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访神秘“权威人士”释信号:股市还能牛三年(ZT)

《人民日报》可谓用心良苦,以问答形式,宣示政策倾向。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更使得其具有解读价值。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背景神秘的微信公众账号分析认为,如果政策调控得当,这轮牛市至少应该维持三年时间。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中共喉舌,因而其一版报道,主要传递中共中央的政治意图。5月25日,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经济报道,引题是“本报独家专访权威人士,解析当前我国经济大势”,主标题是“正视困难保持定力前景光明”。报道五问权威人士,对宏观经济做出总体判断,并对未来政策做出指引。

背景神秘的微信公众账号“学习大国”发表文章指出了,其中释放的“八大信号”。

文章指出,新闻报道一般至少包含三个要素,即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这是一篇头版头条文章,是当天最重要报道,但被采访的权威人士未具名,新闻要素明显不全,在如此重要位置出现这种情况,显然不是编辑部犯了低级错误,而是不便透露人物身份,这凸显报道的神秘性和特殊性,更使得报道具有解读价值。从中国政治逻辑看,该权威人士一定身份特殊,对宏观决策具有影响力,这篇报道实际是在向外界传达中共中央对经济大势的分析与判断。


2015年5月25日的人民日报刊文《五问中国经济——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形势》

这篇报道提出了问题,总结了成绩,揭示了困难,给出了对策,并对前景充满信心。读懂这篇报道,即可看懂决策,也就知道大势,明白市场。五问五答,传递了重要信号,将影响市场和私人决策。

信号一,经济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落,中央有定力。

尽管一季度经济增速下降,但权威人士认为,符合预期,既有“面子”,也有“里子”,经济增长质量得到改善,即产业结构方面服务业加速增长,需求结构方面消费相对稳健,收入增长方面农村增长快于城市。

这样的变化可以看做是结构调整出现了正面成果,也可以说是另一面成绩不佳的表现。不过从长周期角度看,这样的变化是积极的,应该得到肯定。

权威人士强调,经济并未出现断崖式急速下滑,基本面是好的。强调中国有世界最高居民储蓄率,这在暗示,一旦需要,中央政府可以启动刺激政策,将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和消费。

信号二,调结构要主动,谁不主动谁吃亏。

经济增长出现分化,地区之间有差异,产业之间有差别,企业之间有分化。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结构调整是否存在主动性。权威人士称,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起。这种说法是在传递中央要求,即地方政府要主动调整结构,不能为了几个点的经济增速而纠缠于老产业老产品。谁能主动调整,中央就会支持谁。当然,政策如何支持调结构,仍然需要具体化。除了政绩考核不应有GDP增速外,还要对地方结构调整予以财政和金融的实际支持。

信号三,投资仍是主力军,消费要有新政策。

权威人士强调,稳增长要“三结合”,一是近期和长期相结合,二是发展和改革相结合,三是国内和国际相结合。这种表达就是,判断中国经济走势要放在国际经济框架内,要看到中国经济调整是全球再平衡的一个过程,因而宏观决策既要考虑短期反周期,更要顾及长期调结构。而稳增长不能影响改革,改革应该为增长创造制度条件。

这样的决策思路决定了,短期反周期措施仍是要靠投资,只不过现在更强调钱从哪里来,投到那里去,要注重投资效率。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小,从宏观调控看,政府投资仍是主要手段,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但中央认识到消费对增长具有基础性作用,因而为刺激消费,就要增加居民收入,改善社保制度,让居民敢消费。可以判断,未来政府将通过国有资产变现来改变社保困境,并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居民消费。最好的办法是提高居民社会服务均等化水平,包括减少医疗支出,改变中小学入学办法等,让居民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中央政府意识到居民到境外消费产生的负面效应,因而很可能近期在国内增加“免税区”,增加进口商品供给,通过降低关税或免税,“形成巨大的增长动力,留住宝贵的消费资源”。这样做的办法实际可以起到经济和政治一箭双雕效果。经济上,扩大居民在国内消费。政治上,缓解香港矛盾。

