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小窍门 之 修习武术

专业的心理干预,情绪调节,亲子关系,两性关系等心理主题的原创小文。旨在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大家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和重视。欢迎提问和讨论!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我前几天去参加女子防身术课程,一进武馆就收到好多广告,号称修习武术可以提高小孩子的智力发育,鼓励父母们带孩子去上课。我当时很惊讶,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出身的心理学家,我多次帮助成人和孩子测智商。在临床上,一个人的智商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是信息处理速度,语言理解能力,工作记忆能力,神经感知能力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整合。我当时拿着宣传单心里全是怀疑,武术怎么能跟智力轻易的扯上关系呢?听起来就是个噱头。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武术馆的确到处都是,几乎每个稍大的城市都有。美国家长热衷于早早送孩子去锻炼,一直练到黑带。我很多美国朋友,尤其是男生,不论种族,都是某种武术的黑带。后来询问了一些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大家提到武术对自己和孩子的积极影响主要集中在强健体魄,提高身体协调能力,提高对身体信号的感知,提高注意力和自信心, 等等方面。那么武术与智力发展到底有没有关系呢?武术对孩子和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到底有怎样的影响呢?

1)修习武术与智力发展

由于智力概念的复杂性,IQ分数的意义太有限,更重要的是智商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水平。因此,心理学研究中,我们能看到很多针对不同认知行为能力的研究结果,而很少见研究者直接对比IQ分数。这篇小文里呈现的数据将涉及不同的跟智商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认知行为能力。

大脑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

以大脑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为例。执行功能是思维灵活性,自控力,工作记忆,问题解决,推理判断,制定计划等等多种功能的统称(简要综述可参阅杨炯炯,周晓林,& 陈煊之,2002)。对于儿童来说,执行功能对数学和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整体的学业成就都很重要(Blair & Razza, 2007; Gathercole et al., 2004)。对于成年人来说,执行功能与事业婚姻以及积极的心理生理健康均紧密相关(Prince et al., 2007; Eakin et al., 2004; Dunn, 2010; Kusche et al, 1993)。

研究表明,3到11岁的儿童如果自控力(self-control)比较差(冲动,无持久性,注意力控制差等),30年后,这些人很可能发展较差(Moffitt et al, 2011)。相关的研究者们号召早期干预,因为他们相信早期干预哪怕只是产生细微的积极影响,对孩子未来发展曲线也会有巨大的影响。 

传统的武术强调的就是自我控制,纪律性和性格发展,因此是孩子童年时期的有效干预手段之一。修习传统跆拳道的孩子在执行功能的各个方面都比参加普通生理教育的孩子们要强,尤其是心算方面(工作记忆能力)。数据表明,四五年级的孩子,尤其是男孩,比一年级以下的孩子受益更多。而且,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更容易从武术训练中受益(Lakes & Hoyt, 2004)。很多传统武术在身体训练之外,还会鼓励孩子们思考自我观察和规划相关的问题,如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应该在做什么?这些问题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多方面开发执行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区别。传统武术强调尊重,谦虚,责任感,耐力,荣誉感,身体协调能力,自我控制,自我防御。现代武术更多的是一种竞技体育项目。一项在青少年罪犯中施行的研究表明,参加传统武术的孩子的攻击性和焦虑感均有降低,同时他们的社会能力与自尊有所提高。参加现代武术的孩子呈现出相反的结果(Trulson, 1986)。

科学杂志的一篇针对大脑执行功能的文章总结出了几点运用修习武术作为干预方法的注意事项(Diamond & Lee, 2011,我之后在公众号里其他的相关文章中会更多的翻译转述):

(一)如果一开始执行功能比较低,反而干预后受益最大。因此,普遍来说,低收入家庭,低工作记忆,多动症儿童,男孩,在早年修习武术后,未来的受益较大,尤其在学业成就方面。

(二)难度不停增加的项目才能让孩子受益。没有对执行功能的持续挑战就没有进步。

(三)比起4-5岁的孩子,8-12岁的孩子修习武术的受益更大。

(四)有些执行功能的干预训练比较单调,很难转换到生活的其他方面。但是武术对执行功能各个方面涵盖的比较广,虽然不能保证能够全面宽泛的转换到生活的层面,但至少修习武术的时候对执行功能有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

