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级、78级大学生的异同

老顽童。爱好文学,历史,地理,经济,哲理,时事,回忆,笑话,唱歌,电影,种菜,养鸡,游山,逛水,散步,打牌,胡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77级、78级大学生的异同             
日期:2015-03-30 作者:高逸 来源:文汇报



图片说明:77级高考准考证
 

77级、78级大学生的异同

  ■高逸

  时光虽然任性,但还是没有把77级和78级大学生轻抛。不管是其中“红的樱桃”,还是“绿的芭蕉”,都镌刻在厚重的年轮里。特别是近几年,电影电视,书刊网媒,反映这两届学生的作品犹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然而时光又是如此无情,不经意间,就把这两届年龄悬殊的考生照进了人生斜阳,有些已含饴弄孙,有些将届退休,年龄最小的亦从知天命向耳顺挺进,挥斥方遒的岁月与这两级学生恋恋道别。

  由于77级、78级考生是时代转折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复制的一代,所以相当多的作品聚焦于这两届学生种种的不易与成功,可谓喝彩一片。然谈及他们的不足及两级学生同与不同的文字,似未见到。这篇小文试图从这一视角,为记录中国当代史者提供一个经历者的若干细节,并求教于识者。

  

两级学生的同

  77级、78级考生绝大多数被“文革”十年所耽误,来源庞杂,经历丰富,志趣广泛。既有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也有面朝黄土的农村青年,还有被改造或待改造的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工农兵学商,各种成分都有。他们在社会上摸打滚爬多年,栉风沐雨,受冻挨饿,经历过世态炎凉。是时代的风云际会,把这批阅历不同、年龄参差的青年聚拢到一个群体中。

  这两届学生是从二千多万考生中筛选出来的,是通过“独木桥”的幸运者,骤然之间,他们从社会的底层变成了令人称羡的“时代骄子”。因为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加之服膺“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古训,晨曦诵读,挑灯夜战,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有个同级室友,总是早晨六时左右出门,晚上十一时左右归舍,四年下来,几乎天天如此。这样的执着刻苦,既有自我期许,又负有家庭和社会的重托。

  还别有一景的是,这两级学生的年龄跨度非常大。1966至1978年的十三届高中生,都有代表会聚于此,大的三十多岁,小的十五六岁。有兄弟、姐妹、叔侄、师生、夫妻、妯娌同年考入,入校读书的序列完全被打乱。笔者所在班级就发生过这样的真实故事:1978年10月,78级新生报到,77级一位十八岁的同学,与其他几位一起,举着“新生报到处”的牌子到杭州火车站迎新。未几,一个熟悉的身影迎牌走来,两人大眼瞪小眼,一时无法反应过来。原来,他接到的新生竟是他中学老师——一位出生于四十年代末期的“老三届”(指66届、67届、68届中学毕业生)!又是这位77级同学,在“迎新会”上代表“老生”发言,欢迎新同学。而台下坐着的一群新生中,就有他中学时的班主任。这种别开生面的“喜剧”,只能由那个时代制造。

  无疑,这两级考生的成才率很高。77级于1978年2月至3月入学,1982年1月底毕业,78级于同年9至10月入学,1982年7月毕业,相差仅六七个月。毕业那年,国家百废待兴,各个岗位都缺人,社会对这两级学生翘首以待,因而成了“抢手货”。加之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适逢施展才能的广阔舞台,因而大多成了各行各业的中坚乃至栋梁。如果排列其成功者的姓名,不啻是一个亮丽华彩的方阵,世称“77、78级现象”。

  

两级学生的异

  虽然两届学生入校、毕业都是同一年,但还有一些不同之处。

  77级考试方式特殊,录取率之低在中国教育史上是空前的。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社会顿时沸腾。但难题马上出现,报考人数远远超出预期,有1966至1977年高中生,有历届初中毕业生以同等学力报考,还有允许在读的1978届优秀高中生提前报考,总数多达两千余万人。由于管理部门的准备时间短,加上高考废止了十多年,物质和心理准备都难以适应这场规模空前的高考,因而许多省市只得采取先行初试一次的方法,淘汰一批人,初试合格才允许参加正式高考。浙江省的初试以县市为单位出题(时间在11月中下旬),分数上线的参加12月6至7日省里命题的正式高考(上海是12月11至12日)。考试科目,文科为语文、数学、政治、史地,理科为语文、数学、政治、理化,总分为四百分,不考外语,作文题目是《路》。即使以这样的方式“拦截”了相当大一部分人,全国参加高考者仍有五百七十多万人。加上后来的扩招,录取本科生二十一万,专科生六万三千人,共计二十七万三千人,录取率仅为百分之四点八;如算上初试,录取率自然更低。由于参考人员多,当时连印刷试卷的纸张都无法供应,以致动用待印《毛泽东选集》的纸张应急。

