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他本人而言,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能臣,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辛弃疾
我们常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先秦时期,成就最高的是诗经和楚辞,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寥廓,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的神秘。到了两汉魏晋,赋和骈文大行其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极尽华美之能。等到了唐代,诗歌脱颖而出,诗人层出不穷,诗仙诗圣诗佛诗鬼等人,一起将诗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代以后,好诗渐少,无人能在诗歌上与盛唐争锋。但宋人别出蹊径,将词之一道发扬光大,最终取得了不逊于唐人的成就,在文学史上以“唐诗宋词”并称。
词本来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唐诗追溯其源流,其实是和先秦诗辞、和汉赋骈文一脉相承的。诗经和楚辞苍凉古拙,但限于句式,表现力不足。汉赋骈文部分摆脱了诗经四四拍的固定节奏,但还没有完全自由,仍然有骈四俪六的限制,而且不易于吟唱。到了唐代,七言诗和五言诗在数百年摸索下完全成熟,不仅灵活性大为改进,更是满足了传唱的需要,于是才有“旗亭画壁”之乐。在当时,诗是文化人高大上的创作,词是由文化程度较低的乐师们,根据各种街头小调和异域旋律的需要所写成的一些长短句,和诗相比,可以算是当时的“三俗”了。例如在唐代的《敦煌曲子词》中,就有一首典型的早期词作《菩萨蛮》: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当然,再“三俗”的东西里,也隐藏着不可否认的情感。不过把这首词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相比,其文学水准高下立判。尽管唐代有不少诗人,包括李白白居易等都写过一些词作,但多是出于游戏,词也被称为“诗余”,其地位之低可见一斑。
五代以来,随着南方地区经济的日益发达和社会风气的逐渐奢靡,人们对更适合歌唱的词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刺激了很多文人将精力投入到词作上来。著名的《花间集》就是在这一阶段成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词人如李璟、李煜、冯延己、韦庄等人,为这一文学体裁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等到了宋代,中华传统文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尤其是在经济、娱乐等方面,北宋时的东京汴梁城,某种意义上和今天的大都市区别不大,人们看足球、看摔跤、吃宵夜、逛商场,在这座灯红酒绿的不夜之城中尽情狂欢。可以想象,在这座光大型综合娱乐场就有72家的城市里,有多少歌手在嗷嗷待哺,等着可以让她们一曲成名的神作!
于是词道大兴,上到君王宰相,下到士子庶民,大家都觉得最风雅的莫过于当席填词,让歌姬款款唱来。要是词填得好,立刻便能像现在的白金神曲一般,短短旬日就传唱天下。词作者的地位也如同今天的周董,被万众追捧,被百姓们奉为大神。
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一样,大部分词曲都是描述的男女情爱之事,风格婉约柔美——这也是为什么最早的词集叫《花间集》的原因。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还是有大能横空出世,靠少数几人之力对抗词坛主流,硬是将词分成了婉约和豪放两派,互相分庭抗礼,并且有后来居上之势。自南宋以来,公认作为豪放派代表人物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本系列第一篇就介绍过的苏东坡,另一个就是辛弃疾。