信号四,牛市是长期需要。

“我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能不能把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是支撑稳增长的关键。目前居民储蓄率很高,海量资金无处可去,人们难以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可另一方面,实体经济和重大建设项目缺乏资金保障。所以,财税、金融、投融资体制改革必须整体推进,特别是要打通投融资渠道,挖掘民间资金潜力,让更多储蓄转化为投资”。

权威人士的这个说法很明确,一方面居民需要获得可持续的财产性收入,另一方面要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要达到这个目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增加直接融资。要打通投融资渠道,让海量储蓄转化为投资,只能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让居民储蓄直接进入包括股票一级市场、股票二级市场和债券市场,才能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同时,让居民获得财产性收入。因此,维持一个健康的牛市,应该是中央政府的战略决策,非权宜之计。

中央还希望实现稳增长和降杠杆的双效果。要达到双击,办法还是增加直接融资。增加直接融资,降低信贷比例,即可一举两得。可以认为,目前管理层对股市融资杠杆的降温并不是要打压股市,而是希望避免泡沫快速膨胀快速破裂。如果政策调控得当,这轮牛市至少应该维持三年时间。

信号五,防风险是一盘棋,打破刚性兑付,杀鸡给猴看。

此前笔者判断,政府为达到防风险目的,可能避免出现局部支付危机,维持刚性兑付局面。但权威人士认为,“局部的风险该释放的也要及时释放,打破刚性兑付,反而有利于降低长期和全局风险”。这意味着政府可能有选择的打破刚性兑付局面,在不产生系统性风险前提下,杀鸡给猴看。一方面让老债务人积极去库存,积极去产能。另一方面让市场树立契约概念,抑制融资冲动。

信号六,房地产还是不好卖。

权威人士说,“楼市正面临痛苦的去库存化阶段,有效消化房地产市场库存是一个现实问题,既关系到启动需求,又关系到化解风险”。

这表明政府对房地产认识非常客观,房地产应该尽快去库存。政策方面会刺激住房需求,但开发商更应该降价销售。降价销售才可以尽快去库存,才能既可以启动消费,也可以避免支付危机。实际上,只有房地产调整到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才能减缓。只有房价调整到位,才能真正启动住房需求,才能启动新一轮住房投资。权威人士的说法进一步验证了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的判断。

信号七,宏观调控要玩平衡。

“今年的宏观政策主要注重两点:一是用多大力度,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措施”。这是在强调,宏观调控要玩好平衡,要用巧劲。所谓巧劲就是一要力度合适,二要效果明显。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更加积极,但积极的表现点不一样。

财政政策除了增加支出,更会积极减税,特别是避免向企业征收“过头税”。如果要做到两头平衡,也并不容易。政府一方面缺钱,另一方面还要减税,左右为难。不过正如权威人士所言,中国有制度优势,因此很可能通过政策性银行来提供投资性贷款,变相实现财政货币化。

货币政策仍然会继续宽松,降息降准还是一个都不能少。由于美联储加息预期显著,市场存在资金外流可能性,为避免外汇占款下降,央行一定会通过多次降准来对冲基础货币供给不足。这样做也是一箭双雕,既可补充流动性,也可以稳定股市,从而对热钱增加吸引力,避免大规模资金外流发生。

信号八,政策不会变,鼓励发财致富。

“当前社会心理预期处于敏感阶段,稳定预期至关重要”。要稳定预期,就要有政策宣示,要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因此中央政策是“党和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是明确的,对企业家的支持是一贯的。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央坚持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没有变,保护民营企业产权方针没有变,坚持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政策也没有变”。

这是对民营企业家喊话,也是对外资喊话,告诉他们,反腐不是反对私有产权,反垄断不是打击外资。

文章最后指出,《人民日报》报道可谓用心良苦,以问答形式,宣示政策倾向。既给民众信心,还要让民众有所期盼。北京气温在逐渐升高,而宏观调控政策也会逐渐加码,股市还会牛下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