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玛曲姑娘》学习随笔

四川省歌舞剧院《玛曲姑娘》(民族舞)九荷    四川歌舞剧院《玛曲姑娘》十全

纯粹为学习方便之目的,曲解实属无知。
藏色:朴实自然,砖红、蓝、青、黄、米、褐、灰是最具高原藏区特色的代表性色彩,从“碧蓝”到“幽蓝”的天空,青草翠“绿”的草原,“黄色”的格桑花,“红褐色”的寺庙,棕色或白色的牦牛……
模仿牦牛的姿态,既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牦牛的凶猛、野性,又要表现出牦牛摇头、摆尾、吃草、喝水、舔背、梳毛等温和、驯服的一面。

玛曲:玛曲藏民族服 饰多以裘皮为主,男女式样大同小异,其领缘、袖口、下摆、襟边均缝有氆氇和水獭皮。男服下摆处缝缀一道黑布料,穿着时,男袍上提到时膝部,女袍上提到与脚 面齐,再用丝绸带从腰间束紧。男女颈上都垂挂珊瑚、翡翠、玛瑙等项链和金、银盘,男人还在颈上套象牙并串有珊瑚的念珠,头戴礼帽、狐皮帽。
黄河上源的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等数量众多的水泊和海子组成,在阳光照耀下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当地的藏族居民把这一段黄河称作“玛曲”,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肃省“玛曲”县即以此河段命名.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5/Yellowrivermap-zh-hans.jpg


2015.05.08
舞蹈出场时是7个人在模仿牦牛吗?为啥是7个,不是6个也不是8个?
1. 玛曲有个七仙女峰。在玛曲县木西合乡境内,离县城约八十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山势奇特的山脉延伸在黄河岸边,自然形成七座大小不一的小峰,这就是玛曲七仙女峰,著名的旅游点。
2. 牦牛在中国生存在7个省份境内。7各省为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内蒙、新疆。
3. 藏区《牦牛礼赞》仪轨中要在40个左右的牦牛中选出7头不同颜色的牦牛 供奉护法,仪轨后放生。

2015.05.07 玛曲牦牛
牦牛是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宗教化符号。十世班禅大师曾经说过: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西藏民间谚语也说: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
牦牛礼赞
/ 八思巴· 洛追坚赞著译 / 娘吉加
体型犹如大云朵
腾云驾雾行空间
鼻孔嘴中喷黑云
舌头摆动如电击
吼声如雷传四方
蹄色犹如蓝宝石
双蹄撞击震大地
角尖摆动破山峰
双目炯炯如日月
犹如来往云端间
尾巴摇曳似树苗
随风甩散朵朵云
摆尾之声震四方
此物繁衍大雪域
四蹄物中最奇妙
调服内心能镇定
耐力超过四方众
无情敌人举刀时
心中应存怜悯意
(本诗摘自德格版《八思巴文集第三》)
《十月》“牦牛文化专刊”

2015.05.06  甘南玛曲和牦牛
玛曲——“天下黄河第一弯”
玛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藏高原东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黄河第一弯曲部。东北以西倾山为界与本州碌曲县接壤,东南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阿坝县为邻,西面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甘德县、玛沁县毗邻,北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距甘肃省会兰州45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在3300至4806米之间。气候属高寒湿润型。长冬无夏,气候严寒是其特征。藏族人口占88%。是“河曲马”、“欧拉羊”的产地。
http://a1.att.hudong.com/27/31/01300000167059121498318939617.jpg
玛曲,系藏语“黄河”之意。位于黄河上游,即所谓的河曲地区,玛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上一个藏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河曲马”以其体格高大,适应性强,挽乘兼用,素能爬高山,善走水草地而闻名天下。“欧拉羊”也以体格高大,被毛粗长,耐寒膘肥,肉质良好,生长快,产肉率高而著称。还有“高原之舟--牦牛”,以肉质鲜嫩,耐寒冷、抗缺氧和全身皆宝而闻名国内外。玛曲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处甘、青、川三省甘南、黄南、果洛、阿坝四个民族自治州的中心地带。
玛曲




