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分享会

把最近几年的原创作品,包括小说,散文,随笔和诗词等等,放在这里与朋友分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新书分享会

凡草

BokkSharing2

2015年4月18日,大雪初晴。阳光下的皑皑雪山更加娇媚,雪山下的磨坊溪郡立图书馆内一片欢声笑语。由华艺学苑举行的《凡草新书分享会》在这里举行。

华艺学苑的负责人主持了分享会。犹他华人通的创建人协助策划宣传并摄影。

会上,作者凡草向到会的各位嘉宾表示感谢。她介绍了近年来写作及主编的几本新书,并且着重讲解她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爱情 钻石 变异》。首先她介绍了这本书的电子版的阅读方式,随后向大家解说了《爱情 钻石 变异》的主题,中心内容和写作方法。出于对主办者和各位来宾的感谢,作者向大家赠送了几本实体书和电子书的赠卷。

接下来的座谈中,与会宾客对这本书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发言。已经读过书的读者作出了很好的评价,而且很关心书中人物的命运,希望作者再接再厉 出版续集。好奇的朋友询问了写作的过程,并希望作者能够对有志于文学的人传授经验。还有人询问在本书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对于人生是否产生了别样的思考,对年轻一代有什么指导作用。更有人建议把这本书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搬上荧屏。也有人建议作者的下一本书针对其它的一批移民对象,愿意提供自己和家族的人生经历作为素材。

随后,会场变成了舞场,舞蹈班的同学们翩翩起舞,一片欢腾。

最后,大家分享由华艺学苑提供的美食,边吃边聊,兴尽而归。

下边是作者发言的简要和问答摘要。

作者发言简要

首先我感谢华艺学苑策划组织这个分享会,并且感谢各位与会的嘉宾在百忙之中抽空赶来。

《爱情 钻石 变异》是一部6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现在google play book 和iTunes,也就是apple store 发行电子版。

我这本书的标题,《爱情 钻石 变异》,是由三个单词组成,可能有些令人费解。大家都知道人有七情六欲,比方说,有父爱母爱,有手足之情,这些都是由血缘造成的。一个正常的家庭里,这样的感情是很正常的,除了在非常时期,人性泯灭的时候,这样的感情才会消失。有的感情是乡情,出于对自己生长的地方和周围的亲朋好友产生的感情,这也很好理解。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爱’,对政党,对领袖的感情。这种爱其实是人为造就的,被洗脑以后强加于人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并非人类的真正感情。

人类最美好的一种感情应该是爱情。两个素昧平生的人,为什么能走到一起,相依相伴共度一生呢?这中间的纽带应该是一种很强烈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正如书中所言,没人能研究清楚,特别令人迷惑不解。有人说是chemistry,有人说是神仙造出来解闷的,也有人说是缘份。至少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依然没人研究出来爱情是由什么主宰的。另外还有一点,爱情和其他感情不同,它既需要互动,而且排他,是一种自私的感情。既不能认为‘大爱无边’,也不能以为爱就是至高无上,固执任性的。于是,爱情就产生了许多曲折缠绵,古往今来,也就成了文人骚客最理想的主题。无论中西,世界上产生了多少五花八门的的爱情故事?我既然学着写小说,自然也不能免俗,跟着情节的发展写下来,不经意间包了大大小小十几个糖三角。

按照时间排列下去,这本书里描写了梨园优伶对军阀头子的爱;情窦初开的孤女对国军将领的爱;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爱;大学生之间天真浪漫无拘无束的爱;解放军军官的革命之爱;小蜜对高管的爱;还有一段隐含的右派分子的爱情;也有患难知交无可奈何的爱,和散漫潇洒任性固执的爱……

