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是这样,一会儿兴这个,一会儿又兴那样。东周也是如此,一会儿兴称霸,一会儿兴变法,一会儿兴游说,一会儿又兴这君那君……
所谓霸主,就是单一一个国家容不下他了、要输出革命、然后领导几个小国跟着他转、说打谁就打谁、说怎样就怎样,就像近代的八国联军受英国驱使、如今的联合国军受美国摆布那样。
但郑庄公考虑到他的郑国国小兵弱,很难驾驭像齐、楚、秦、晋这样的大国,便别出心裁地靠敢动宗主国周王朝来树立威信,从而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要知道,在当时他那样做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可他偏偏做了,而且不但令周室威风扫地,更令诸侯刮目相看。什么原因?因为他是周平王的姨表兄弟,对周室知根知底。所以,当他做了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时,不但未遭致诸侯非议,而且还让那些蠢蠢欲动却又不知底细的诸侯艳羡不已。
由于郑庄公对母亲心存芥蒂,所以对姥姥家的人就不那么友善。当他听说周平王因他久不在中央供职而打算撤销他政治局常委职务时,他从小受母亲冷落的怨愤油然而生,并自然而然地转嫁到表兄周平王头上。
郑庄公于是立即提出辞职,经周平王再三挽留,他仍不依不饶,坚持请平王钟意的虢公接替他的职务。
周平王怕一旦把他放出去后无拘无束、变成周室邻舍杀人越货的劫匪,便提出以王太子狐为人质,力请庄公留任。庄公到此也不好意思起来,便用自己的世子忽和平王交换太子狐互为人质,他这才勉强留京办公。(听起来双方都像劫匪哈!)
周平王逝世后,太子狐可能在郑国期间受了不少窝囊气,刚返回周都就一命呜呼了。苦大仇深的太孙林继位后当上了周桓王,他一上台便立即免去了表叔爷郑庄公的京职。
郑庄公老羞成怒回到郑国后,在一班唯恐天下不乱的郑臣怂恿下,开始实施报复。
于是,郑大夫祭足向中央借粮,在遭到拒绝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将两国交界处的二麦和早稻割尽,满载而归。
周桓王虽然心里不高兴,但毕竟身为王者,要显出大人大量的样子,因此他没做任何表示。
郑庄公却做贼心虚,毕竟是第一次冒犯周室,总想找个机会上京里探问一下消息。正当他和群臣商议此事时,邻国的卫桓公被三弟州吁杀死了。
原来,卫国和郑国情势相仿,卫国的老国君卫庄公有三子,长子完,次子晋,幼子州吁,卫庄公偏爱州吁。因此,由雄性长者偏宠出来的儿子比由雌性长者溺爱出来的儿子不仅动手能力更强,而且敢想敢干;而由雄性长者冷落出来的儿子就成了悲催的窝囊废,虽然论资排辈当上了国君,却是个优柔寡断的主子。于是,卫桓公被州吁轻易做掉。
州吁继位后,怕国人指斥他杀兄篡位,便急于转移国人视线。
大凡不光彩上台的统治者,为转移国人视线,最好的办法就是挑起民族仇恨或是国家之间矛盾。
州吁于是对邻邦郑国用兵。他联合蔡、陈、鲁、宋四国,组成五国联军共同讨伐郑国,但打出的旗号却令人啼笑皆非:讨伐郑伯杀弟囚母。(真是脑袋让驴踢了,哪壶不开偏提哪壶!杀兄者倡议讨伐杀弟者,能名正言顺嘛?而且还能大言不惭? )
由于出师无名,更加上五国联军各怀心事,虽说联合讨伐,出战时另四国却只壮声势而袖手旁观,单单卫军勉强上前挑战。
郑庄公早已窥破端倪,暗嘱接仗的大将公子吕诈败一阵,给五国联军一个台阶下。
于是,轰轰烈烈而又劳民伤财的讨伐郑国联合行动就此“大获全胜” ,圆满收场!(这军国大事和儿戏差不多哈!)
由此倒能看出,那时的战争比较文明,不死缠烂打,见好就收。因此,那个时期叫春秋,意思是,让人领略到春寒秋霜即可!否则不成了烈日炎炎或者冰天雪地了?
郑庄公虽然给足五国联军面子,但心里不痛快,等联军散伙后,他便秋后算账了。首先,他找最软的柿子陈国捏;打服陈国后,见其它联军装聋作哑毫无反应,便有些得寸进尺,准备伐宋。
但宋是大国,伐宋胜负难料,于是,足智多谋的祭足献策说,先向周桓王申请一个出兵许可证,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号令天下诸侯一起伐宋了。
这主意正合了郑庄公想试探周桓王的心思,于是他立刻动身前去朝见周王。
周桓王余怒未消,对郑庄公冷嘲热讽说,怕老爷子再来抢粮,干脆先送给他十车玉米,让他灾年充饥。(这君君臣臣都是小肚鸡肠,难怪大周不周哈!)
郑庄公碰了一鼻子灰,懊恼不已,也没提申请许可证之事便负气下殿离去。中央总理周公黑肩是个和事佬,忙自备两车锦缎送给郑庄公,并托郑庄公照应周桓王的小儿子克。原来,周桓王也偏宠小儿子克,欲传位给他,便令周公辅助。(这里还猫着一位偏心眼父亲!周室能不乱才怪!上行下效,天下能不乱吗?)
祭足再次献策说,用周公的两车锦缎盖住周王的十车玉米,再自购些刀枪弓箭作为装饰,逢人愣说这是周桓王赏赐、让郑庄公代天征伐不臣诸侯。
于是,郑庄公便像“黄泉会母” 那样再次偷换概念,上演了一出“奉周天子旨意招列国诸侯共同讨伐宋国” 的闹剧。在回郑国途中,一路高歌:谁是我的兵,跟我走;不是我的兵,等挨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