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的混乱逻辑之例二: 混乱的评论

海德格尔的哲学对于世界哲学的危害是明显的,其危害之大到了他自己都认为可以宣布哲学死了的地步。但是,揭露海德格尔的哲学错在什么地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原因当然就是吹捧海德格尔的人给海德格尔贴的一个抢眼的标签:很难。而稍微读过海德格尔的文章的人很容易发现,海德格尔的文章的难点主要在于中学老师批评学生作文时常会说的那个“重点不突出”或“重点太分散”。对于一个简单问题他要用上千字甚至上万字的来讨论,而且通常最后还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结论,这样的特点是同样被认为是难懂的亚里士多德,康德和黑格尔所不具有的。
当然,既然海德格尔是一位大师,那么就没有谁敢于象中学老师批评学生作文那样地说海德格尔是“重点不突出”,而是要竭尽力量从他那没有突出重点的文字找出应该好好揣摩的重点来。当然,不论海德格尔运用什么样特殊的写作手法,如果他所有的逻辑和经验数据运用都正确无误,那么我们也只好认人家作为大师的手法而接受他的结论。但是问题就出在他运用特殊手法的论述过程中并没有严格地运用正确的逻辑和经验数据,因而常得出错误的结论来。而他得出错误结论的一个途径是在总体看来正确的逻辑演绎过程中加入几个关键的错误点,从而最终在读者不知不觉之间将文章引向错误的结论。基于这样一个特点,揭露海德格尔的哲学中的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将他的文章中的局部错误点(不论对最后的结论是否有影响或有什么样的影响)一个个地找出来,以便读者能摆脱海的长篇大论而造成的困惑,从而认清海德格尔的哲学所存在的问题。
 
但是,海德格尔的“重点分散”的手法使得要想找出他文章局部的问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有些情况下,由于他违背了今天的大多数读者所熟知的常识,因而比较容易识别。比如本系列的上一篇《海德格尔的混乱逻辑之例一:论证时间是四维的》中所揭示的海德格尔的逻辑错误虽然如要细究也可以长篇大论地讨论他错在哪里,对于稍微具有一些基本的现代科学常识的普通人来说(只要不是“皇帝新衣”症已病入膏肓者),却也是不用多加解释便一眼就能看出的问题。但是海德格尔的文章中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这样简单易识的,本文所要揭示的海德格尔在引借前人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论据时所出现的问题就没有那么明显易辨,而需要对相关哲学大师们的理论进行谨慎的考察。
 
在题为《论时间和存在》讲座文稿[1]中,海德格尔首先表明他将要讨论的存在(Being)不是一般的存在(being),也就是说不是一个具体存在或物件(Being
is not a thing。。。。not a being), 然后他通过存在(Being)-->表现(Presence)-->显现(Unconcealment)(或”那里有There
is”)-->给与(It
gives)(我这里用-->这个符号来表示“就是”的意思)这样一个语言逻辑链得出存在(Being)就是给与(It
gives)这样一个结论。他又特别解释说,这里的“给与(It
gives)”是给出礼物却留住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说在给的过程中没有连自己一块给出去。他这种对于存在(Being)用的文学抒情式的语言所作的解释本身的合理性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他接下来的一段中对于前人的哲学的评论,从那段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显的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对前人进行曲解的痕迹。
我们先来看这段话(根据英译版进行)的中文翻译:
 
当柏拉图将存在(Being)表达为理念和理念的联合体(idea and the koinonia of
the Ideas
)时,当亚里士多德将它表达为活跃的现实(energeia),康德将之表达为类别(position),黑格尔将之表达为绝对概念(absolute concept),尼采将之表达为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产生的学说,而是作为对于一种宣称的回应,这种宣称就是在“那里有(there
is
),给与(It gives),存在(Being)”这样的表达中所送出的隐藏(concealing)自身。
 
上面的中文翻译所依据的英文翻译[1]:
 
When Plato represents Being as idea and as the koinonia of
the Ideas, when Aristotle represents it as energeia, Kant as position, Hegel as
the absolute concept, Nietzsche as the will to power, these are not doctrines
advanced by chance, but rather words of Being as answers to a claim which speaks
in the sending concealing itself, in the "there is, It gives, Being."