欧拉羊和牦牛

牦牛文化
牦牛是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一种大型动物,无论是野牦牛还是家养牦牛,藏区民众的生产生活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自古以来,这种关系渗透在藏族群众所在的每一寸土地上,久而久之,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文化。
牦牛体重可达五六百公斤。它全身披着长而密实的毛,粗毛间又有细而短的绒毛,体毛蓬松下垂,围护着全身。野牦牛只藏身于海拔五六千米的深山峡谷或迁徙到无人区内。这些地方,生存环境更为严酷,但野牦牛靠巨大的肺活量、超常的携氧能力、超厚的皮下脂肪、极低的散热力和密实的体毛,同恶劣的环境抗争。野牦牛性情暴躁凶猛。如遇到挑衅和攻击时,会用角攻击。家牦牛除了身躯比野牦牛矮一些以外,其容貌和野牦牛没多少差别。一般成熟的家牦牛体重150公斤左右,体毛有黑褐色、棕色和白色几种,头上有粗大的犄角。由于家牦牛继承了野牦牛耐寒、抗病以及能在粗放的饲养条件下生存的特性,便成为青藏高原的优势畜种。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象征,也是藏族牧业的象征和西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藏语称牦牛为“诺尔”,意为“财富”或“宝贝”。这是因为牦牛为传统的藏族社会提供了生存的基本保障,它浑身是宝,无私地赐予高原人类以衣食住行。
藏民族对牦牛的图腾崇拜,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但从没有消亡,它已经成为藏民族文化精神的一种寄托。 据藏族历史文献记载:当初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做的就是吐蕃的牦牛部主宰。藏人史上就有供奉牛头人身像、墙 上和屋顶供奉牛头等习俗。至今,藏区屋宅、墙角、山口、桥旁、嘛呢石堆和寺院祭台上仍处处可见供奉的牦牛头骨。藏人认为,牛头是牛灵魂的寄主,是整个牦牛 精神的象征,也是神灵尊严及威力的标志。
现在,仍留存于西藏一些地区的“牦牛赞”,也是典型的古老牦牛图腾崇拜的遗存。如每年藏历四月萨嘎达娃节中定日县绒布寺的“牦牛礼赞”活动,既是佛事仪 轨,也是民间传统民俗。“牦牛赞”由绒布寺扎珠·阿旺单增罗布上师首创,从15世纪开始,每逢藏历4月17日,都有演说“牦牛礼赞”的传统仪轨,仪式由养 牛人来主持。“牦牛赞”要调集40多头牦牛,从中挑选各具特征的7头,分别取名。之后,在牛腰椎上部用线缝上不同色质、写有不同咒文的经幡,再由主持人一 边唱“牦牛赞”,一边在牛身上用朱砂画画,并在牛角头、角腰、角尖、额头、眼部、耳部、鼻梁等部位涂抹酥油。最后,给牛喂食糌粑和酒等,在“咯咯嗦嗦”声 中结束“牦牛赞”,众人呼喊“愿天神得胜!”同时,抛撒糌粑,作吉祥祝愿。仪式结束后,7头牦牛被放生。

把牦牛打扮得漂漂亮亮

骑着牦牛巡逻

牦牛青铜器
1973年在我国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出土了一件硕大的牦牛青铜器。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第一件以牦牛为造型的青铜器.
牦牛性情温和、驯顺、善良,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生活的藏民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 的重要地位。在高寒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在雪域高原,担负着“雪域之舟” 的重任,为在世界屋脊上勇敢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历经艰难困苦的藏民族提供着生 活、生产必需的资料来源,成为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发展成长起来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

宗教
藏族史料记载,在佛教势力还未兴起时,藏族原始宗教本教占据统治地位,牦牛曾一度被称之为“神牛”,是朝野、政教神圣的供奉之物。
本教的一系列宗教活动中渗透着对牦牛的迷信色彩。譬如在他们的跳神或祭祀活动中,都用黑色牦牛做为神圣、正义、威严、力量、权威的象征,用白色牦牛做为吉祥、平安、善良、美好的标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