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讨论了两年的计划,一段15小时的飞行,我小妹一家来美旅游了。
按原定计划,她第一站在纽约出关。她的老友将她接去了老友在纽约的家,那栋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褐砖八层楼老公寓,一厅两居室,坐落在法拉盛的中国区。老友在那条破旧的商店区开了一个门面的书店,沿街的小商店一间挨一间,我小妹形容在上海看来都是贫民区那一档的街区。
在纽约的那块区域转了两天半,尽管其间去了帝国大厦和自由女神像,她不明白,那帮中国人,不管是新到的还是老移民居然安心于如此破落的环境,陶醉在美国国土上生活的那份自我安慰。
难道这是美国吗?她和她丈夫心里在打鼓,如是这样,干嘛要来美国旅游呢?
去亚城的航班在纽约晚点两小时,在机场被搞得疲惫不堪。一路疑问来到亚特兰大,从机场将她们接到我们在郊外的别墅,惊呼声起,疑问碎了,碎得无影无踪。
四月底不见了早春樱花茱萸的姹紫嫣红,密集浓郁的浅绿、中绿和深绿在漫山遍野扩展延伸,夹生着初夏特有的白、紫、黄、粉各类花卉,着600万人口的森林之城恢复了冬季后的不可遏止的绿色生命力。
显然,她们被眼前的景色、别墅和城市打动了,不断重复着“震惊”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看得出他们是真挚、毫不掩饰的,尽管他们前不久去过欧洲。
大概是超出她以往的审美经历和经验,一个处在广袤森林中却拥有发达便捷的城市系统,这里自然环境和现代生活毫不冲突地融在了一起。
她奇怪,在国内规划美丽、维护优良的别墅街区只是点状的存在,而这里它们则是大规模、连绵不断地向四面八方伸展,看不到尽头。。。
德国人发明了汽车,美国人给生活安上了轮子。1905年福特推出了普通人买得起的T型车,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历史的超级大国,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他们让城市为汽车的存在而发展,以后的一百年,随着美国高速公路的扩展,城市规划的结构将汽车文化发展到极致,轮子上的帝国横空出世了。
相对纽约后建的城市考虑了高速纾解市区交通的图式,亚城大都会的发展避免了纽约的规划格局,五条高速公路以三竖一横加一圆给大都会带来了便捷,成就了低层低密度的森林城市形态,在这种摊大饼的发展中,街区的价值在豪华度和私密性的取向下被各阶层的住家所决定,公交系统的发展被保护公众私密所摒弃,私家车成了车轮帝国唯一的交通工具。
于是,城市有时可以不顾及面的发展,直接以点状的植入,修建道路、新街区和购物中心,私家车作为线性的城市网络联接工具穿梭其间,保存的森林在点、线、面之间与自然和人工的景观相得益彰。亚城大都市区在这种理念的规划下,每个街区的住家在青山绿水间享受着高度便利的现代化服务设施,如购物、学校、医院、娱乐和运动,私家车趴车在任何一个场所都不会产生纽约这种结构大都市所带来的不便,这里进出宽松行动随意,汽车文化的格调、价值和自由让人们的生活品质和效率得到极大的提升。
问题的关键,在超过六十亿人口的蓝色星球上,美国汽车文化可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模式,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巨大的领土和物质条件来全面消费和发展这种文化。
中国或日本人口密度和国土面积的矛盾,并不能提供发达的物质条件下像美国这样的汽车文化,他们的汽车文化是在铁甲内生长的巨人身躯,成长空间收到了限制,驾车的便利和享受荡然无存,本身城市的结构只适合于庞大的公交系统,私家车这种锦上添花的玩具在这种系统中显得多余和累赘。
在私家车与城市系统有关的居住模式上,在车轮上的中国和车轮上的美国中选择,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幸运的享受者,我只能感谢上帝对美国的关爱。作为理性的环保主义者,私家车总有一天在人口爆炸下被存入历史博物馆,公交系统可能是幸存人类唯一的交通系统。对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也许上帝有些不公平,但选择在美国生活的我们只能享受当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