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狮乍醒恨慵久(洋务运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雄狮乍醒恨慵久(洋务运动)

犹冀将来贤吏士,终成吾志福三吴          冯桂芬

 

冯桂芬(18091874),苏州人,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乡试,中举人。 1833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识拔了冯桂芬,招入抚署读书,收为学生。1840年,冯桂芬进京会试,高中榜眼,立即写信给林则徐说:不虚吾师风尘相赏之心。冯桂芬曾先后主讲南京、上海、苏州的书院。木渎现有榜眼府第

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冯桂芬奉诏于苏州举办团练抗太平军1860年,太平军长驱直下常州、苏州,浙江的官绅纷纷逃到上海租界避难。为解上海之围及进复苏州 冯桂芬主张借洋兵助剿太平军,并联络江浙官绅,在外力支持下组成会防局。冯桂芬执笔写了《公启曾协揆书》向曾国藩求援,其中说:“执事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由芜湖、太平以薄金陵,虽有智者,不能为贼谋矣,肃清江南,在此一举。曾国藩终于派李鸿章率淮军赴上海解围。曾国藩后来对冯桂芬说:“ 厥后东南事,不出君一书,亦一段文字缘也。

冯桂芬的家乡,苏杭一带,五代十国时期是吴越国。冯桂芬仰慕吴越国钱镠,认为在五代十国中原烽火不休的时期,江南一带百姓却能安居,是因为钱镠“与民休息成乐土。他以为在太平军之乱后,为安置百姓,也应与民休息,江南必须减赋”, 他为此一再呼吁。

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升任江苏巡抚,冯桂芬成为其倚重的幕僚。冯桂芬力请李鸿章奏请朝廷减苏南田赋,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三州府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府减税十分之一。日后,李鸿章在《冯桂芬奏建专祠片》中称“其有功于地方,尤在沪上乞师、苏省减赋二事,吴民至今称道不衰”。苏州绅民因此为他立祠奉祀。

冯桂芬避居上海时,和西方人物有较多接触,思想发生很大改变。1962年,北京已设立同文馆,但学生只从八旗子弟中挑选。冯桂芬作《采西学议》说:“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岁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肄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1863年,李鸿章上折说:“惟是洋人总汇之地,以上海、广东两口为最。------臣愚拟请依照同文馆之例,于上海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 朝廷准其议而创设上海广方言馆(又称上海同文馆),以培养洋务人才冯桂芬本人精于算学,认为“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将算学列为同文馆的必修课程

 

1861年,冯桂芬撰《校邠庐杭议》呈送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陈宝箴为其作序有言:漠置于今日,必特将不朽于异时。1889年,翁同龢把书呈给光绪帝参阅。光绪帝又谕令直隶总督荣禄将《校邠庐抗议》翻刻一千部,发给军机大臣、大学士和重要官员、做为变法的参考。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洋务理论的汇编。书名抗议 语出《后汉书》,即位卑言高之意 所发议论期望能够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抗议》再三申述今国家以夷务为第一要政 冯桂芬又说: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李鸿章作为洋务派首领,冯桂芬为他佐理洋务。被认为是晚清洋务的首席理论家。

 

曾国藩、李鸿章所推动的主要洋务措施有:立同文馆;遣同知容闳出洋,采办机器;命两江总督,兼充南洋大臣,设江南制造局于上海;置福建船政局;命直隶总督兼充北洋大臣,增设天津机器局。容闳并在上海设出洋局,送幼童赴美留学,其后因继任的游学委员,不满学生之言行,力主撤回,计划中止。早期留学回国服务较知名的有:詹天佑、唐绍仪。

 

洋务运动也造成清政府用了一些外人为客卿。鸦片战争之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辟,英国人提出由他们来管理中国海关,所收得的税金用来支付战争赔款,朝廷同意了。1863年,28岁的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被任命为总税务司,之后他在这个职位干了四十多年,海关成为清朝最稳定可靠的财政来源。18616月,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18201870)被林肯任命为驻华公使,186711月,蒲安臣任满辞行。辞行当时,清政府苦于外交人才短缺,拟任用客卿,恭亲王上奏委任蒲安臣为全权使,之后蒲安臣率团访问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