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才是最美的藝術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幹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係。
以竹紙為例,《天工開物》中指出:在芒種前後登山砍竹,截斷五七尺長,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加工捶洗以後,脫去粗殼和青皮。再用上好石灰化汁塗漿,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歇火一日,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更用柴灰(草木灰水)漿過,再入釜上蒸煮,用灰水淋下,這樣十多天,自然臭爛。取出入臼,舂成泥麵狀,再製漿造 紙。這些記載,和後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紙漿主要由大麻、藤條、竹子、麥杆中的纖維提取。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播到了中亞的一些國家,並從此通過貿易傳播到達了印度。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那一年唐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率部與大食(阿拉伯帝國)將軍沙利會戰於中亞重鎮怛邏斯(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激戰中,由於唐軍中的西域軍隊發生叛亂,唐軍大敗,被俘唐軍士兵中有從軍的造紙工人。當時的阿拉伯人沒有屠俘的習慣,因此被俘的唐軍造紙工匠可以為阿拉伯人造紙,沙利將這些工匠帶到中亞重鎮撒馬爾罕,讓他們傳授造紙技術,並建立了阿拉伯帝國第一個生產麻紙的造紙場。
從此,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的開羅和摩洛哥。在造紙術的流傳中,阿拉伯人的傳播功勞不可忽視。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公元1276年意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挪威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各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 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成功地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於被歐洲人超越。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