与生在北宋最为繁华辉煌时代,虽有流离之苦,却无战乱之忧的苏轼相比,辛弃疾很不幸的出生在一个倒霉年代的倒霉地区——南宋初年的济南。自从宋初签订澶渊之盟以来,北宋和辽国之间使节往来不绝,百余年间,百姓们都能得享太平,不闻战乱。那时候的济南虽然比不上汴梁繁华,但也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胜富庶之地。但随着金国的崛起,辽国转眼就被更野蛮的女真人踏为平地。在这场豪赌中下错了注的北宋,也随之咽下了自酿的苦酒:靖康之耻。金军顺利地攻破汴梁,半壁江山沦入敌手,皇室成员被一网打尽,徽钦二帝被掳,受尽屈辱后死于异国。一片风雨飘摇里,南宋小朝廷只能偏安于江南,依靠长江天险苦苦抵抗金军。
在这场席卷中华的劫难中,辛弃疾的家族也未能幸免。和同样生活在济南的另一位词坛大家李清照相比,辛家没能及时逃往江南,被金兵抓了个正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当时是宋朝的官员,被抓后看到家族上下百余人性命难保,于是就只好投降了金国,成了金国治下的一名“伪官”。这一行为在后世的争议是很大的。到底是以死明志更能彰显气节呢,还是苟活下来以图复仇更有意义?但不管怎样,辛赞用这种方式保全了家族,并且将内心的仇恨和痛苦灌输给子孙后代。
辛弃疾就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家族的熏陶和教育令他文武双全,祖父也常常带着他观察各地的山川地理,好为将来的起事做好准备。辛赞到死为止都没有等到良机,但老天不负有心人,在辛弃疾20岁那年,一个绝好的机会出现了。
公元1161年,金国之主完颜亮亲帅大军,出发攻打南宋。据说,这次战争也是由于一首词所引起的。完颜亮本身就是一名不错的词人,爱好文学。有一天,他听到乐师演唱柳永的名作《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一听之下,完颜亮就深深迷醉于江南的美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该是怎样的景色!有生之年,若能一睹此景,死亦无憾!于是完颜亮召集大军,准备一举覆灭南宋,将杭州纳入金国的版图。
理想很丰满,但是现实很残酷。不熟水性的金军,被名将虞允文带水军拦截在江边,屡战屡败,不得寸进。消息传开,不仅仅前方军心浮动,后方本来就被金兵多年欺压的民众们更是趁机揭竿而起,骚扰甚至歼灭各地留守金军。
辛弃疾就是最先响应的一个。他召集了两千同乡民众起义,并且毫不恋栈权利,立刻率军与当时北方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会合,奉义军首领耿京为主。这样一位文武双全、眼光远大的年轻人,很快就成为起义军的核心人物。
与大部分人所想象的不同,辛弃疾这时候并不以诗词出名。恰恰相反的,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个人的勇武,是因为他是整个义军中最能打的人。这一点,在两个例子中可见一斑。
辛弃疾认识一个名叫义端的和尚,并且介绍他加入了起义军。但是,这个秃驴确实是个异端,他竟然偷走了耿京的大印,趁夜潜逃了。耿京听到后大怒,并且迁怒于辛弃疾,下令先把这个不靠谱的介绍人砍了。辛弃疾当即请求耿京能宽限三天,如果三日内不能将义端抓回来,则甘愿领死。
耿京同意后,辛弃疾单骑出发,他猜到义端肯定会向金兵大营逃窜,于是沿途急追,果然在半路截到了义端。义端苦苦哀求,希望辛弃疾饶他一命。辛弃疾没有搭话,干脆利落的拔刀砍了他,将首级和大印带了回来,从此在义军中无人不服。
没过多久,金主完颜亮被哗变的部下所杀,金兵从前线退回,开始镇压各地的义军。辛弃疾等人受耿京所命,作为使者赶赴南京拜见南宋朝廷,商讨义军将来的前途。出使成功后,辛弃疾等人高兴地返回,但迎接他们的,却是难以置信的一幕。
在他们出使时,一部分义军将领贪图金军的赏赐,竟然杀死了首领耿京,拿着耿京的首级去投降金军了,群龙无首的义军在金兵围杀下溃散。看到这一幕的辛弃疾不禁怒发冲冠,他召集了几十名和自己一样视死如归的猛士,五十位骑手直闯驻扎了数万敌军的大营,于敌人军中生擒了正在和金兵主将饮酒作乐的主谋叛贼张安国!而且这还不算完,在金军的围追堵截之下,辛弃疾等人竟然鼓动起一大批义军旧部,带着俘虏转进千里,从山东一路闯回南京,将叛徒献俘给朝廷明正典刑!