(五)很多研究数据表明,早期干预能够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在积极的发展轨道上,对执行功能的发展影响深远。如果公立学校能融合武术,冥想,瑜伽等活动,对孩子的学业成绩会有积极的作用。可惜的是,很多学校目前在缩减体育运动和艺术方面的开支。

2)修习武术与行为(Behavior)

虽然上述实验结果显示修习武术对孩子有诸多好处,但也有不少质疑声。有人提到上述研究中的一些样本方法的不足,因此上述结果有可能只是偶然个例 (Mercer, 2011)。整体来说,修习武术与智力发展的具体关系还没有定论却是事实。有一些大样本数据分析显示,以力量为主的运动,包括武术,有可能增加孩子在运动之外生活中的暴力或非暴力的反社会行为(Endresen & Olweus, 2005)。当老师对孩子的各种行为进行评估时,孩子是否修习武术与老师所观察到的自控行为及专注行为没有关系(Strayhorn & Strayhorn, 2009)。

也有研究指出,单纯的体育运动不能有效的提高社交能力 (Stevenson, 1975, 1985),但是修习武术一段时间后,问题行为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有所降低 (Trulson, 1986, Zivin et al., 2001)。传统武术中的一些概念,如“尊重“和空手道中的“kata” 对于攻击行为的降低尤为重要 (Adler, 2003)。还有些数据显示训练强度和抗压能力的正相关(Adler, 2003)。有研究者将这种变化解释为自我约束力提高的结果(Lakes et al., 2004)。

3)修习武术与感情(Feelings)

有些心理学家将武术运用到心理咨询当中(Weiser et al., 1995)。按照他们的理论,对于一些神经质倾向的或者有慢性疾病的患者,武术可以转化成好的咨询辅助手段。在武术中,人们通过身体活动和团体经验增强自信心,学会放松,专注,果断,诚实的沟通交流。这些技能帮助人们通过身体形态来展示他们的情绪,咨询师能够在咨询过程中及时的观察到并加以分析讨论。

很多研究还指出修习武术与提高自信心(Fuller, 1988),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和果断性(Konzak and Boudreau, 1984),降低焦虑和抑郁的情绪(Cai, 2000) 均有关系。对于中国气功的研究还显示修习气功的人有更健康的心肺系统和心理健康状态(Myeong et al., 2002)。还有学者对比了内家功夫(如太极拳)和外家功夫(如注重拳法力道的外家拳),发现外加功夫与修习者的竞争性人格具有正相关(Knoblauch,1985)。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武术(如少林功夫,空手道)都是内外兼修的。

有时候,武术大师和心理咨询师被放到一起进行比较(Richman and Rehberg, 1986;Parsons, 1984),发现他们的技能可以互相补充(Nardi, 1984)。例如,武士道精神中的rinkiohen和mushin精神都在咨询中有所应用,强调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放空思想。还有些研究对比武术和家庭心理咨询,据称武术的效果好过心理咨询(Madenlian,1979)。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没想到关于武术的心理学研究还真的很多。虽然研究没有统一的结论说武术到底有没有用,至少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支持武术对认知发展,行为,和情绪的正面积极影响。武术最重要的因素似乎是传统武术中的一些理念,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而非单纯的拳脚功夫花架子。对于儿童而言,太小的幼儿受益有限,可能也是因为语言能力发展阶段的局限,没有办法很好的理解武术中的传统的积极的精神理念,而大一些的孩子在理解后能够更多的受益。对于成年人来说,武术似乎也有很多好处,可以帮助缓解生活中一些负面的情绪和压力,活学活用的话,武术精神运用在生活中可能还有自我治疗的效果。从我自己的经验来讲,有一年诸事不顺,精神压力巨大,自己的状态也不好,为了更好的关怀自己,我去修了半年的太极拳,感觉对我的精神生活有着很积极的改善作用。因此希望这篇小文能带给大家一些知识,引发大家思索怎样更好的照顾自己和家人,丰富自己或孩子的课余生活。

文:徐艺珊,弗吉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Yishan Xu, Clinical Psychologist)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美心理小站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