这种种爱情,包含着酸甜苦辣完全不同的滋味。因为人类是群体居住的,无论是一个个人还是一个个家庭,都只能存在于社会中,爱情和婚姻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很难不被金钱、物质污染,也会受到道德标准的审核,而道德标准在不同的时期,还会被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形势而左右。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娶妻纳妾,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可以说成是爱情的变种,也可以说成是某种占有欲的表现。在现代社会里,一夫一妻以外的艳遇,虽然可能出自于爱情,更可能是利益的驱使。尤其是目前的中国大陆,包二奶养小蜜成了成功的象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那种纯洁无瑕的爱情还怎么能决然傲世地独立存在呢。所以我说,纵然如钻石般坚硬也难以抵挡社会的变异。

其次,我们来说钻石。这本书里的钻石,既有字面含义,因为书里多次用钻石诠释爱情婚姻;也有隐喻的含义。钻石是一种珍宝,在人类社会里,卓有成就的知识分子也算是一种珍宝吧。没有知识,就不会有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或许永远停留于刀耕火种的穴居状态。可是,知识不会自动的接续下去,必须由人来理解、总结,并且推广发展和传播的。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就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是用学位,当然更不是由地位来定义的,而是由这种工作的特性来定义。真正的知识分子,无论文科理科,应该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对于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遗憾的是中国大陆曾经有过一段对知识分子极不公平的时代。相对而言,大家普遍能够理解体力劳动的困苦,却很少有人知道知识分子从事脑力劳动的艰辛。不同的社会环境对知识分子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到科技的发展,又立即反馈到社会的进步。文革十年,知识分子成为臭老九,中国的科技停滞不前,经济生产几乎崩溃。现在的海外华人文学中,有关移民的作品,注重在普通移民上的比较多,有很多描写餐馆打工,街头贩货,外嫁新娘,大多数都写的是蓝领劳工。最近几十年来中国学生留美成风,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批留学生的心路历程,也很少有作品正面描写他们。

首先,是他们的赴美的意图。记得我刚来美国时和一位菲律宾移民美国的华人聊天。她们来美国以前听到了“淘金热”的传闻,认为来美国就是来捡黄金发大财的。可是我感到,我们那个时期来美国却是来探险的,为了求得知识来探险。因为35年前,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极为不够,多年的宣传把美国作为头号敌人,对于没有海外关系的人来说,突然要到美国来留学,根本不知道面临的是什么。我的一位老师说,昨天新闻还说,芝加哥校园里发生了强奸凶杀案,你还敢去那里上学?而真正了解西方的是那些老一代的科学家。我那时的导师曾经留学德国,他就非常支持我赴美留学,这在当时很出乎我的意料,要不是他,我大概还不敢出国。

到了美国以后,所见所闻都是很大的冲击,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特别是语言上,都有个适应的过程。我们那个时候,年纪小的,是20多奔30的人,而年纪大的都已经四十左右了,就像我书中的男主角。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种挑战不能不说是很艰巨的。即使对于经过知青生活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别样的艰苦。可是,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以后,绝大多数人都用脚投票,选择了留下。他们经历了何种心路历程?

这本书描写了不同阶段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因为他们的经历很奇特,没有经历过的人基本上是不能想象的。这本书的人物,有的在抗战时期携书仗剑保家卫国,却在内战结束时背井离乡。有的在和平时期钻研科技,成果丰硕却在文革期间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当然,更大的篇幅则用在描写一批留美的学生,有的70年代初期来自宝岛台湾,更多的是80年代来自中国大陆。他们为事业而奋斗,也为爱情婚姻家庭所困扰。

他们的喜乐苦涩,随着周围环境的变迁而不停地改变。对人类社会造成最大变迁的事件莫过于战争。本书的历史背景包括了三场战争和一场恐怖袭击。战争给这本书的人物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二战中,周毓雯的父亲和舅舅都参加了抗战。可是,一个参加了共产党,一个去参加了国民党。这在那个年代是很常见的,然后在内战中就变成了手足相残。随后,一个去了台湾,一个留在大陆,生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而父辈的有心无意的选择却给后代带来了完全不同的境遇。周毓雯和她的兄弟姐妹们经历了完全不同青少年时代。

