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读书(从神奇的顾城到当今中国短篇小说三侠客)

钓鱼是世界上开展最多的运动之一,是小孩子,青中老年人的摯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人不是天生就会写小说的。作为小说作家除了有丰富的生活经历,还一定是读了许许多多别人的作品,尤其是读了许多好的作品以后,受到了启发,先模仿再表达自己的创作特点的。所以受了小说《红楼梦》的影响,中国出了许多有名的作家,源源不断啊!就近代和现代来讲,先有张爱玲,后有王安忆和贾平凹,晚到的是苏童。虽然三毛作品有海明威写作风格的影子,据三毛讲,《红楼梦》一书是她一生中看的最多的床头书。

先说说张爱玲。她的主要作品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色戒》和《半生缘》,当然她还有许多耐看的小作品了。在她的作品中,用词用句软软的像一条玉带在风和日丽的气流中飘着舞着,简直是《红楼梦》的现代篇啊!她的作品中你随便挑一段都有《红楼梦》的味道。比如《倾城之恋》中的一段: 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上的故事是应当由光艳的伶人来搬演的,长长的两片红胭脂夹住琼瑶鼻,唱了、笑了,袖子挡住了嘴……然而这里只有白四爷单身坐在黑沉沉的破阳台上,拉着胡琴。

再说说王安忆。评论说她的笔风像张爱玲,她一口否认。让我说,王安忆的笔风像张爱玲有些欠缺,应该说是从小说《红楼梦》贾家大院里出来的,又加上了时代的快步伐。比如她的代表作《长恨歌》。在这篇极好看的小说里,王安忆把《红楼梦》里诗一般的手笔书法用绝了。仅仅对街区的描述,王安忆能洋洋洒洒地写上几千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对同一段街区进行不重样的描写叙述,简直妙死了。下面是《长恨歌》中的一段。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它们是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 千人手面,又万众一心的。那种石窟门弄堂是上海弄堂里最有权势之气的一种,它们带有一些深宅大院的遗传,有一副官邪的脸面。它们将森严壁垒全做在一扇门和一堵墙上。一已开进门去,院于是浅的,客堂也是浅的,三步两步便走穿过去。。。。。

她的散文也非常耐看,比如《上海的女性》,用城市者的眼光来诠释它。这让我突然想起贾平凹的《延安街市记》。一个用城市语言来描述,一个用乡土的词句来铺写,都美但美得又那样的异。你们说人间是不是有奇男和奇女啊?

那么苏童的作品风格又是什么呢?为什么我把他也归类于受《红楼梦》影响颇深的作家之一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从苏童在1987年发表的中篇小说《1934年的逃亡》成名作开始说起。

其实用许多评论家的话讲,《1934年的逃亡》就是许多寻根作品之一,和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非常相似,是新写实主义代表人物。虽然这部中篇小说以揭示当时农村里的深重灾难为焦点,给人们展出了一幅又一幅悲情万种的画面,以博得读者的同情和深思,作者在写这本小说时难逃共产党对地主的不实宣传的影响,因此就有了对造成这个灾难祸主的错误认定:“田多是地主家的,地主家族霸占着方圆几百里的漂亮女人,陈家被吸吮了其阴郁而霉烂的精血后也失却了往日的芳颜,已成为村民心中瘟疫的根源。”

这种不实事求是的写作态度应该是无意识的,也就成了这部作品的败笔的来源,尽管文章中已经突显出苏童在文笔上的成熟性。

时隔两年,也就是1989年,苏童写出了他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妻妾成群》。读者朋友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语言修饰上,还是在故事结构或画面上,苏童的 《妻妾成群》从里到处都表露出《红楼梦》的影子。可见《红楼梦》一书对苏童的影响程度。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本小说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凭这一 点,在写作上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当今先锋派作家中,能把《红楼梦》写作的妙理应用到极致的不是苏童又是谁呢?当然了,苏童在《妻妾成群》中也突显出自己的写作风格,用王安忆的话讲,迷面性非常强,它像一根魔绳牵拉着读者往下读,往深里走。

