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希望75岁就死

贴近生活,趣味、深刻且广泛的悦读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是个57岁的健壮男子,无任何疾病,才成功攀登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但我只想活到75岁。

家人亲友都无法接受,认为我不是疯狂就是胡言戏语,列举许多超过75还活得健康充实的人,他们相信等我真正接近75,就会贪生怕死地将它延至8085,甚至90

但我很清楚、也很坚定为什么自己只想活到75

届时我已活过一个完整人生,爱且被爱过,女儿也将已成长离家活跃人生最丰富阶段,而我生命的春耕秋收业已结束,这时候死去绝非悲剧。我将亲身主持自己的告别式,没有哭泣悲伤,只温暖甜蜜地与大家回顾这丰满一生的诸多悲欢回忆。

这是我想留给子孙的回忆,我不希望将来他们想起我时,看见的是一个身心残破屎尿失禁的可怜老头儿。

死得太早是悲剧,但活得太久也可能是更大悲剧。

我的理念虽不寻常绝非疯狂,对我来说,现代社会的盲目追求长生才更疯狂。

 

1

 

1900年美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有47年,到1930增至59.7196069.7199075.4,现在已长达79

前半个世纪寿命的延长是因疫苗、抗生素及医疗改善避免了许多婴孩及年纪尚轻者意外早逝;但自1960年起,寿命的延长却大部份来自60岁以上老人。

然而据统计,这些老人失去行动自主的比率正急遽增长,199880岁以上男性只有28%行动不便,到2006已跳升至42%,女性情况更严重,超过半数行动不便。

这意谓着过去50年预期寿命的增长,大部份来自老病至死阶段的延长。

换言之,现代医学并没减缓人类的衰老,它不过延缓我们老年的病死过程。

以中风为例,20002010年间中风的死亡率降低了20%,但有680万美国人却因此半身不遂或无法言语。老人心智的衰残更严重,现今有5百万65岁以上美国人患有老人痴呆症,到了85岁更增长至1/3。根据研究,这数据还将急速上升。

即使到了75岁你幸运地仍身心健全,你的创造力也已荡然无存。我有一个卫生经济学家朋友,90岁了依然发表重要论文,但他是极少数的异人,绝大部份人到75岁,一生志业已盖棺论定。

根据加州大学席蒙腾教授对年龄相对创造力的研究发现,创造力随着个人事业的发展攀升,在二十年左右颠峰(约4045岁间),然后开始缓慢的减退。诺贝尔奖物理学家做出重大发现──而非得奖──的平均年龄是48;古典乐作曲家平均26岁创作第一个重要作品,40岁到达颠峰,52岁最后一个重要作品。

也许你说生命除了工作、创造力还有许多,譬如安享晚年及子女亲情。

 

2

 

然而到了晚年因精力衰退与其它身心上的限制,我们不知不觉地不断缩小个人活动空间。生活重心从追求人生志业变成观鸟园艺陶瓷、散步骑脚踏车等休闲活动,又很快地因行动不便及关节疼动,再度缩减为阅读看电视等静态休闲,直到有一天连这些也成为奢侈。

晚 年我们往往成为子女在忙于发展事业及扶养小孩外的另一重担,即使你幸运地还能独立生活,你仍然在他们世界投下阴影。因为尽管正处人生颠峰的壮年,他们仍非 一家之主,你这个糟老头儿仍旧是个在心理上笼罩甚至压抑他们的长辈。不管关系好坏,父母在子女心目中多少是个对他们人生设定期望及评断成就的角色,一个永 远无法逃脱的审视。

但更重要的是你想要留给子孙们什么样的回忆,一个心智健全、和蔼慈爱的长者,还是一个萎缩轮椅老是“垂涎三尺”的糟老头,时不时莫名其妙地突然大声问:他在说什么啊?

我的结论是,75岁不失一个合理的预估分界线,自此活着的代价──包括你自己及子女社会代为付出──将开始超过活着的价值。

所以我情愿见好就收,只活到75岁。

 

3

 

但我说“只希望活到75岁”究竟代表什么,难不成一过75岁生日就赶紧自杀不成?

当然不是,但它将彻底改变75岁后我对医疗的态度。

我虽不会主动结束生命,但也不会企图延长,我将只接受以减轻疼痛不便为主的安宁疗护。

如果我现在(57岁)诊出癌症,我大概会接受治疗,但65岁将是我最后一次做结肠镜检查。

不管年纪,无前列腺癌测验。一个泌尿科医师曾不顾我的反对径自替我做PSA测验,我在他告诉我结果前挂掉电话。(注:前列腺癌是个缓性癌,致死机率极小)

到了75岁我将拒绝所有癌症治疗及心脏手术,当然也拒绝人工呼吸、透析及其它人工维持生命的医护。

此外我也将拒绝流感预防针及抗生素。

百年前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写道:肺炎是老年人的好友,它通常快速且不痛苦地带走患者,让他们得以逃脱冷酷的缓慢腐朽。

