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慕大之游杂感录

讲文明,讲礼貌,爱艺术,谈幽默
(个人版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复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日落时分,飞机钻出云层,开始降落。我正要探头张望一下窗外的景象,咣当一声,起落架撞击跑道所带来的冲击,差点把我架在鼻梁上的眼镜给振下来。这应该算是一种低级别操作失误了,但我猜这不是驾驶员经验不足所致。没准是由于飞机上的高度仪产生了让人难以察觉的瞬间失灵,由此造成地面比预估的近了十来米,就是这不大不小的偏差,让飞机被狠狠地墩了一下。不过一阵惊吁过后,并没有人表露出过多的抱怨,看来大家都能体谅,毕竟这里是百慕大。

 

从舷梯上下来,看到近前的候机楼矮小简单,那感觉就和三四十年前坐火车,来到一座边远的乡村小站时体会到的一样。这也与我头脑中一直以来对百慕大的想像刚好相符,这种想像其实是来自三十多年前几本科普杂志对大西洋魔鬼三角区的渲染。那时候的人见识浅,杂志编辑估计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逛荡者居多,于是不少对所谓超自然神秘力量的离奇解释也就能大行其道。一不留神,那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在脑子里就驻扎了几十年。甚至到了饭店房间门前,几次用磁卡钥匙开门没有反映,心里就开始嘀咕,怀疑这里的地磁场是不是真的象传说中讲的,会有不规则的紊乱。

 

晚上,由于没有什么灯光的骚扰,这里的天空黑得特别纯净,但似乎所有星座出现的位置都和我记忆中的不一致。在敞开式的客房走廊上,散落着一些指甲盖差不多大小的斑点,当人经过时,它们竟会突然连续跳动,快速地避人而去。定睛细看时,发现这是一种我从没见过的微型青蛙。几条形状极其规范整齐的软体昆虫,可能是一种在副热带地区生存的蚂蟥,扁平得象是枯褐的柳叶,一动不动地粘伏在露天折转楼梯的白色扶手上,也许是在守候自投罗网的猎物。在北美大陆被严寒覆盖的隆冬季节,能在这远离繁华的海岛上体验温润夏夜才有的静谧和神秘,实在可以算做是一种享受。

 

第二天早上,我是被一阵公鸡打鸣的声音吵醒的。拉开窗帘,看到外面天清云淡,波光粼粼的水面,映衬着海湾对面的绿树丛中一幢幢白顶粉彩的别墅型小屋。这明快爽洁的画面,不让人觉得此处是难以捉摸的诡异之地。倒是草地上那只摇头晃脑的公鸡,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些记不得名字的英国电影,老牌帝国主义的幽默,他们喜欢用街头四处游荡的散养家鸡来表现前工业社会殖民地的落后。后来坐在汽车上绕岛转悠时,又看到好几处人家的院落里有公鸡在神气活现地闲逛,不知是避邪用的宠物还是养肥了以后等着被煨汤吃的家禽。

 

本来想就此问题到饭店前台向热情的女招待讨教一番的,但我对公鸡在英文中的真实含义一直犯含糊,也就没去招惹这个麻烦。在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最早读英文ABC,有不少是跟着电台英语广播讲座学的。那初级班教材里教的第一组成型的话里就有:this is a cock。广播里男老师用四平八稳的嗓音念上一句,女学生跟着缓缓地翻译一声:这是一只公鸡。那年代的人都单纯,上面教什么下面学什么。好多东西都是似是而非的,弄到以后难免不出笑话。有一次在九十年代初,陪同一位国内来的培训团带队领导和外国专家聊天。这位领导能说一些简单零乱的英文短句,但他特别好学,喜欢和别人交流。不知怎么话题扯到了国家大小和国土形状上了,这位仁兄侃侃而谈:you can see from a map, china is just like a cock. 那位腆着肚子一直彬彬有礼点头称是的专家以为自己听错了,忙伸头追问道: like what?领导再次额首含笑道:like a cock!这专家不知怎么回答好,就瞪圆了眼睛转脸向我求证。我明白领导想要表达的意思,也知道老外的困惑所在,忙解释说,他的意思是象一只chiken。Oh, a rooster! 老外终于搞明白了,这位领导的意思并不是要亵渎什么。

 

这也是没办法的,年轻时学的东西,记的深刻,会影响人的一生。有时明知道有些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想克服忘掉也不容易。它们总是顽固地驻留在大脑皮层深处,对潜意识发生着作用,一不留神还就会跳出来影响你的思维。我对百慕大的感受就是如此,由于心理不踏实,就在出发前做了一下功课,特地上网查了主流学界对魔鬼三角的解释。得知这个区域其实并没有产生不同寻常的飞机轮船失事率,百慕大根本就没有出现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十大航行危险区名单上。美国军方和美国地理名称理事会等部门也认为魔鬼三角的说法是无稽之谈,以前流传的外星文明或超自然现象等说法要么是编造要么就是子虚乌有,经不起推敲。但百慕大岛政府管理当局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辟谣,也没有花费力气去宣传证明自己的无辜;他们像是乐得有这么一个不清不白的名声,好以此来吸引别人的好奇。

 

一个其实离天堂很近的地方,别人硬要称它是魔鬼领域。对此,好象的确不必太较真。


 

Ozdown 发表评论于
天堂和地狱近在咫尺,希望你能揭开百慕大的神秘面纱,期待下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