说到苏童一定要谈一谈医生出身的余华。因为他俩一个出生在江苏,一个成长在浙江,历来都是江浙江浙的,显然是一家,他俩在年龄上又相仿,又是出名的先锋派作家。

余华在我的心里是一位不输于当今任何名家写手的作家,虽然在他的早期作品里充满了血腥和暴力。他的故事构思独特,经常运用平淡铺垫后的大起大落,把故事情节带入令人忐忑不安又热血沸腾惊心动魄的高潮,他巧妙地运用先喜剧后悲剧的手法让读者在他的故事里先度过一段温柔甜美的蜜月期,然后来个180度大转弯,把读者带入万丈深渊下的悲惨世界。比如他的长篇小说《兄弟》,再比如他的中篇小说《古典爱情》。不过在他发布过的众多作品中,我最喜欢的小说是他的成名作《活着》。在这部还不能成为长篇(开始不到十万字应该是中篇小说,后来为了拍电影又加了几万字,变成了长篇小说)的作品中,余华以主人回忆的方式道出了一个地主家的花花公子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又经过文化大革命,那即有爱有情让人感动落泪,又伤痕累累戏剧般的人 生。一个地主家的花花公子因为好吃懒做败了家,解放后成了贫农幸福地活下来;一位解放前是游手好闲的二流子本应该属于贫农,却因为用赌博和欺骗的方式获取了他人的财富,解放后竟然被定为地主而被悲惨地枪毙。余华在小说《活着》用人的命运讽刺和映射了阶级论和阶级斗争的荒唐。

余华文笔独特,即简单又复杂,难字极少。他在描述中经常会出其不意地抛出成语串串,经常伸手即来,以故事现场中的材料场景为形容的素材。比如余华在描述一位行人赶路时会用大树的移动来形容。让人感到文笔从容又充满幽默。文段之间起承转合又压韵,真是妙笔啊!

下面我随便选了余华作品中的几段:

“柳生赴京赶考,行走在一条黄色大道上。他身穿一件青色布衣,下截打着密褶,头戴一顶褪色小帽,腰束一条青丝织带。恍若一棵暗翠的树木行走在黄色大道上。”

“我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我常去的那家妓院是单名,叫青楼。里面有个胖胖的妓女很招我喜爱,她走路时两片大屁股就像挂在楼前的两只灯笼,晃来晃去。她躺到床上一动一动时,压在上面的我就像睡在船上,在河水里摇呀摇呀。我经常让她背着我去逛街,我骑在她身上像是骑在一匹马上。我的丈人,米行的陈老板,穿着黑色的绸衫站在柜台后面。我每次从那里经过时,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致礼:“近来无恙?”我丈人当时的脸就和松花蛋一样,我呢,嘻嘻笑着过去了。”

随着精通各种外文的华人数量增加,余华的许多作品已经翻译成多国文字,并且受到国外读者的好评。比如,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被瑞士《时报》评选为2000年至2010年全球最受欢迎的15部小说之一。再比如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韩国和日本受到了读者的热捧,而长篇小说《兄弟》在德国和法国则成为了畅销书。余华一生中在外国文坛也获得了许多不可多得的荣誉。比如在1998年,余华的《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特等奖。去年,也就是2014年,余华,莫言和李锐三位作家同时获得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许多中外文学评论家都一致认为余华和莫言是中国文学界把西方的文学特点(包括西方的叙述手法和写作思维模式)用于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最成功的作家了。

评价一位小说家主要是根据他或她是否发表过杰出优秀的中篇或长篇小说。毫无疑问地讲,余华做到了。他不仅被世界上千千万万的读者爱戴,也是我心目中的文学大师,我几乎读了他的所有的作品。

在写对余华作品感想的时候,不知为什么严歌苓的名字在我的心里油然而出。虽然严歌苓比余华和苏童大3-5岁,我总把她作为上世纪60年代的先锋派作者之一。这位现在居住在美国加州的美籍华人可了不得。她脑子快写的更快,是至今为止在中国作家中的多产作家之一。虽然她的中长篇小说的知名度目前还比不了余华,短篇小说可读性也比不上苏童,刘庆邦和材女迟子建,就凭她的《小姨多鹤》《第九个寡妇》和《陆犯焉识》等作品已经使她挤入中国现代华人小说大作家的行列之中。

在她众多的作品中,我仔仔细细读了她的小说《小姨多鹤》和《陆犯焉识》。在这两部作品中,她的文笔流畅,经常用目前出现的词语描述过去的事情,让人感到标新立异。她用朴实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让她的作品像满载燃料刚刚入轨道的崭新而生气勃勃,充满巨大动力的火车头,在黑夜里朝着希望不停地奔驰。

在她的作品中,故事性远远超过幽默性,带喜的煽情又压倒了沉重的悲痛。虽然在她的文章中经常出现断层,但到最后,她总能想出办法把它们弥补的天衣无缝。

用王安忆的话讲,当今最会写短篇小说的作家非刘庆邦,苏童和迟子建莫属。刘庆邦的文章我还没有仔仔细细地读过,不敢在这里妄加评论。但对比苏童小一 岁,从东北大山里出来的当今著名女作家迟子建来说,她的作品我已经读过数篇了。包括她的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和她的短篇《到处人间烟火》《鱼骨》和《一匹马两个人》。

提到迟子建的小说我从心里为她叫好,竖起大拇指。她的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里里外外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即有大山原始森林里静静的空灵感,又闪烁着童话般的色彩。一段简单的经历在她手里竟然能变成活灵活现的星星,下笔用词那真是妙啊!

