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南北差异

闲来无事,我常会看看国内的论坛,比如”天涯论坛“。那里经常有关于南北差异的讨论,像“过年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吃饺子该蘸醋还是蘸酱油?”、“豆腐脑该吃甜的还是咸的?”、“管爸爸叫爷还是叫爹,管爷爷叫dia还是叫爷?”、“冬天南方好过还是北方好过?”。。。这类讨论贴往往开始很热闹,楼越砌越高,但慢慢地会掺杂地域歧视,接着开骂,然后板砖横飞,鸡毛遍地。。。

其实这种地域差异的讨论是蛮有趣的,只要不是恶意歧视,相互调侃一下也无妨。中国毕竟太大,即便现在交通和传媒都发达了,大多数人也只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熟悉,何况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出过远门儿。

我小时候家在东北一个大兵工厂,住的工人小区还是日伪时期盖的楼。门是日本人那种拉门,地板,进屋脱鞋,两家共用厨房和厕所。厂里还出了个全国闻名的劳模尉凤英。那时候厂里有些南方人,而且多是搞技术工作的。街坊邻居的说起这些南方人,往往既好奇又羡慕,有时候还嘲笑一下。

“哎,你看人家张工程师家,全家人儿呲饭,那菜盘子就这么大(一比划),像猫食,哪像咱们,呲啥都可劲儿造。。。”
“那马副厂长家,上海人,真等整事儿,他家做菜还放糖呢啊。”
“嗯呐,就那李技术员,南方人,半夜撒泡尿还洗手,真能穷讲究。”
“可不咋地,那张工程师家,每天睡觉前儿都洗把脸。。。”

这里的“南方人”多半指的是江浙一带的,特别是上海人。对于其他地方的南方人,就不那么羡慕了。有人从四川出差回来,邻居们吃完了饭都到他家听他白活四川人。

“四川菜贼辣,根本没法呲。”
“那地儿人穷啊,穿的破破烂烂,可整块儿好布吧,不做衣裳,他缠头上了,你说扯不扯。。。”

那时候东北到了冬天就是大白菜、土豆、萝卜,家家挖菜窖。有一年我爸探家带了几节藕,我看到就喊:“这个萝卜还带眼儿啊!”成了全家的笑谈。我爸总笑话我妈是“土包子”,他自己毕竟走南闯北。他说他们南下,第一次见到桔子,不知道是啥,从老乡的树上摘下来,没剥皮,一吃,“这么苦,这南方人就吃这个?!”, 扔了。后来老乡告诉他们要剥皮,他们好一通笑话自己土包子。后来打到广州,看到当地人把苹果当宝贝,放在玻璃瓶里卖,他们也觉得好笑。

有一次我爸带了点儿涪陵榨菜,全家都喜欢,给邻居们尝了尝,大家都觉得比东北咸萝卜好吃。后来我爸又托人带了一整坛涪陵榨菜,那个小坛儿很好看,可是用水泥封的口。我妈稀罕那个小坛,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打开,最后还是把坛子打碎了,可惜了。

前些年,我回国在沈阳做项目。一次随我堂姐夫一帮同学坐大客车旅游,其中一位退休后在四川某军队酒厂当过厂长,全车都听他白活四川人。

“这四川人当妈的啊,从来不给孩子做早饭,就给俩钱儿让孩子到外面吃。。。”我姐夫听了直摇头,跟我说:”哎玛,真不像话,你看你侄女儿都上班多年了,你姐照样每天早上给她做饭。。。“

我听了笑了。南方人,比如武汉,都有在外面”过早“的习惯,外面摊点儿多,早点种类也多,价格还便宜,很少有人会在家吃早饭的。东北那么冷,无论外面支摊儿还是吃,都是很不方便的。说白了,还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有一年,我从底特律开到迈阿密,大概相当于从哈尔滨开到海南了吧?但感受到的南北差异一点儿也不大,或许很多细微的差异,我走马观花感受不到。但如果在中国,这一路的差异一定是很大的,无论是饮食、语言、还是房子式样、人们的生活习性。这里,Target 和Walmart在哪儿都是一样的。人们追求效率的一个手段就是标准化,但标准化多了就少了多样化,此事古难全啊。


---------------------

Disclaimer:此帖决无糟蹋俺们东北银之意啊~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