  也许有关部门觉得分两次考试有违公平,所以从1978级开始只举行一次考试;高考试卷由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时间统一在7月20至22日。这一年参考者有六百十万人,录取本、专科学生四十万二千人,录取率为百分之六点六,也非常低。自此以后,社会上渐有“金77、银78”的说法。

  77级高考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大学之分,也不公布高考分数;志愿只能填三个,在“备注”栏还可填报中等专业学校。考试口号是“一颗红心,两种准备”,“接受祖国挑选”。这年考生的“政审”依然严格。在分数上线、体检合格后,对每个考生组成了两人以上的“政审调查小组”,查考生的政治表现、家庭出身,包括亲属有无政治和历史问题,写成专题“政审材料”。

  笔者记得非常清楚,“政审小组”在档案馆查到我那已去世的父亲,在“集体加入国民党”中有他的名字。闻知这一消息,我极为紧张。幸亏所在公社(现今为镇)革委会主任挑担子,召集会议,统一口径,让政审调查小组写上“该考生表现优秀,其父亲已去世,对考生无影响”的结论,再盖上大红印章。那时阶级、成分的意识尚还弥漫,左风依然灼烈,他们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担当。至今想起,还是感念不已!

  77级学生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成绩、体检、政审都合格者,1978年2月底3月初入学;第二部分是扩大招收的本科生和专科生,5月份入学;第三部分数量非常少,与第一部分入校时间相同,从历届优秀中学生中选拔,不用参加高考,采用与“工农兵推荐生”相同的入学路径。据说,之所以还要以这种方式招一部分学生,目的是为了对比到底哪种方式录取的高考生更为优秀。

  77级的扩招之举,还直接推动了一批中专学校升格为大专院校。由于扩大招生的人数较多(占第一批录取生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原有院校的校舍和师资都成了问题。于是将录取在大城市本科院校的扩招生,以“走读生”的名义入学;在地区级城市入学的,则将一些老牌中专升格成大专。以绍兴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4月以前称绍兴师范学校,后改为绍兴文理学院)为例,77级学生是以浙江师范学院绍兴分校的名义招收,国务院批准“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之名是在1980年8月,其时该校77级生已进入毕业之季。

  称77级也好,81届也罢,实际上是同一批考生,然而其数序“名实不符”。恢复高考后,要给考生确定序列,“级”、“届”不能随意称呼。教育行政部门最后统一规定,入学之年称“级”,毕业之年称“届”。如照此处理,77级、78级的学生都是78年入学,82年毕业的,同一年不是有两批毕业生了吗?于是管理部门对77级来个“溯源去尾”,78年春季入学是实,但考试在77年冬举行,那么就定为“77级”;82年1月底毕业也是实,这“一个月时间”就忽略不计了,就称“81”届。浙江大学有位资深教授戏称:“名为七七级,却是七八年入学;算作八一届,实是八二年毕业”。

  这一“名实不符”的届次,终给后人带来某些困惑乃至混乱。《南方人物周刊》是一本有追求的刊物,其人物专栏往往产生重磅效应。然而其所刊发的《青年李克强》一文,两个具体日期都错误。该刊2013年第十四期第四十二页如此叙述:“1977年7月23日……见李皋兰进院,李克强迎上前去,跟他说,‘我今天刚从农村参加高考回合肥’。”第四十三页直引李克强的信函云:“老纪……我于上月二十七日到校报到……克强,78.8.13。”李克强是77级北大法律系新生,1977年12月参加高考,1978年2月底到北大报到。显然《青年李克强》所引的两个日期,无论如何不可能出现在李克强的口述和信件中。文中两个日期为什么有误,猜测度之,撰稿人大概不了解当年特殊情况,“以今推昔”,根据后来的高考日期作了善意的改动。然这一改,却有违当年的历史实情。可能还有另一种解释,这两个日期都是此文作者的笔误。

  浙江大学的民间校友会办得风生水起,点子迭出,还不时推出“校友名片”,影响越来越大。但一不小心,也出现过“乌龙”,其校友介绍中多次将“77级”误成“78级”,依据的大概是77级学生亦是78年进校。“校友会”是介绍校友的权威平台,此一“误会”,或会带来后续“误会”。