大宋朝已经很多年没见过这样的猛人了。经此一战,辛弃疾名扬天下,赵构也亲自召见这位英姿勃发的年轻人,“圣天子一见三叹息”。为了奖赏辛弃疾的功绩,赵构特地授予他江阴签判的职务,让这个刚刚二十三岁的小伙子从此踏入了官场之中。
二十多岁,正是充满了干劲和梦想的年龄。辛弃疾兴致勃勃的上任,觉得未来一片光明。他将自己这几年的思路和对北伐的建议写成《美芹十论》等奏折,满心欢喜地呈上朝廷。有这么英明的天子在位,那必然能上下一心,整兵秣马,稍等几日就可以北征了吧!
他没想到,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南宋朝廷,不思进取。绍兴和议与隆兴和议后,朝廷从上到下都接受了偏安的现状,专心经营自己的江南小天地,不再提北伐之事。上下官吏,大部分都是江南的本地豪族,只要能过得好就行了,谁管他北方洪水滔天、遗民生不如死!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身于北方,还坚持想要北伐的辛弃疾等寥寥几人,才是大家眼中的异类,受到朝廷一致的排挤。
但辛弃疾又是少有的杰出能臣。朝廷虽然排挤他,可在很多事情上又不得不倚重于他的才能。二十年来,辛弃疾就像是救火队员一般,从各个要职上来来去去,专门干屯田、练兵、建军、平乱这样的脏活。每当刚做出成果,他就被调往别处,继续去收拾烂摊子。他曾做过一首《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聊以自嘲: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平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就这样为朝廷辛苦工作二十年后,当道诸公们终于厌倦了这个说话直冲,为人又楞又倔的北方汉。不管到哪里任官,他都不能和上司下属们一片和气,面团团地诗文唱和。这个大个子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看起来就像是择人而噬的猛虎。难道你不知道,在官场中混,和谐才是第一要务吗?给你的官位还不够高吗?天天北伐北伐,凭什么让江东子弟流血送命去和那些胡人们死磕?
既然不听话,那就不用你!在42岁那年,因为受到言官弹劾,辛弃疾被罢官。辛弃疾于是归隐于田园,与家人为伴。表面上看,是享受山水之乐的富家翁,但内心中,他的苦闷又有谁能知晓?在罢官回家的路上,他写道: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比痛苦更痛苦的,是说不出来的痛苦。比令猛虎拉车更屈辱的,是将猛虎关在笼中。
辛弃疾被强迫赋闲在家,转眼又是二十年。人生能有几个二十年呢?在第一个二十年间,他生长于敌国,以复国为目标努力;在第二个二十年内,他蹉跎于官场,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在第三个二十年里,他幽居于乡野,从一名干吏变成垂垂老去的朽翁。曾经怒斩敌人头颅、持枪踏破敌营的猛将,在一场大病后,连上楼的力气都渐感不足了。当年所写下的激昂文字,现在又有何用?
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在这二十年的日日夜夜里,他常常梦中惊醒,仿佛又回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仿佛又和同伴们一起,冒着风雨并肩冲锋。他内心的火焰时刻会燃烧起来,又不断被残酷的现实所浇灭,仿佛只余下一捧死灰。他看起来似乎满足于田园之乐,只有几位知心好友来拜访时,才能看到他流露出来的真实性情。
老大那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硬语盘空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换鸣瑟。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也许是上天都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在他六十四岁时,韩侂胄任宰相,朝廷又开始考虑北伐。他作为主战派被重新起用,出任镇江知府,顶在对抗金兵的最前线上。老人的生命力仿佛一下子全部燃烧出来,他面见皇帝,在朝廷上慷慨激昂地论述北伐方略,并亲自去前线奔走,查看边境形势。在镇江北固亭上,他放眼眺望神州,想到江北那永远不能再见的故园,不由得潸然泪下。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虽然心向故国,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从天下大势来看,最好的时机已经过去,二十年内北伐都没有胜利的希望。想当年,宋武帝刘裕起于微末,尚能一统南方,北伐中原,平后秦,灭南燕,打的北魏战战兢兢。但如今,刘裕当年的故居已经衰败无人,北魏武帝拓跋焘南侵时修建的行宫前香火鼎盛,这是何等讽刺的一幕!百姓们竟然不知道所祭拜的是异族的侵略者,反而把保佑民族气运的真英雄渐渐遗忘。回想四十三年前,自己率军从江北杀回,意气风发之时,可曾想到如今只剩一副空有忧国之心的旧皮囊?
