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回国探望过父母后,余下的几天去了一趟桂林和阳朔。其中桂林的一天,登了市中心的独秀峰游了漓江边的象鼻山,次日又去了桂林和阳朔之间的兴坪镇。在兴坪镇外漓江绕了一个大湾,留下了一处有名的景致,叫着“二十元的背面” 。到兴坪的人,大都会做两件事,准备一张05年版二十元的国币,没有的,镇上许多地方都可以兑换,然后在镇外漓江边的码头上船,大小不论,船主都会带人到下游不远的地方,然后指着江岸左侧矗立形如笔架的几座山峰说,05年版二十元国币背面图案拍的就是那几匹山,船主说话前后,船上不少人掏出早准备好的二十元,手持纸币背面朝前,留下一张和"二十元背面"山的合影。
午后到了阳朔,在西街逛街时,我们边走边留意哪儿可以租脚踏车。到阳朔,除了看月亮山大榕树风景外,不少人还推荐两项户外活动,田野单车游及河上竹排漂流。路线有两个选择,一是沿漓江骑行,再搭竹排漂回,另一线路是骑单车去漓江支流遇龙河的上游,漂流而下再骑回阳朔。两条线路中,多数人推荐后者,漂流用的不是机动竹排,速度慢,可以安静地欣赏河两岸的风光。遇龙河上漂流分两段,上一段起于遇龙村外的遇龙桥边,漂流一个半小时后在一个叫旧县的小村子上岸,另一段漂流起于下游的朝阳码头,止于阳朔城外的工农桥。前者是村民自己组织的,而后者是有政府背景的投资,本人一生奉行扶弱助小,行前我们就想好了漂流只去遇龙村。
在街边一个转角处看到一个单车租车铺,租车价格是二十元一天,我们三人各租了一辆。在店铺外面,一个年龄三十来岁的农村妇女上前问我们骑车上哪,要不要去漂流。我们告诉她去遇龙村漂流,她答说正好,她就是遇龙村的人,愿意领我们去,费用四十元(大概),我们看价格还算合理,就跟着她上了路。最初一段沿着阳朔去桂林的公路,骑行还算容易,后来在一个小镇外上了碎石铺成的农村机耕道,坑坑洼洼的很难骑,我们三人骑得东扭西歪的,但遇龙大姐如行平路一车当先,时不时还停下来等我们跟上去。进了村里,一路她和遇上的人召呼着,看来真的就是村子里的人。
村里的格局比较零乱,房屋状况也不是太好,看后我有些吃惊,那里离阳朔县城不到十公里,处于平坝地区,房屋与二十年前的四川农村相比,差别不大,看来阳朔成为旅游热点后,并没有给稍远点的农村带来很大实惠。
穿过村子后,我们几人来到村外的遇龙河边。河边有一座单拱石拱桥,桥拱有两人来高,可以容许人站在船上划船通过,桥的两侧长满青苔爬满了青藤。遇龙大姐对我们说这座桥叫遇龙桥,桥有些破旧了,其实还很有些故事的。遇龙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六百年了,是广西有名的古桥。上世纪中国最有名的民歌音乐片,1960年拍摄的电影《刘三姐》,电影开始第二个镜头就是遇龙桥。 可能是作过后处理吧,电影中的遇龙桥诗情画意,而现实中的遇龙桥,饱经沧桑,要不是遇龙大姐解说,我们根本没看出来是一座省宝级,国宝级的古桥。
电影《刘三姐》,是1960年拍摄61年公映的,那时是大饥荒年代,不懂为什么会起意拍摄这样的音乐片。电影出来后在国内,特别是在香港和东南亚引起了刘三姐和中国民歌热,刘三姐的饰演者黄婉秋更是一夜间天下闻名,按现在的话来说,成了那个年代影迷心中的女神。66年文革开始后,电影《刘三姐》被扣上宣扬温情主义的帽子,禁演了。那之后又过了十一年,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电影又获许重新放映,父辈们的大众情人刘三姐黄婉秋,又成为我们那一代的女神,痴迷深一些的,《刘三姐》连续看了至少十遍以上,即使迷得轻一些的我等,电影也看过三遍。不过,电影看上再多次也挽不回时光的流逝,现实的红颜和影视中的女神,影像再也不可能重叠了,就像摄影时相机的快门慢了半拍,没能跟上先行一步的拍摄对象。看着无法重叠的双影,不知该是懊悔自己来世太晚,还是仙女下凡太早?
