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巴拉”,日文的意思就是松松垮垮,没有组织性的意思。我在日本大阪学日语的时候,一个同学的父亲在当时的上海主要报纸上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巴拉巴拉去日本,当时影响很大。文中一个留学生在殡仪馆打工的故事,被人演绎的十分厉害,多年后还有人问我:背过死人吗?就连后来去上海的美国领事馆签证,美国人还好奇的问我:在日本赚了不少钱吧?我又不能告诉他,太君发财大大的,我的小小滴。
初出国门,生活十分艰苦,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对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从头学起,受到的误解多于歧视,精神上的苦闷大于体力上的疲惫。没有电脑,没有手机,一开始连电话也装不起,因为押金太高。亲见一位同学,和我在同一家餐馆打过工,周五还在学校见面,周一却被告知在餐馆倒下,去世,才28岁。
我和一位好朋友坐同一艘船(鉴真轮),从上海公平路码头出发,约莫30小时,到达神户,一个美丽的港口小城市,和大阪很近,两城市之间当时已看不见农田。几年后,在我离开神户来美国后,发生阪神大地震,我曾住过的房子未能保住,也不知好心的房东“奥巴桑”怎么样。
新年“打年糕”照片,两人要配合好,这是日本传统。当时昭和年代已结束,可惜没有到邮局盖几个昭和的邮戳。这是贺年片,新年前任何一天寄出的,都在元旦当天由专人送达。习惯上每人要写几十上百张,当然元旦也会收到同样多的贺年片。每张可抽奖,每年1月15日开奖。
下面照片中右面一位就是和我一起“巴拉巴拉”去日本的,后来去了澳洲,可惜今年初因病过世,非常好的一个人。在神户餐馆打工,当然吃过神户牛排,也去过六甲山牧场,可惜当时不懂,现在牛排馆一盎司要价20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