书中涉及到另外一场战争,由一个参加过越战的老兵叙述了他经历的战争故事。他在战场上的遭遇给他留下了深深的梦魇。另外,书中提到了造成越战结束的力量,不是另外一颗原子弹,而是爱好和平的美国人民举行的反战运动。所以说,聪明正义,有理智的人作出的举动可以胜过核武器的威力。有这样的人群的存在,就可以让人类用更为和平的,理性的途径来解决争端,避免灾难。这样的人其实就是人类的钻石。

另一种对人类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的事件是运动。提起政治运动,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一定不陌生。因为中国最近几十年来,一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可是,这些运动带来的,却是一场接一场永无止境的灾难。无可避免地,这本书的背景也不能不涉及到中国近代影响较大的几场政治运动,因为正是这些永恒的变异造成了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

书中的男主角就深受这些变异的影响。有人曾对我说,男主角的性格不明朗,不一致。我说,这就对了!你看明白了,这就是变异,人在客观环境下导致的变异。这里,看过书的读者不知有没有注意到,男主角的穿着有过好几次显著的改变。另外还有他个性的改变,从怀有天真浪漫的爱情,却不得不放弃,而在一个非常的条件下接受了一段并不满意的婚姻。后来他虽然后悔,却又恪守着传统礼教的约束不敢越雷池一步。直到他到开放了的中国走了一圈,这才开了点窍,却又迈出了或许是错误的一步。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受着环境的影响而多次变异的人物。其实,这种软弱,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性。

这本书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有坚实的生活作基础,每个情节都力求真实可信。书中以三条主线交叉并行。一条从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开始(第一章),一直正面向前叙述,其中穿插了女主角枝枝节节的恋爱、婚姻和家庭的变故。男主角的家庭故事,分成两条线进行。中国的故事从他和妻子相遇(第三章)直到结婚(第三十二章)是一条线。而他们在美国的故事则是另一条主线,从刘明睿出国(第二章)和周毓雯出国(第五章)开始一直到故事的终结。在这几条主线之外有几章背景介绍,写到了抗战、内战和越南战争。

曾有人问,既然你写留学生,为什么要把历史加进去?因为这是故事的铺垫,正是这些历史事件造成了主要人物的家庭变迁。而这种家庭的变异又导致了主要人物的曲折人生。比方说,如果没有周毓雯和父母的离散,就不会有她和男主角的结合,也不会有他们一到美国就收到一栋楼房的故事,而这些恰恰是这本小说的主要情节。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我在写作手法上也力求创新。比方说,小说的每一章之间都进行了时空的切换。虽然每章结尾的场景或者情节都是后一章的开始,但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已经全然不同。可是,也正因为这种手法,一些读者感到困惑不解,不知道故事跳跃到了哪里。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因为每一章的标题就是这一章的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请大家一定要注意读每章的标题。

另外,在人物的塑造上,小说尽量地使用适合人物的话语来描述。比方说,我让立军娘说的话绝对不会和谢静萱使用的语言混同,她们的行为也不会一样。因为她们除了年纪相似以外,是完全不同的人。最后我要说的是,小说讲述了很多故事,喜怒哀乐,都一直是用一种悲悯、同情和人性的角度去描写,尽可能客观地理解和分析这些事件。这本小说对于场景和氛围的描写也很细腻,这是读者一致公认的。

座谈摘要

读者:我看这本书时很受感动。虽然一开始有些糊涂,不能习惯书中的时空切换。但是看明白了就懂了。书里写了很多故事,千头万绪,千仇万恨,但是到最后结尾时,发生了911的恐怖事件,大楼爆炸了,一切一切都嘎然而止……那种场景的描写,让我不禁感到就像看电影一样,那种镜头,一片白茫茫……我最后的感觉是,不管发生了什么,活着就是最好的。当然,911以后,活着的人还要继续生活下去,我很想知道他们以后的故事。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写续集?

