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二宝 (ZT)

为了见证神的大爱, 建博客以记录小兔的成长.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文: mp.weixin.qq.com/s

上一秒钟,对着老大疾言厉色;下一秒钟,对着小的轻声细语。连外人都看不下去的事情,父母却可以毫无感觉。

我常常怀疑着一件事:现在这个时代,有没有哪家的孩子,是天生的相亲相爱?不用父母怎样教,就大的礼让小的,小的尊敬大的,和乐融融直到永远。
 
我可能在做梦。古代,或许有,反正孩子生得多,打得你死我活也没有关系,父母不会管,也无力管。现代,我猜没有。
 
由于环境不同,现代家庭小,孩子少,一出生就是全家人注意和呵护的焦点。这样长大的孩子,而后等弟妹出生,要第一次学习人生的“分享”这一课时,当然更不容易。再加上父母如果用现代的方式宠小孩,却用古代的观念在教小孩,往后兄弟相争的戏码就有的瞧了。
 
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吧?我们家的孩子,其实也常常发生弟弟让姐姐的感人情节。但是,没有人会提醒您,孔融让完梨之后的事情。嘿嘿嘿!可能是弟弟马上拿根木棍敲哥哥的头,“为什么我让你梨,你却不让我糖果?”
 
所以,不论谁告诉你他们家的手足有多么相亲;也不论您亲眼看到别人的孩子为什么总是如此相爱,我一定得提醒您——
 
您看到的不是全部,您也看不到全部,所以,千万不要为了孩子的相争不让而沮丧。父母必须视兄弟姐妹之间的吵架为常态,打打闹闹也是生活情趣。千万别往牛角尖里钻:“我是不是育儿无方?他们是不是八字不合?我怀孕时是不是心情不好???”
 
停——停,这些想法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越帮越忙。当做父母的您,一心认定手足间不相亲不友爱时,那么事情一定就如您所愿,再也难回头;当做父母的您,认为这只是过渡现象,它就真的只会是过渡现象,过了就好。
 
 
父母最不可以做的一件事
 
 
这件事,现代父母,没人不懂;简单明了,不需要解释。只要有“同理心”的人都应该知道,万万不可以做。可是,有多少父母明了,不做这件事对手足感情的重要性?
 
我不做。我打死不做。盛怒之下不做,气急败坏不做,无可奈何不做,无计可施也不做。反正我知道,我不能做。
 
孩子已经超过十岁了,我一次也没做过。
 
“不要再包尿布了,你看姐姐都自己上厕所。”三岁时……
 
“不要这么胆小,你看弟弟都自己睡觉。”七岁时……
 
“你的字怎么像鬼画符,你哥哥参加书法比赛得奖耶!”八岁时……
 
“你为什么不好好读书?看姐姐成绩多好!”十岁时……
 
还需要我继续说下去吗?这些其实都只是基本句型,每句后面如果再加上“羞羞脸”“爱哭鬼”“长不大”“真丢脸”“没出息”……是不是听来也很耳熟呢。
 
这些拿手足之间做比较的话,我们可能从小听到大,虽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但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又摆脱不了宿命的纠缠,不自觉地再从嘴巴里冒出这样的话,一代传一代……
 
如果您说:“用手足做榜样,有何不可?”
 
可是我说:榜样,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向往。父母开口的重点不是榜样,只是批评、贬低、毁损,甚至只是出气。
 
如果只是单纯的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如果我们只保留这种句型的前半段,将后面比较性的字眼拿掉,虽然我也不是很赞成,但至少破坏手足感情的杀伤力就不见了。这种拿手足当比较的批评,真的是造成手足不睦的最大潜在凶手。
 
说到这里,如果您还是无法体会不要这样对孩子说话的重要性,试试将心比心看看罗:
 
“爸爸,你每个月赚多少钱,你看王小明的爸爸都开宾士车。”
 
“妈妈,学校营养午餐真好吃,比你做的便当好吃多了。”
 
“老公,早点下班回家,谁谁谁不用上班也赚得比你多。”
 
“老婆,少吃一点,你看隔壁太太的身材多妖娇。”
 
