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知青下乡的确不是惩罚,而是解决不了城市就业又不让升学的无奈无聊还不说实话的举措
知青下乡的确不是惩罚,而是解决不了城市就业又不让升学的无奈无聊还不说实话的举措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城市积累了六届中学毕业生,又没有继续升学的思想和物资准备,城市的经济生产又形势实在太好(大好,不是小好),好到了无法再容纳更多的工商业职工,咋拌?只好凉拌:那这些学生娃娃塞个地方,城市塞不下了,又不能塞国外,幸好啊,中国有块十分广阔的天地,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压缩空间,不就是多点农村户口么?
无奈又无聊的办法,关键还不能告诉各位同志,拿出祖传好办法,忽悠+捣浆糊,言语文字可以说得好听又好听,行政措施可以做到小心又小心,原因就一个,就不告诉你,当然现在大多数人已经知道了, 可还是有人真的就是不知道呀,找谁说理去?
知青可怜,家长可怜,农民更可怜,农民本来就够已经被一张户口限制在了广阔的天地里,并且还得“龙生龙,凤生凤,农民的儿子挑粪桶”,一人为农子孙皆阿乡。据说那年头很多地方粮食已经都吃不完了,还加些知青来帮忙吃,就不就更吃不完呀?农民吃太多就可能不安分守己的啊。
所以我历来主张知青“诉苦”别太过分,因为知青还有个“过程”可埋怨,农民实在没地方去为自己毫无道理地光荣了一辈子二辈子去找哪儿说理去呀?
知青为了丢失了个不值钱(无价就是不值钱嘛)的城市户口而烦恼,农民为了得不到这个不要钱(毛公时代拿钱也买不来何况还没钱)的城市户口而高兴?气愤?
倒是城里犯了错误的人口(往往不算人民),又不够蹲大牢,咋办?可好,农村还是那个个广阔的天地,“遣送下乡”,注意,遣送不是褒义词,不是让他们光荣地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不是让那些好干部好职工去羡慕他们, 遣送是一种惩罚,有人反对没有?有没有人说犯事被遣送回乡是一种政策上的表彰措施?
见没见过农村的贪污分子,被“遣送”到北京百货大楼跟着张秉贵学卖糖!有没有过农村的强奸妇女流氓分子被抓了之后,好好地惩罚一下,”遣送“到上海江南造船厂跟唐应斌学烧电焊?
所以知青下乡不是惩罚,干部(职工)下乡往往是一种惩罚,而祖祖辈辈在农村的农民,哪怕是三代五代的贫下中农,就无法算是惩罚了,只不过是只有一张农村户口没有粮票油票(但有布票)的国家主人翁, 小写的。
阿弥陀佛,老牛爷,您说的那个教授是在农村犯了什么错误被”遣送“进城的呀!?
老邓好歹让大家没这回事了,当然不能完全感谢老邓,这是第二个馒头,要不是毛公给了第一个馒头,您哪有机会高兴地靠第二个馒头”回城"而高兴呀?
老秃笔 发表评论于
好文章。黑色幽默。
瀛客 发表评论于
上个世纪6、70年代的知情现象应当是一果多因。也就是说它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有无法就业的问题,城市里社会治安的问题,通过下乡以提高农村人口结构等等。当然知情下乡是与社会现代化潮流逆反的,其实就是今天城镇化的反动。当时的领导人知情下乡的主观目的不可以丝毫肯定,但是客观上给了无数生活在城里的知识青年了解中国农村的机会,从一个认知高度上否定这个社会制度起到了很大作用。本人下乡多年,今天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今天活下来,并且从艰难的生活中汲取能量,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的人,是幸运的。但是不应当忘记,那些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那块土地上的不幸的人们。同时也应当关心那些大量因为没有一技之长,因为病残而勉强度日的回城知情的艰辛生活。对知情现象的评价要公正和全面,全面肯定,全面否定,都是不够客观的。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回复 '葱蒜' 的评论 : 这个我同意,我就知道有农村长大的孩子告诉我,要不是知青叔叔阿姨老师,我们几乎什么都不知道。
这是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的一个例子。
葱蒜 发表评论于
知青下乡对他们本人来说可能是个悲剧,但对整个民族来说不一定是坏事。我出身于山区农村,如果没有下乡知青,当年上中小学是极为困难的,文革前十七年,上中学每天要单程走十五里才能上学。我们村只出个一个大学生,恢复高考不到五年,我们村就有不下五人上了大学,还有一些上了中专。在文革后期,初中和小学都可以在边远山沟生产队里开班。知青回城以后,农村的教育有好几年都接不上。九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工作时遇到很多云南和东北回城知青,他们每年都还聚会。他们也说起,在北大荒时当地更本没啥家具,桌椅都是整块原木,他们去过以后,才开始有了现代家具。今年春节回老家时,还遇到当年的插队知青,他们有人几乎每年都会回去看望乡亲。
华府采菊人 发表评论于
你个2B,我不调侃自己还敢调侃别人不成?
wsnyy 发表评论于
你个sb,拿知青来调侃?
十全老人 发表评论于
不完全。后来工厂还从农村招工的,可见不是完全没有就业机会。就是怕这帮小流氓捣乱。
诚信 发表评论于
“知青诉苦别太过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