作者:老实说,这本书写了十年,现在我确实感到有些累了。还是先看看大家是否喜欢这部书再说吧。

读者:两个问题:你有一个很不平凡的经历,那么,在你写这本书的过程中,通过你不断的思考,对你自己的经历和社会的不断变异,你把这些串联起来以后,对年轻的一代有什么可以指导的?你觉得他们是应该坚持己见不受环境的影响,保持固有目标,还是应该随着环境的改变而随波逐流呢?第二个问题是对我们这一代人的,人过了60以后,到了不惑之年,尤其是经过911的生死大关,你是否觉得冥冥中有不可知的定数,也就是宿命论,还是觉得人定胜天呢?就是说,我们老年人对未来应该怎么看。

作者:你这第一个问题应该是给“青年导师"的。可是我从来不以为自己适合于这个位置,哈哈。一般来说,年轻人总以为自己是很高明的,每个人的看法各不相同,也不会听取老年人的意见。他们需要自己摸索自己的道路。要我来说,坚持己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原则性的,比方说,“真善美”是一定要坚持的,不能学坏,不能看别人抢钱你就去抢钱,别人强奸杀人你也去抢奸杀人。这是要坚持的。可是,生活上的枝节,比方说选择专业,就可以根据现实情况来改变。我是学理科的,现在却写小说嘛。第二个问题,要说老年人对未来的看法,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对我自己来说,我来美国35年了,辛苦一生,小有积蓄,虽然不能过奢侈的日子,吃面包是够了,所以我可以做一点我喜欢做的事情。不知道有没有回答你的问题。

读者:在你写的书中,有很多感情跌宕的描写,那么你在写作的过程中会不会感到很痛苦,那么多的角色,来回地转换,你是怎么处理的?会不会有时感到难以自拔?另外,你的题材是哪里来的?

作者:是的,确实如此。刚开始写这部书的时候我还有工作,非常繁忙,很少有大块时间写作,只能是想到一点就写一点,只是这几年退休以后才有空把这些章节都拼起来。要说痛苦,写这部书还算好一些,最苦的是另外一本,《大枣树下的唱唱》。那本书写的是几个童养媳。我在网络上陆续发表过。曾有人说我胡说八道,那个时候怎么还会有童养媳!可是,这却是千真万确的。人物的原型就生活在我插队的那个地方,有的和我是好朋友。她们的故事确实很凄惨,常常写得泪流满面。所以,这本书我到现在也没有写完。这部书的题材当然来自我周围的人和事。平时多注意观察,留意一下身边,就有题材了。

读者:你写这本书,会不会有人说某个人物是你自己?

作者:我以前的作品,比方说,《大枣树下的唱唱》还有一部《青崖下 黑水旁》,确实有人说是我的自传,书里的谁谁就是你,可实际上,这是小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和纪实文学不同,并非是完全真实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这本书我就把人物的设置写成和我完全不一样的年龄了,哈哈。不过,我的故事确实写得比较真实,曾有人问我,你是不是写了某某人?我当然只能否认了。

读者:写书的过程是不是很困难?会不会有不吃不睡的时候?

作者:写书确实很困难,有时有空闲了,却一个字也写不出来,灵感枯竭,但有时候却又停不下来,忘记吃饭睡觉也是常有的事情。我不知道专业作家是不是有什么诀窍,可以像龙头开关一样控制文思,每天朝九晚五,保证能写出多少字来。文学创作确实是一件苦差事。

读者:你可不可以教教大家写作?我想,很多人都想写书。我觉得每人都应该至少写一本自传,给子孙看看。但是,是不是说,一定要有个主导,表达什么样的意愿?

作者:我自己也在学写作呢,哪能教别人呢。不过,要说写自传,我倒有点想法。我曾近看过一个朋友的父亲写的自传。老人家的经历很丰富,1949年从中国大陆去了台湾,把女儿留在大陆,后来在美国团圆。那本自传写得很朴素,没有妙笔生花,但是很真实,很感人。所以,我觉得这是纪实文学和小说的不同之处。如果要留给子孙看,真实性应该是第一位的。但是,文学创作就不同了,你必须要有主题,要经过文学加工,情节要精彩,文字也要美才会有读者。

读者:请问一下,你的笔名是怎么确定的,是一开始就用这个还是后来改的?