提起迟子建那童话般的写作风格,我禁不住想起了轰动中国近代和现代文坛的一老一小,虽然两位都是以写诗为主,但笔下也写出了许多生活气息很浓而好看的短篇(散文和小说)。这两位诗人加散文小说家就是1897年出生的徐志摩和1956年在一位诗人家里落地的顾城。

先说说徐志摩——这位西化的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

我认识这位集浪漫风情于一身的大诗人是十几年前的一个偶然的机会里读到了他的名诗《再别康桥》,这一读可了不得,竟然被他诗中的脉脉浓情抓住的心, 被硬硬地拉着读了他的许多多情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包括《巴黎的鳞爪》《丑西湖》《两姊妹》《一个清清的早上》《船上》等等,等等。

遗憾的是这位骨子里挤满了会写诗的细胞的大作家竟然在济南的一次飞机事故中英年早逝,年龄才36岁就过去了,让人捶胸哭痛啊!

就在此刻,我翻了翻关于大诗人顾城的生平资料。怎么这么相似,这位比徐志摩小近50岁的大诗人顾城,自杀时年龄是37岁,竟然巧得和徐志摩在世的年龄仅仅有一岁之差。难道这是天意?

诗在这里就不提了,就说说徐志摩的散文和短篇小说吧!在他的作品中,几乎字字句句都有着诗的影子,美得像看到了西施显灵一般。比如《巴黎鳞爪》中的 一段:但巴黎却不是单调的喜剧。赛因河的柔波里掩映着罗浮宫的倩影,它也收藏着不少失意人最后的呼吸。流着,温驯的水波;流着,缠绵的恩怨。咖啡馆:和着 交颈的软语,开怀的笑响,有踞坐在屋隅里蓬头少年计较自毁的哀思。跳舞场:和着翻飞的乐调,迷醇的酒香,有独自支颐的少妇思量着往迹的怆心。浮动在上一层 的许是光明,是欢畅,是快乐,是甜蜜,是和谐;。。。。

这时,我嘴里喃喃道出了徐志摩的名诗《再断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 草。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 虹 揉碎在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 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说说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顾城。这位朦胧诗的大作家在他17岁那年就写出了惊人的诗句。在他以后的近20年中,几乎好诗不离口啊!他的诗是那么的美, 那么的轻云之上,那么的童贞,又那么的含苞欲放。从顾城的作品里让我看到了动人心魄的美,仿佛像妈妈看到刚出生的婴儿的第一次微笑,爸爸看到幼儿第一次蹒跚走路一样。比如下面的几首诗:“青青的野葡萄,淡黄的小月亮 ,妈妈发愁了,怎么做果酱 。 我说: 别加糖, 在早晨的篱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红太阳。”“你,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顾城不但诗写的好,短篇小说也写的奇,写的空灵。比如《母亲》,再比如《不速之客》等等。

JusticeD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渔魂王' 的评论 : 言之有理!苍凉凄美的意境,是一种何等的艺术之美。。。祝周末愉快!
唯一2005 发表评论于
你提到的这些人里面余华和迟子建是最好的
渔魂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JusticeD' 的评论 : 张爱玲应该是中国文学界的经典,是新旧语言的接合,是王和严的老师。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看进去有点难度,一旦看进去其妙无穷。王的语言不错,缺的是素材和讲故事的能力;严强在有素材,文笔上不如上两位的细腻。张的小说构思奇特,人的心理描述,或借之身体语言描述人物的心理变化,那种小资的缠绵和情欲的表露的细描堪称一绝,不服不行啊!
JusticeD 发表评论于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王安忆、严歌苓岂能与张爱玲相提并论?
渔魂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fengxiang' 的评论 : 张的文章是很难看进去的。
渔魂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假旋球' 的评论 : 点评到位。
渔魂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oldpp' 的评论 : 说的对!
fengxiang 发表评论于
最喜欢顾城的那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非常简单,但一般人就是写不出。记得93国际大专辩论会复旦大学就引用了这句话。

不喜欢张爱玲。压抑。也许与她的出身有关。所有作品都有一股过去大家庭的腐朽味。
假旋球 发表评论于
读和写不一样。一亇把足球侃得头头是道,从足球的历史到各亇球星的技术风格成长经历甚至背后的八卦逸事无一不知无所不晓的球迷,真下场去踢,十有八九平庸不堪。
oldpp 发表评论于
你真是很想写啊。
oldpp 发表评论于
洋洋洒洒,啰哩啰嗦一大篇。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