其实,这里将比较性的字眼拿掉,就是最正常不过的对话,也并无不妥。然而一旦加入了比较,对事情不但没有帮助,还有你看不到也摸不著的严重反效果出现。
 
我们家姐姐水性极好,五岁就可以往三米深的泳池向下跳;弟弟,快七岁了,连洗澡水冲到头上都要哇哇叫半天。
 
我们家弟弟从小自己睡一个房间,不哭不闹;姐姐八岁了,只差没开探照灯睡觉,却还常半夜喊叫找妈妈。
 
这时我在情急之下,什么不该说的话都可能说。但脱口而出的绝不会是“你看姐姐如何如何”、“你看弟弟如何如何”。
 
孩子是多么清楚明白的动物啊!姐姐如何,弟弟会不知道吗?弟弟如何,姐姐会不清楚吗?还等得到父母来多嘴?说了也是白说的话,为什么父母不能忍住不说呢?甚至,手足之间原本就存在的模仿和榜样,反而就被父母这么一说给搞砸了。
 
看看自己生活周遭的例子就该明了,多少弟弟在哥哥成就的阴影下挣扎,多少孩子在父母的偏爱下喘息。
 
父母一定要设身处地想想,如果哪天老板对你说:“你看隔壁主管做事多有效率,你看你……”恨不恨?这样态度的老板可以得人心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父母种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反映在言语上,不仅可能伤了手足感情,更可能伤了孩子的心。
 
勇敢、不哭、字写整齐、好好读书、多运动……父母要表达的东西,愈单纯愈好,别把别人牵扯进来。
 
哪个孩子不想赢得父母的心呢!别拿兄弟姊妹当武器来批评孩子,就是让“兄弟不相争”的第一个基本功。
 
 
老大不必让着老二
 
 
“你是哥哥,你要让弟弟啊。”
 
“你是姐姐,为什么让妹妹哭呢。”
 
每次听到类似的话,心里就觉得很不对劲。
 
事情只分对错,怎么会用年纪的大小来分呢?
 
“姐姐要让弟弟哦!”不管是劝解、威胁、利诱、压迫,用任何语气说都一样。这样的话,从来不曾从我的嘴里吐出。从前不会,以后不会。因为,在我心里,一点也不认为——大的要让小的。
 
当手足起了争执时,父母通常想的可能是:“小的孩子还不懂事嘛!”
 
请问,多小叫做“还不懂事”?三个月,手足根本还不可能有交集。八个月呢?如果八个月的婴儿爬过去捣乱姐姐的玩具,当场也要“训斥”小婴儿一番——至少要对着小婴儿说“不可以,不可以捣乱姐姐”。这也是心理战,这样老大才会服气。因为在孩子心中,规矩和道理是不分年龄的。
 
试想,当手足的一方还是真正不懂事的婴儿时,是不会有争执出现的。当手足开始出现争执,不管事情有多么细微,可能是“一岁的弟弟抢下三岁哥哥手中的玩具”,或是“两岁妹妹抓四岁姐姐的头发”……也不管小的一方有多小,“小的还不懂事,大的要让他”,已经不是父母能拿来处理手足纷争的藉口了。
 
请想想我们自己,有多少时候,根本是不知道要如何解决手足之间的吵架或争执,或是根本不想花心思处理,於是——“大的要让小的”,就变成父母的万灵丹。
万灵丹真是好用,一句话就解决了全部的事情。但是,在教养孩子的路上,往往最有效的万灵丹都是毒药。等到察觉中毒太深了,连“金庸”都无法帮你找到解药。
 
其实,孩子最在意的是:父母处理事情公不公平。如果只是一面倒地认为“大的让小的”天经地义,久而久之,老大就不会心甘情愿地让老二。“只要让我逮到机会,我一定要报仇。”这就是人性。
 
常常见到手足同时“看上”一件玩具,父母总是爱说这一句:“先让妹妹玩一下,她比较小。”“先让弟弟玩一下,他比较不懂事。”
 
这不只是不公平,而且三两下,小的孩子也马上学会一件事∶这是欺负哥哥或姐姐的好招。于是,手足之争就没完没了。
 
“玩具谁先拿到谁先玩,玩完了才轮到下一个人。”这么简单的道理,跟年纪大小有什么关系呢?规矩订得清楚明白,以后才能高枕无忧。
 
 
不患寡而患不均
 
 
殊不见多少父母,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一遇上争端,还是那句“大的要让小的”。也难怪有多少家中的老大心理不平衡一辈子,甚至因为这句话,怨恨父母一辈子。一旦有人心理不平衡了,手足的感情还好得起来吗?
 