到了75,我将欢迎肺炎或其它“友好”的快速杀手。

许多追求长生者一定会列举一些“活到75岁仍健康充实”的少数特例来推翻我的理念,斥之疯狂、甚至歧视老人。

我要强调的是,虽然我自己只希望活到75,但这不代表我就认为别人想活得更久就是错误或不道德,这不过是我个人的人生哲学。

只活到75──将我的精力从企图活得越久转移到现存年月,让我责无旁贷地提早面对一个斩钉截铁的明确死亡,使我不得不好好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个总因“反正时间还很长”而被忽略的重要问题。

你只剩下18年了──犹如当头棒喝,让人不得不时刻牢记要好好规划善用这有限的宝贵生命。

 

(注)编译自“Why I Hope to Die at 75by Ezekiel J. Emanuel

Ezekiel J. Emanuel是美国宾州大学教授及著名作者。


延续阅读:我曾是个伴游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ach1960' 的评论 : 洒脱!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小人动口' 的评论 : 回应中说的被攻击是指原文在美国刊登时的反应。
0862 发表评论于
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所有生物应该在生儿育女以后尽快死亡。75岁太晚了。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anny' 的评论 : 做决定也许太早,但思考探讨这问题是有益的,是不是?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的评论 : 谢谢提供资讯!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37210' 的评论 :
是的,作者观点在整体性,而非个体。
平均预期寿命79,75岁不失一个合理的预估分界线,自此活著的代价将开始超过活著的价值。当然此点也subjective,每个人自有其判断。
作者故意写得provocative,但其重点不在75岁或85岁,而在激发思考“一味追求长生”并非益事,尤其从社会的整体观点来看。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raigie' 的评论 : 但是这文在别的网站却得到一些教徒的赞同。
小人动口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ettyc1979' 的评论 : 其实在这个楼里还没有看到反对这篇文章的评论。一片赞扬声。我非常想听听反方的意见。
bettyc1979 发表评论于
這篇文章說的是作者本人想活到75歲足夠了,沒詛咒別人早死.大家沒必要這麼跳腳,活得越久越寂寞,親朋好友都死光了.生命的意義在於質量,而不是長短.能在適當的年齡喜樂地在睡夢安然過逝也是這輩子修得的福氣
Yangtsz 发表评论于
同意他的想法,就怕自己活不到75。
他只是说75以后不再积极寻求医疗根治疾病。他会继续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他也会吃药减低不舒适感,他没打算自杀,也没有劝别人模仿,不如别人的负面攻击因何而起。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这教授和我年龄差不多,体力应该不如我,75岁不短了,还想咋地?哈哈
sanny 发表评论于
75 岁时才能理解75岁的心情,现在写这些还太早!
德州渔夫_2010 发表评论于
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 我63岁,才从印度旅游归来,感觉是自己体力、精力都大不如前了。 我怀疑等到66岁半准时退休后,自己对周游世界的热情会大打折扣。 所以还是乘现在还能折腾几下时把自己想去的地方先去了再说。 家里的老人都过了90了,生活还能自理。 但是质量就难说了。 所以过了75岁后就顺其自然的做法可以接受。
圓夢園 发表评论于
这样的心态和对生活的情怀, 定能活到百岁。
秦兰燕 发表评论于
赞同! 75岁以后就随其自然. 不再用医学手段延长生命. 让人自然死亡. 少受痛苦. 没有生活质量就不值得活着. 有个医生曾对我感慨地说: 其实太多的医疗资源都用在延长这类老年病人生命上. 作为医生她很清楚除了让病人去世之前受更多的罪. 浑身插满了管子,输各种昂贵的药液. 其实是巨大浪费.
chrisevans 发表评论于
心态不错,健康活到75岁没问题的,准备安乐吧。
舌尖上的世界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ater111' 的评论 :
不要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
舌尖上的世界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陆荃' 的评论 :

Emanuel,一听就知道是个犹太佬,首先就让美国人民起疑。他又是ObamaCare的捉刀人,更让保守派恨之入骨。再写上这么一篇能把死人气活的文章,您说他这不是成心找骂吗。
eater111 发表评论于
等他74岁11个月的时候再问他,他又会刚刚发现85岁死正好。
37210 发表评论于
每个个体都不一样,我祖父活到90岁,其中85年非常健康,85到90这5年也只有最后3个月是在医院度过的,其它时候也算是基本健康,生活中并不需要他人的特别帮助。
于我来说,活长活短都没有关系,只要活得健康开心就成,所以我现在40多岁就已经开始注意运动和饮食,加上遗传的好基因,不出意外的话,健健康康活到85不是问题。
craigie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的评论 :

美国信教的太多,这种观点把教徒们都气疯了。
河里的石头1 发表评论于
非常赞同! 老而不死是为贼。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窗外细雨' 的评论 :谢谢回应!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舌尖上的世界' 的评论 : 谢谢回应,我知道此文在Atlantic刊载时颇轰动,有许多回应,大多数都是负面攻击吗?
陆荃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lorence001' 的评论 : 谢谢欣赏!
florence001 发表评论于
well said. 大智大慧 高贵的人。
舌尖上的世界 发表评论于
去年读到Emanuel医生的文章,我就说:终于,有人说了我想说的!

然后他就遭到美国人民的疯狂攻击。

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如此强烈,使他们毫不犹豫地剥夺了少数人死的权利,于是也就拉近了人类灭绝的时刻。
窗外细雨 发表评论于
75岁死,听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