  如此例子俯拾皆是,不一而足,这种差错乃至国家级的信息平台也有。

  到了78级开始,大学有了“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再无推荐入学生,考生知道了自己的分数,政治审查也大大放松,“级”、“届”序列名实相符。这些细节的变化反映出历史的演进。

  

两级学生的特质与不足

  77级、78级毕业生大多有几分理想色彩,较能独立思考,不大肯随意附和,内心颇有几分“天下英雄舍我其谁”的狂傲。这样的特质,遇到开明的领导,会因势利导,用其所长;而碰到嫉贤妒能的,给你穿小鞋也不难。而这两级学生包括稍后79级等届次的毕业生,较多集中于党政机关。他们既有通力合作,也有互相竞争;在某些特定的场合,还有血气方刚、互相不服气的争吵。

  笔者当时所在机关,有两个77级本科生,四个78级本科生,还有相当数量的恢复高考后的大中专生。工作之余,常到单位食堂买几个菜,沽酒聚餐,海阔天空,其中有一个老三届的78级生也时常参加。他为人处事,机敏练达,颇受领导赏识,不知不觉间成了众同学的顶头上司。

  有次聚会,不光有十多位大学生,还有几位领导参加。因是周末,大家酒喝得不少,话题天南地北。哪知在酒酣耳热之时,发生了一桩意想不到的插曲,一位77级的同学突然向78级的上司喊话:“来,师弟,给师兄敬上一杯酒。”

  78级那位也许没有听到,也许懒得理会,依然与其他人高谈阔论。77级那位以为是故意不理他,面子上挂不住,追问道:“叫你给师兄敬酒,没听到吗?”

  那位78级的顿时反诘:“什么师兄师弟,我与你同一年,我还是全国出卷的重点大学生。”

  77级的声调立马升高:“我是首届的,有我在,有你这种重点大学生吗?”

  “我第一年是所谓‘政审’,没进校,要不,我也是首届的。你牛什么?”

  “既如此,我们两人再考一次,你敢不敢?”

  众人一时惊愕,因为按照这两位平时的处事风格,是不会这样激烈交锋的。然而酒精发酵时那番控制不了情绪的对话,还是值得玩味。

  不过事后还好,这两位同学都未记隙,工作依然合拍。再以后的人生经历证明,这两位确实不同凡响。

  77级那位,在九十年代下海创业,筚路蓝缕,企业办得有声有色,手下有多个上市公司,多次跻身“福布斯”百强之列。

  78级那位,凭着出色的才干,综合的协调能力,在政界崭露头角,从一个毫无背景的农家孩子变成省部级主官,实在不易。

  当然,这也许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但这两人的奋斗历程,实是77级、78级学生的缩影。

  不过,这两级学生大多也清楚,自己无非是同辈中的幸运儿,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时代的机遇更为重要。就像“五四”运动中的北大学生、国共合作时期的前四期黄埔军校生,他们之所以纵横当时,无非是历史摆放了一个表演的舞台。

  坦率说,77级、78级学生有许多先天缺陷。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工科生,大多欠缺学问“童子功”,外语基础普遍较差,再加上地域的局限,视野也欠宽阔。如今互联网时代来临,77级、78级学生的知识和年龄结构方面的缺陷,露怯得更加明显。尽管他们力图融入,但毕竟是“外来移民”,与后几届,特别是当今大学生的“自然居民”身份无法相比。在这一领域,他们似乎难以与后辈同场竞技。

  收笔之时,我想起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77级毕业三十周年《纪念册》中的一段话,就以这篇文白相间的“序言”作结。文曰:

  杭州大学历史学系一九七七级同学以毕业离校三十旬岁,乃摭拾旧影,掇集成册。众同学肄业于史学,虽多未以习史为业,然久聆师训,岂不知世事之远袤。以不百之群好,倏尔之记忆,本无足称。乃汲汲者,盖有说焉。想我七十同学来自南国,于浩劫之后,长者或有家室之牵,少者甫及弱冠之年。共读成均,携手西子湖畔。“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同窗相亲之谊,历时弥坚。读史知世,豁达人生。学教政商,挥斥纵横。更以知命耳顺,曾无金瓯之缺,虽曰天命,岂非人事?众同学咸曰:物变无穷,人灵有常。同窗契心,厚地高天。掠取旧踪,以志此盛。

[ZT]

相关的文章:   
      七七年高考追记(一)  
      七七年高考追记(二)  

      七七年高考追记(三)  
      七七年高考追记(四)  