当我手上只有一颗糖果时,我不会对姐姐说:“弟弟小,你让她。”
 
当姐弟两同时都要妈妈抱时,我不会对姐姐说:“弟弟小,你让她。”
 
当姐弟两都坚持要妈妈念手里的那本故事书时,我还是不会这样说。
 
那事情要如何解决呢?我通常将问题还给孩子:
 
“妈妈只有一颗糖,怎么办?”
 
“妈妈没办法一次抱两个小孩,怎么办?”
 
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呢?通常我会说:
 
“轮流好不好?”
 
如果还是无法达成协议呢?
 
孩子知道,通常到了最后关头,“两个人都没有”就是妈妈的答案。所以纷争通常也在这之前就解决了。
 
逐渐地,孩子发现——妈妈处事只问对错,也就是所谓的“只对事,不对人”。不管姐姐再大,弟弟再小,做错事的一方,就是要接受处罚的一方。
 
事情单纯了。
孩子轻松,父母也轻松。
 
你们家的老大会欺负小的么?趁人不注意时捏他一下、推他一把么?父母又常常苦无证据,因此而更加火冒三丈。“手足不友爱”就像是父母眼中的沙子,一粒也无法见容。
 
这种时候,父母是否想过,大的为什么会怨恨小的?自己是不是错的更多,需要负更大的责任呢?至于您哪里做错了?我无法帮您一一细数,您必须时时用心体会。
 
上一秒钟,对着老大疾言厉色;下一秒钟,对着小的轻声细语。
 
连上帝都看不下去的事情,父母却可以毫无感觉。
 
父母的态度——决定手足感情的深度。
 
手足不和,有时争的,只是“公平”二字。
 
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少,没有关系;但是不公平,就万万不可。
 
这是人性。一人只分一粒糖,只要公平,没有人会抱怨。一人变成三颗,理应高兴才是;但若发觉有人是四颗,您过得了这一关么?
 
大人都未必过得了,更何况是孩子。
 
您是公平的父母么?
 
我觉得我是。我的两个孩子,除了性别之外,各方面差距不大,所以父母要做到公平不难。可以如果他们是一个美,一个丑;一个个性随和,一个固执难搞;一个学业优异,一个成绩单满江红??我还能心平气和地公平对待么?我不知道。对父母来说,这肯定是更严格的考验。
 
上一代的父母,用不公平的态度对待孩子,常常视为理所当然,不必隐藏、也不怕伤了孩子的心,这实在很令人匪夷所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就是经典证据。
 
一位好友年迈的母亲卖了名下的一栋房子,她将所得一份为四,准备分给都已男婚女嫁的四个孩子,而我的朋友是唯一的女儿。
 
这时,母亲身旁的亲友说话了:“为什么女儿也要分?出嫁了就跟别人姓!”
 
“为什么女儿不能分?都是我的孩子啊!你希望儿子过得更宽裕、舒适,女儿也一样啊。何况这跟姓什么有什么关系,只要是我的孩子,不管男女,就是要公平。”
 
这一段话,为中国女人吐了五千年来的怨气。
 
我的朋友,她的生活,根本就不差那一份母亲要留给她的金钱。
 
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父母的公平,就是孩子一辈子心平气和走完人生路的最大支持力量。

(作者:台湾作家汪培珽,选自《还好,我们生了两个孩子》

【分享】成功,不在于你赢了多少人,而在于你帮助了多少人!
【价值】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时,你在他们的心中会变得更有价值!
【境界】我们认为: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而是引路!
 
? 转载请注明转自【爱修园】 ?
更多爱修园各方面的信息,请关注后续内容或查看往期消息,来稿及联络:israelbt@foxmail.com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