”,一定开得不大,所以得斜着身子“挤”进去,也就成“轧”了。

北方人骂“破鞋”不是也有用“半掩门”的吗?音一转乘“半门子”,“半拉门”等等,到了武汉音前后一连贯成了“个把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