这里且不用在乎上面这段话的后半部关于存在(Being)和隐藏(Concealing)之间的关系的别别扭扭的表达,关键是在前面半段中海德格尔对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和尼采他们对于存在(Being)的表达的介绍这一部分里海德格尔用了一个既明目张胆又狡黠的手法曲解前人的理论。由于善用语言游戏的海德格尔这里所采用的手法比较狡黠,所以在指出他这里的问题时也需比较谨慎。我们先把他所列举的几位哲学大师的相关理论一个个地来检视一遍。由于海德格尔的这段话是以前面已经进行了铺陈的不是一般的存在(being)的特殊存在(Being)作为引子的,我们需要将他所提到的几位古人的哲学中用到的概念与那个特殊的存在(Being)进行对比。
 
首先,柏拉图从未把他所宣扬的理想(idea)与存在(Being)混为一谈。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柏拉图的名著《巴门尼德》[2],在那里我们可以看到存在(Being)与理想(Idea)是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来对待的。亚里士多德专门对抽象存在进行过讨论,将之称为单纯的存在(being
qua being)[3],与他所说的活跃的现实(Energeia)根本就是两回事[4],[5]。康德除了他的诺美纳(noumena,也被译为本体)[6]与存在有些沾边之外,基本上对抽象的存在没有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海德格尔把黑格尔的绝对概念和他的抽象存在(Being)连起来还真有些唬人,这是因为黑格尔的哲学的两大基本特点就是他的绝对概念和他的抽象存在。对于黑格尔来说不论是自然还是人的文化意识活动都是绝对概念的表现,因而他的哲学就是对于绝对概念的各种表现的认识[7];而另一方面,黑格尔把他的逻辑学(也是他的哲学的最高点)的出发点定为纯存在[8]。对于绝对概念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说过这样一句话[9],“惟有绝对概念是存在的,不朽的生命,自觉的真理,和全部真理(the absolute Idea alone is being, imperishable life, self−knowing truth, and is all truth)”。但是,如果我们了解黑格尔所说的作为无(nothing)的孪生物的纯存在的意义的话,我们就可以知道,黑格尔心目中的绝对概念显然不是他所说的那个抽象的纯存在。黑格尔所说的纯存在是不具备任何内在生命力或实际内容的抽象存在,按照黑格尔自己的话说,就是“纯存在只意味着一般性的存在:仅仅是存在,别无它物,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范和内容(pure being is to mean nothing but being in general: being, and nothing else, without any further specification and filling)[10]”。所以,很显然黑格尔所说的纯存在并非他心目中的绝对概念。
 
在海德格尔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中,把尼采的“权力意志(will to power)”与抽象的存在(Being)相提并论是最荒唐的,完全是为了他自己在后面对抽象存在(Being)的概念进行偷梁换柱要在读者不知不觉之间转换为他的那个所谓的海德格尔的Dasein(把黑格尔或德文中原有的Dasein引进自柯克加尔德以来的存在主义色彩而改装成的)。尼采的权力意志与抽象的存在(Being)基本上可以说是不沾边,用尼采自己的话说,“权力意志既不是存在也不是形成,而是热情(或呼召性的情感)The
will to power is not a being, not a becoming, but a pathos”[11],也就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而不是抽象的存在本身。
 
当我们说一个人逻辑混乱通常是指他的言论所表现出来的逻辑的混乱,而这种表现的背后有两种可能的原因:1)支配当事人言论的基本逻辑混乱;2)当事人用他自己内心并不认同的的混乱逻辑来糊弄他人。但是不管当事人内心如何思想的,人们只能从他的言论来论断他是否表现出混乱的逻辑。。。。。。
 

[1] On
Time and Being, Heidegger, trans. Joan Stambaugh, url: http://blogs.sussex.ac.uk/sussexphenomenology/files/2013/05/Martin-Heidegger-Joan-Stambaugh-Translator-On-Time-and-Being-1977.pdf

 
[2]
Parmenides, Plato, trans. Benjamin Jowett, url:
http://classics.mit.edu/Plato/parmenides.html

 
[3]
Metaphysics, Aristotle, trans. W. D. Ross, url:
http://classics.mit.edu/Aristotle/metaphysics.html

 
[4]
Aristotle: Motion and its Place in Nature, Joe Sachs, url:
http://www.iep.utm.edu/aris-mot/

 
[5] Aristotle's
Metaphysics, S. Marc Cohen, url: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aristotle-metaphysics/#ActPot

 
[6] Critique
of Pure Reason,Immanuel Kant, trans. Jonathan Bennett, url: http://www.earlymoderntexts.com/pdfs/kant1781part1.pdf

 
[7] Science
of Logic §
1782,
Hegel, url: http://ir.nmu.org.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119596/775416ffb6281bddd4e6cec4f2d83c24.pdf

 
[8]
Science of Logic § 107, Hegel, url: http://ir.nmu.org.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119596/775416ffb6281bddd4e6cec4f2d83c24.pdf

 
[9] Science
of Logic §
1781,
Hegel, url: http://ir.nmu.org.ua/bitstream/handle/123456789/119596/775416ffb6281bddd4e6cec4f2d83c24.pdf

 
[11]
The Will to Power, Nietzsche, trans. Walter Kaufmann, url:
http://evankozierachi.com/uploads/Nietzsche_-_The_Will_To_Power_Trans_Kaufmann.pdf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