电影图片
河边泊着不下二十支竹排,周围很清静,既没有船工也没有游客。遇龙大姐让我们在河边竹排码头候着,她进村叫人去。不久两个中年男人跟在她后面,来到码头上自己的竹排后划到码头我们站立的河边,接我们上筏。太座和儿子上了一支竹排,我上了另一支再加上他们的一辆单车。等我们在竹排的竹椅上坐定后,船工将竹槁插入河中,双手一用力将竹排撑离了码头。在河中央他们撑着竹排,让我们依三人次以遇龙桥为背景留念,然后掉转过船头竹槁左一支右一划,撑着竹排向下游漂去。
那天的雾特别大,河面上雾气茫茫的,河岸右面青笋似的山峰,近处的还能清山上的林木,再远一点的,隐隐约约的就只能看得见山的轮廓了。河岸上几丛凤尾竹,修长的竹干在空中划着抛物弧线,竹梢优雅的垂近水面,那景象特别熟悉,让我想起远在巴蜀的家乡来了。河水很浅,很清,河面下几寸深处,墨绿色兰草一样细长的水草,密密的布满河床,竹排过处,草叶像小女孩的头发似的,随波摇曳着。河面很安静,只有我们两只竹排竹槁插入河水后又划出河面的声音,记忆中,这样安静地独享一片水面的待遇,一生只有过两次。
02年和朋友两家去素有万湖之乡的安省北部露营。第二天清早,朋友和我按头天的约定,五点过醒来后出了自家的帐篷,我们一人拿一支桨,到湖边划着橡皮气船到湖中心,打算趁早晨鱼饿容易上钩,钓些鱼回营地熬鱼汤喝。清早的湖面,雾气緲渺,仿佛水下有一谁在生热似的,水汽不断地从湖面升腾入空中,若大的湖面就朋友和我两人划船下钓。我们忙乎了一两个时辰,一条鱼也没钓着,但轻舟划进晨雾的那幅画面,却牢牢印在记忆里了。
那天在漂流一个半小时里,只遇到一只船从下游逆水而来,上面坐着一个小年轻,于是,他成了我们的印象,相应的,我们也入了他的记忆。
遇龙河水很清,很平静,其原因是每隔几里,当地农民在河道用石头砌起了三到五级石阶的堤坝,这样既蓄了水又减少了流速,旅游业兴起后,当地人又用之前捕鱼的竹排,兴办起了漂流活动。我们的竹排在平静的河道上漂流着,来到第一道拦水石坝时太座让我的竹排先过,下去后等在堤坝下用相机记录他们竹排冲下堤坝的实况。他们的船夫让俩人在竹椅上坐稳后,自己下竹排站在堤坝上,然后一点点往前移动着竹排。当竹排一半过了坝顶重心悬空时,船夫手一松,竹排一头冲入堤坝下面的河水里,排头激起的白浪泼得俩人大呼小叫起来。惊吓之余觉得刚才有些失态,不禁又自嘲地笑了,我们其他人也跟着笑了起来,刚才还很静谧的河上,回响着大家的笑声。
我们一路漂流过堤坝,将近两小时之后到了终点,旧县村码头,几块石头砌就的简易码头上, 遇龙大姐扶着她的单车在等我们,原来她在岸上骑车早到了。上岸后,这位大姐介绍说村上一家的农家菜做得不错,问我们去不去尝尝。经她一提醒,我们也觉得下午五点过,该加点东西了,于是,我们跟着她去了一户农家,在家的男主人介绍说有活鸭和鱼。我们在外面周游了一天,实在是有些饿了,就要了一只鸭半边鱼。一个多时辰后,一大盆黄焖鸭先上来,味道鲜极了,太座和我都说一生中从未吃过这么鲜味的鸭肉,儿子平时极喜欢肉食,但当时十四岁的他无论我俩怎么劝,硬是没动一块。他说他吃不了,刚才还满地在跑的生命转眼就变成了食物上桌,经他一说,自那以后我们再也不点活着的鸡鸭来食用了。
饭后离开农家菜馆,遇龙大姐领着我们沿着田间小路回阳朔,后来又上了一条区间公路。半途中看见遇龙河下游漂流的指示牌,规模大多了,但我们更喜欢上游农民自发组织的漂流项目,那里人少,更贴近自然。到了阳朔城边和遇龙大姐告别时,我们又给了她十元钱,感谢她让我们体验了一段清静的漂流。
那天晚上,我们购票观看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地点在城外漓江与田家河两河相交处的山水剧场,剧场既有阳朔的山,又有漓江的水。《印象刘三姐》是国内第一出大型山水演出,以歌仙刘三姐的传说为号召,阳朔山水为背景,把阳朔村民的日常生活搬上了漓江上的舞台。零4年公演开始,到零8年我们观看时国内只有三处实景演出,还不像如今几乎每个风景区都有,到了烂市的程度。我们入场时下着小雨,观众每人发了一件薄膜雨披,大家套着雨披坐着露天座位上等待着。演出开始时全场灯火齐灭,黑暗中小雨淅淅沥沥依然在下着,就在这时,江上夜空中飘来了电影《刘三姐》的主题曲
唱山歌哎
这边唱来那边和,啊那边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哪怕滩险湾又多
歌声中河对面,银幕上划来一叶竹排,银幕下漓江上飘来一只小舟,刘三姐来了,《印象刘三姐》开始了。演出分四幕:红色激情,金色鱼火,蓝色印象,银色盛典,场面盛大色彩鲜明,张艺谋作品的烙印无一不在。看过演出后我的结论是,那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老谋子不会让人们失望的。
201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