      77级、78级大学生的异同 
      某省1977年语文高考试卷  
      77年辽宁高考状元,一家五兄弟同年入大学  
      珍贵文物—77级高考试题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ubingqing65' 的评论 :
确实,不然还在农村知青点
xubingqing65 发表评论于
我们能上大学要感谢邓小平,有关恢复高考的过程在《历史转折关头的邓小平》中具体讲过,真是不容易。
追梦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prilMei' 的评论 : 同感
老瞎话 发表评论于
77级的政审还是文革中的那一套,小左较多;78级宽松多了,思想更加开放。78级中不少年龄大的考生是77级被政审或年龄大刷下来的。
老秃笔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ach1960' 的评论 : 教练兄好。 社会考生主要靠77/78/79这三级改变命运。 80后只有个别岁数大些的考生了。转眼间,我们这三级的都过五问六了!
shanlux 发表评论于
教育部大约在50年末60年代初公布了第一批重点院校,8-10所左右,以后好像数目增加了。77年录取考生时,有的省有重点院校录取分数线,有的省也许没有划线。现在好像没有重点院校之说,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批211学校等。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清楚记得国家重点院校是在77级入学后才公布的。不明白你那个省根据什么定重点院校录取线 ?
shanlux 发表评论于
扩招的信息来源很好,我只知事,不知由。各省执行扩招政策有些不同,我们班有两个扩招生,都是老三届的,家都挺远,入校后直接住校,跟班上课,和先期入学的学生完全一样。

七七级录取各省不一,我们那个省有重点院校录取线。

为经历者,补充点见闻。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应该说大部分不想走当官路的精英都出来了。
kiwisepp 发表评论于
不过,这两届的精英大多在国外。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那年代的天之骄子。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hanlux' 的评论 :
大工院长曲伯川博士(6级干部)给高教部写信,建议有条件的高校扩大招生:
1。成绩过录取线
2。在高校所在城市有走读条件

教育部采纳了曲博士的建议,紧急扩招,至1978年5月,这些同学入学。暑假未放,赶课。秋季开学时,与其他学生一起上课。

走读生入学前,学校与学生的住宿担保人签署一份协议:学校不提供食宿,不负责户口,担保人担负学生的食宿。若学生不能保证上课,则将被退学,学校不管分配工作,学校不管户口。

秋季开学时,各学校为78级入学准备好了宿舍食堂等设施。在走读生强烈呼吁下,走读生入住学校,转户口到学校。学校也包分配。
shanlux 发表评论于

78年5月扩招的多为老三届的学生。很多老三届的考生成绩过线,但因种种原因没被录取,后来出新政策,录取不少老三届考生,78年五月入学(为77级考生),曰为“走读生”,但后来也都住校。
78级中应届高中生比例比77级要高些。
此外,77年录取率为4.8%,此为一简单的数学计算。77年是12年的中学毕业生竞争77年那一年的大学录取名额,这和79级开始本年度的中学毕业生竞争本年度的大学招生名额有别。所以77.78录取率(竞争率)还应参照一系数。
蒋加华 发表评论于
还记得当时毛爷死才几个月,传来一条消息让我惊讶地不敢相信。停止下乡,恢复高兴。做梦都不敢想再不用下农村可以直接上大学。开始复习高考才知道整个初中高中几乎什么都没学。甚至连复习资料都无处可寻。老爸借回一本旧的初等代数,老妈一页页地为我抄。
楼下说得对,若毛晚死十年,一代人就又被毁了。不知这两届的人群,还有毛粉吗?
sydneywil 发表评论于
当年也是扩大招生进大学的。眼睛一眨30多年过去了。如果老毛多活10年一代人就彻底玩完。
sydneywil 发表评论于
应该说恢复高考对很多人来说是改变了命运。邓小平在这上面绝对是正确的。如果再晚上5年对老三届来说可能就没有机会上大学了。
家宴 发表评论于
攒了十年的人才,集中在77、78两年考入大学,都是精英加幸运儿。
mathteacher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生常谈12' 的评论 :
男子百米有人能跑出11秒?谁呀?大工那时曾两次获全国重点大学田径通讯赛男子第一,主要靠中长跑项目。短跑只有78级的郭路立400米跑出51秒4列全国第二,第一名成绩是山东大学的50秒4。大连工学院78级的邹胜1500米成绩最好,大约是4分2秒或3秒,也达不到4分。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嘿, 不少人来这啊。 有没有上了77 或 78而后悔的 ? 比如因此错过经商发财或升官机会的。
FL棉农 发表评论于
在说77, 78中还有一小部分是本不应该毕业,但因在校学习好提前入考的,俺那口子本应是79毕业,却也混到78来考,并考过了。嗨
appaloosa 发表评论于
由于是十年浩劫后的第一次高考。77级招生工作也是一片混乱。就北京考区而言,分数下来后先是由“重点”高校选,然后才轮到“二类”高校。事实上形成抢考生的局面。重点高校为了“确保”考生质量,就超额把住一些考生的卷子。再加上一些招生“老师”口袋里已装有别人委托的预选名单。结果,待一轮“抢人”尘埃落定,不少合格考生又被重新放回待选名单。此事反映到当局。这才有邓大人下令公布考分哪一段故事。紧接着又动员各高校扩大招生。提出要招走读生。仅此一事,不少初榜落榜考生对邓大人感恩戴德。本书生亦在此列。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抗战两年' 的评论 :
第一次听说77级公布分数。