一年后,因为言官的攻击,辛弃疾再次被免职。在这样的打击下,他很快就重病不起。同年,韩侂胄仓促发动北伐,结果被金军大败,本就弱小的南宋再次覆军失地,受到惨痛打击。
辛弃疾六十八岁时,朝廷又催他尽快到杭州,想让他来负责军事,好收拾这一片乱摊子。此时辛弃疾已经病重不起,他拒绝奉诏,没过几天,就在病榻上离开了人世。据说辛弃疾弥留之时,还在高呼“杀贼!杀贼!”。与其死于病榻缠绵,他一定更愿意战死沙场——这才是一个战士最理想的归宿吧。
他去世之后,金人指名要韩侂胄的头颅,于是朝廷中的主和派密谋伪造诏书杀了韩侂胄,将首相的人头送给金国示众,并签署了一份更为屈辱的《嘉定和议》。正如同辛弃疾所预料的一样,一直到了二十五年以后,宋军的北伐才告成功。
但时机已晚,金国覆灭后,南宋所面对的,是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集团——新兴的蒙古帝国。南宋的最终命运,也随之注定。两宋的文采风流、词赋华章,就此成为绝响。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辛弃疾等豪放派词人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说起宋词,评论家们常常将姜夔、周邦彦等长于格律的词人排在辛弃疾甚至苏轼之前。一直到了清代和近代,文学评论家们才开始正视豪放派词人的地位,对他们进行了公允的评价。到了现在,辛弃疾的地位愈加高大,在两宋词人中和苏轼并驾齐驱,不分轩轾。
和苏轼相比,辛弃疾没有东坡居士那种对文字超凡脱俗的天赋,词作中少了那一份飘逸出尘的气息。但是辛弃疾能够将经史子集、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经历都融入到作品之中,信手拈来,转折如意,字里行间都自然带有一股真英雄的气概。两宋的其他词人,要么空有经历,但比不上他的才华;要么虽然有才,但局限于花街柳巷、伤春悲秋,写不出他的气象和境界。而且辛弃疾虽然以豪放为名,但写起清丽幽怨的词来也是得心应手,绝不次于那些婉约派的词人。比如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就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品: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评价辛弃疾词作的最好词语,就是“文如其人”。他体魄雄壮,时人谓之为真英雄之象:“眼光有稜,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所以词风刚健豪迈。他文武双全,熟读经史,好在词中借用各种典故,却并不生硬。他久历于兵事战阵,一生金戈铁马,其文字也如同海雨天风,撼人魂魄。他一生惟愿光复故土,却报国无门,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在心中纠结,所以字里行间都含有悲郁不平之气,读之令人感慨万分。正所谓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男儿之悲,莫过于此。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就他本人而言,他是一位爱国者,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一位能臣,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虽然不以填词为业,但他依然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名作极多,被每一位诗词爱好者喜爱推崇。读他的诗词,所感怀到的不仅仅是名篇佳句,而是会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听到一个民族在危亡之时所发出的悲歌。至于他将词的创作带到更为广阔的天地等等,反而都显得并不重要了。
文章来源:ACFUN 作者:海上钢琴师
文章来源:ACFUN 作者:海上钢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