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本老演员的去世引起了论坛一片唏嘘。接着就是铺天盖地的日本老电影轰炸。 情不自禁我也重温了下那些老日本电影。 其实都是些当年懵懂少年时期看过的片子。却也分秒不漏地回味了番,依旧如不少网友一样再次感动。 然而毕竟时过境迁。虽非沧海桑田却也是少年白头。如今再看这些片子已有了不同的领悟。
高仓健饰演的角色其实戏路很窄,往往是一个沉默寡言、郁郁寡欢的酷男。这种酷男有这两种鲜明的性格气质特点:对儿女情肠近乎冷漠的冷峻。 对职务业务近乎疯狂的执著。其实这种角色有着明显的性格瑕疵,根本是属于不擅交流有勇无谋的那种。甚至犯过错误罪行。然而他身边往往有一个典型的日本女性。温柔贤良、忍辱负重。一直凄婉地陪伴他,等待他,甚至或不幸生离死别也至死不渝。这种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共同扭曲以及他们俊俏的外型,加之情节上的聚散离恨的纠结成功地造就了一代日本电影的鲜明特色极其符合改革开放初中国人的审美,俘虏了包括我在内的大把日影粉丝。至今难以割舍。 不过如今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欣赏这些日本老电影里的角色和言情套路呢?
其实高仓健塑造的这种非典型的男主人公形象正是战后那一代日本男人的典型写照。 依我看他的几部经典影片其实就是在素描战后日本男人的心理历程。 在东方民族现代化的道路上,日本是走了弯路的。军国主义的日本男人就是士兵。日本男人经历了一番大起大落的过山车。从一开始的奋起直追、到张狂暴虐。再到被打翻在地,然后再默默的爬起。高仓健的角色就是象征这最后这个默默爬起的一代日本士兵。战后的日本为外族占领。救亡的重担落在了纤弱的妇女孩子身上。就像《远山的呼唤》中那破败的农场,靠一双母子勉强维持着。 而犯了错的男人还在四处流窜东躲西藏寄人篱下。然而善良的母子终于还是收容了他,接纳了他,爱他。直至在当局的押解监视下隔空喊话:“我在等你归来!”。 这何常不是战后日本女人对日本男人的共同心声呢!于是日本男人们真的开始归来了。我们看到了《海峡》中的日本老中青又穿上制服,整齐划一,抛家弃女,埋头苦干对抗着不可抗拒的力量,暗渡陈仓默默地完成了一条看不见的世界第一海底隧道。而女人们不管是有名份没名份的,也都不离不弃默默地支持着。于是日本男人真不但回来了,而且又走了出去。跨上了另一条征服世界的经济征途。
有学者研究,日本的战后经济腾飞有着它的特殊性。最大特点就是其实它是隐性计划经济模式。战后的日本政府实际上还是由原来的战时政府成员组成。比如当时日本中央银行行长就是免于起诉的战犯。日本战时经济的架构依旧存在。日本战后政府实际上依旧以战时的方式运作经济。通过中央银行主导的指令性贷款来引导社会生产生活。于是造就了大批国有企业似的垄断财团公司。日本内部的行业竞争自由市场是没有的。但对海外市场日本的财团变得所向披靡。造就了日本80年代的腾飞。 所以说就是在这大背景下,日本底层的男人们才重新变成了经济士兵,再次寻回了使命感。 才会如此专注于他们的岗位。然而冷战后一切都改变了。日本老一辈的政客们把这经济运作的秘密带入了坟墓。新兴的精英们多是欧美培养的买办。满脑袋自由市场经济概念中毒颇深。 抑或这也是欧美精英的愿望犹未可知。反正日本进入了停顿甚至衰退期。精英们大玩金融。银行脱离政府独立。房地产爆棚。人们再也不务实业了。 至于那些经济士兵呢? 于是我们看到了90年代的高仓健的角色。《铁道员》里的他依旧那么挺拔,依旧那么木呐。然而却苍老了许多。穿着让他自豪的制服的他依旧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坚守这一个早已没有意义的岗位。直到他被无情的抛弃。陪伴他的只有他从未真正亲近的妻女的亡灵幽魂。
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对高仓健以及其代表的日本电影如此认同是因为我们有着同样的摔倒爬起的经历。同样有一种小民被国家意志左右,身不由己的荣辱与共。只是我们没有日本男人那种罪孽感。我们最终没有成为亡国奴。 我们仍旧在崛起的道路上。中国的高仓君们还在继续努力中。 我只想说,望着高仓健离去的背影,感慨之余更应该有所领悟。在埋头苦干之余善待你身边的女人孩子吧。 真正的家国情怀不是士兵的使命和救赎。而是让你身边的人过的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