就不明白为什么不公布分数?是因为分数太低影响不好?
抗战两年 发表评论于
吉林省是公布分数的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ONCOCIDIA' 的评论 :
我校77级的体育很厉害。像男100米11秒,女百米13秒,男1500米4分,男铁饼35米,手榴弹65米?
撑杆跳3.5米?跳远7。2?米等,记不清楚了。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欲千北' 的评论 :
3个志愿,第4个是服从分配选项,Yes/No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AprilMei' 的评论 :
梅子,若你老公是77级就好了,他就很舒服地被你这个77年高考高分但没进去的武大78级高材生仰慕了。
欲千北 发表评论于
在不知道考分的情况下,77级允许4个自愿,不是3个。
AprilMei 发表评论于
差两分没挤进77级,掉进了78级这个框子里。不同之处就是一辈子仰望77级。
ONCOCIDIA 发表评论于
这种题材的网文都不会放过,读了就象给我这样奔6的老家伙打了一剂强心针。我所在的学校(二类、无体育特招权限)七七(两百多人)、七八级(三百多人)的诸多差别之一可用事实来说明。网上可查资料显示,七八级的创造了多项田径校记录,迄今仍保持的达10项之多,是大丰收的一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七七级则创造、保持0项记录,尽管当时学生会的体育部长是七七级的,在运动会程序安排上大作手脚。我们学校七八级的相对比较稚嫩、憨厚。这不一定有代表性,因为每个学校都不一样。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当时,还可以带工资上大学。真是不错。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对那一代人来说,77级是第一班车。 78级是末班车。 赶上了就上了。赶不上就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
恰巧,昨晚一ABC问我如何看邓小平。 我说邓大人回复高考,做了好事。成千上万人受益, 国家受益。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coach1960' 的评论 :
我们班现在没有孙子的只剩几个了,绝大部分已升格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了。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ast-to-west' 的评论 :
我们系里有几个,10年前有将军了。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老秃笔' 的评论 : 秃笔兄好!各个学校略有差别,但我的印象中,78级从应届高中考上来的比例还是高出77级不少。所以77级是最幸运的,如果拖后一两年,就再难有机会了。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当年的高考还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转瞬之间就成了给儿孙讲故事的题材了,嘘唏啊!
老秃笔 发表评论于
个人觉得,77/78级学生似乎没有多大差别。 那二波学生集中了社会大龄考生,最大和最小差十岁左右是主要特点。 之后的79级基本是应届高中生,少数为社会考生。80级后则全是应届高中生,恢复年龄的正常段次。
至于其他方面,因为文革后恢复高考,文革十年浩劫造成的教育断层是现实问题,无法克服。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文化教育,这些人也算矬子里拔将军吧。 记着毛爷的罪孽吧。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是啊,那时还没开放,哪来的商人。
但是记忆中77军人学生很少,特别是学理工的。
Yz_river 发表评论于
应该是原文作者,忘记指出两届在毕业分配时的区别。
老生常谈12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ast-to-west' 的评论 :
77,78 的学生有军人,中专学生。商人几乎没有。
Yz_river 发表评论于
谢谢楼主。 很亲切,很翔实。不过,楼主可能忘记指出,七七届和七八届在毕业分配时有较大区别。
east-to-west 发表评论于
说是77,78 的学员是工农兵学商,但几乎没有学商, 即军人和商人。
FayArk 发表评论于
好文! 尤其七七级的政审和扩招的描述。若不是这篇文章,我都淡忘了这些事了。多谢楼主的总结!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