作者:这个问题,我在《夹缝里的乡愁》的后记《芃芃凡草》中专门提到了。我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就是芃芃,但是很多人念不出来。父亲也觉得这个字过于古僻才改了的。这里一个朋友创建《东方报》时拉我给他写文章,我就选了“芃”作笔名。可是那时的电脑功能不够,字库里找不到这个字,我就索性一拆俩,变成了“凡草”。不过,我觉得我也确实就是一棵小草,做些小草可以做的事情吧。

读者: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山楂树》。那篇小说刚开始在网络连载,后来被人看中,拍成了电影。我看你的书的时候,觉得那些场景描写的非常真实细致,就像看电影一样。我想在这里提一下,大家有谁认识影视界的人,帮着推荐一下,要是能拍成连续剧就好了。

作者:确实,我当时写的时候就有这种想法,希望能拍成连续剧,所以比较注重场景和氛围的描述。现在崇尚快餐文化,有些人写书只追求情节,而不注意氛围和场景。我写的却比较仔细,我觉得这得益于我的生活经历,因为有些场景,比方说大旱之年的农村,干枯的庄稼,大雪下开车等等,因为我确实见过,写起来就很容易。对于没见过的人来说,凭空想象就很困难了。另外,我很注重对话,因为我自己看小说就喜欢看对话,感觉比单独描写一些动作或者思想要生动得多。对话比较容易把事情说清楚,如果拍电视剧或者电影的话也一定要有对话。有了场景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改编成剧本就比较容易了。不过,我去国多年,和影视界的人士完全没有接触。希望在座的有人可以帮忙。

读者:你这本书有简体字和繁体字两种版本,你有英文版吗?

作者:很抱歉,我不是学语言的。虽然我的中文还可以进行文学创作,我也用英文发表过科研论文,但是,我的英文还没有好到可以写小说的程度。尤其是这本小说里有一些诗歌,格律诗和新诗都有,我觉得我的英文很难翻译到原诗的水平。如果你们有谁认识英文的小说家愿意和我合作,我会非常感激。

读者:我们是同时代的人,我们对生活和事业都抱着很严肃的态度,出于我们的经历,我们不需要生编硬造就能写出很精彩的小说来。但是,文学创作,确实需要很多的精力,很多时间,还会有一个很痛苦的过程。我很佩服作者能够完成这样一部作品。作者的文笔确实很好,细腻优美。这样的作品,我们有过相同经历的人就很容易看懂,无论是描写战争、文革还是知青插队。刚才这位先生说得很好,通过写这本书,相信作者会产生很多的感想,对历史和人生的看法。虽然我们不想当青年导师,但是,作为过来人,我们有责任把我们的感受说出来。作者的这本书做了这件事,而且很成功,我是专门来表示祝贺的。

作者:非常感谢!

读者:我有一点看法,我觉得除了知识分子,你还应该写写其他的移民,像我这样的移民。我也是比较早期来美国的,我们当时为什么要移民?因为我们爱国家,国家却不爱我们。当时我们排队排了8年,一定要出国,为什么?因为那时有句话,“7、8年再来一次文化大革命”,我们实在受不起了!我们来美国之前,并不了解美国,却以为美国是个天堂,遍地是宝藏,天上都会掉黄金下来。我以前是办公室的白领,可是到了美国却在餐馆里打工,我不懂英文,既不会听也不会看。很艰苦地熬了30多年。虽然我现在依然是自食其力,家里没有工人,自己抱着孩子,自己清洗,可是,我家庭和睦,孩子和我很亲,日子过得很安心,也很开心。我回中国,看到过去的同事,有得很发达了,家里有工人,孩子有人带,可是他们却有他们的问题,家庭没有亲情,也过得不安心。但我从来就没有后悔过……我觉得你应该写写我们这样的人。

作者:是的,我这本书的主角是留学生,但是,也描写了很多其他类型的新移民。其中有一位就是通过当大厨,做餐馆实现了他的美国梦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