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谢谢关于“阿”的讨论!参与中亦有诸多收获!谈谈个人浅薄体会:
平水韵的来历(网上资料):
“平水韵”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193韵。北宋陈彭年编纂的《大宋重修广韵》(《广韵》)在《切韵》的基础上又细分为206韵。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亦有考证说:
1、金人王文郁《新刊韵略》是景德、《韵略》的改并、增补。
2 刘渊《壬子新刊韵 略》是王文郁《新刊韵略》的翻修(此处史家有异议)。
个人浅见:
1)阿字的仄音用法没有列入平水韵及其他主要韵谱,是历代以汉人为首的韵谱编撰人的有意为之!
想平水韵成谱之时,诸多律诗名家早已将“阿”以仄音入律,且“阿”以仄音入律似乎已为律诗主流(不谈词的用法),诸韵谱的作者不可能不予考虑!考虑之后亦无录用,有意为之也。 历代造谱者,皆当为一世名家巨匠。 有意拒“阿”字的仄音用法于汉家雅律之外。定是认为,他们自己是汉音纯正的最后维护者! 如是考量,历代历朝,当可理解其用心良苦也!!!
有趣的是,《新刊韵略》的作者王文郁乃金人。 想“阿”的仄音(蒙,金,满族“阿”有仄音)不会不晓。《新刊韵略》上不知是否录用了阿的仄音。或王为汉族(猜想)金人,故不为之亦有可能。
2)那些唐宋以降的诗家,将“阿”字用仄,亦有意为之!
那些唐宋以降的诗家,不可能不对韵谱了若指掌!我等业余文青(指俺自己哈,诸位诗友不必在此对号入座)尚知,人家都是专业大腕儿!明知韵谱上为平,仍将“阿”前扑后继的做仄用,余以为,故意为之也!
有趣的是,律诗中以阿为仄的,冒韵谱之大不韪反为主流。
唐宋元明清,起码三个朝代是“阿”有仄音的人君临天下。可以想象当年“阿”字的仄音有多流行。 诗人,艺术家也。艺术家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接受当不受非议!!! 呵呵!
五胡十六国以后,胡服骑射,“阿”字作仄入律,皆有意为之也!
总结一下个人体会:
鉴于历史原因,俺不认为这个“阿”字的用法是个可平可仄的问题。而是有时当平,有时当仄。
虽然诸多韵谱里都为平声,但当用在“阿娇、阿谁、。。。”等时,律诗中当仄多年来已为经典,故俺会师古人用之为仄!
当用于“阿瞒”指李隆基则“阿”一定为仄!
当用于“阿瞒”指曹操时,俺的确有些困惑!用仄则为遵循唐宋以来的惯例或经典。 据说,“阿”在上古为仄。不过这个俺无法考证。
然由诗经以降,“阿”在汉韵中皆为平! “阿瞒(满)”当仄实为五胡乱华的证据(戏言)。阿瞒在其之前为平已然好几百年。俺总是在想,是不是应该当平? 如此读者一眼就能区分曹阿瞒和李阿瞒,岂不快哉!!!哈哈!,(没办法,一想到汉家儿郎曹操就觉得阿瞒应该发平音)。
古人起码在词里也有把曹阿瞒的“阿”用平的,没准儿和俺的拙见略同!每读至此,便有一樽遥酹江月的快意! 干!
(俺对音律所知不敷皮毛,些许体会,还望诸师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