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年青的时候喜欢谈论《孙子兵法》,现在看来,纯粹是夸夸其谈,完全没有理解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兵圣所言。上面这句话取自《形》篇的开场白,意思是:从前善战的将领,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而等待战胜敌人的时机。这句话是很朴实的。乍一看倒也明白,但是用到自己身上就不一样了。很多人,很多时候不这么做,主要还是因为年轻气盛,觉得自己了不起,不屑这么做。我这么强大,我为什么要守?我不守对方也打不败我。
其实最精髓的东西最质朴,而做到质朴才是最难的。这么朴实无华的观点,我竟然要花上12年才完全领会。
比如下棋的时候,有的人觉得自己技术全面,所以自己还没有防守好,就要急于进攻别人,结果反而为对手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人是业余二三段(IGS的2k,我12年前的水平)。有的人下棋,刚健中正,先防守好自己,等于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对手出破绽,伺机出手。这种人是业余五六段(IGS的2d,我现在的水平)。如果真的打仗,前者根本不是后者的对手。
二战后期的柏林战役是军事历史学家争论最多的。苏军当时已经在欧洲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攻取德国首都柏林无疑将迅速结束二战。与此同时,盟军自诺曼底登陆后也在西部取得重大胜利,正逐渐逼近柏林。战争必然结束,而战后苏美两大集团瓜分胜利果实也成必然之势。因此对苏军而言,尽快拿下柏林,也是政治上的需要。苏军原本计划1945年2月发动柏林战役,但是北部的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在波罗地海南岸)还集结有大量德军,威胁朱可夫的右翼。斯大林因此将柏林战役的时间推迟,于2月底发动了东波美拉尼亚战役,歼灭了右翼的德军集团,然后在4月发动了柏林战役。此时柏林已完成设防,苏军虽然最终攻克柏林,但是代价很大。
军事历史学家所诟病的,是苏军应该置波美拉尼亚的德军于不顾,率先于2月攻取柏林,这样柏林没有时间设防,苏军攻陷柏林的代价要小得多。至于右翼的敌人,可以用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罗科索夫斯基统帅,当时正在附近)予以牵制,不足以对朱可夫集团构成威胁。斯大林和朱可夫的做法显然过于保守。但是考虑到德军的战术机动性,这么做会让德军无机可乘。可以说,发动东波美拉尼亚战役,使苏军在战略上立于不败之地。
年青的时候,我肯定会赞同军事历史学家对柏林战役的评论;但是现在的我,则更同意苏军最高统帅部的部署:既然大局已定,就滴水不漏,一丁点机会也不给对手。绝境翻盘?想都不要想。
有时候遇到挫折会反思:我为什么不能成功?或者,我为什么赢不下来?《形》篇的下一句点破了输赢的奥妙。
故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必可胜。
立于不败之地在于自己,而获得胜利则在于敌人。换句话说,把自己防守好了,就不会输。因为“不败”这个事是可控的,完全在于自己个人的做法。但是能不能获得胜利,不在于自己,而在于敌人是否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败和成功,这是两件事,分得很清楚。失败,自然无话可说;但是不失败不等于就成功了。
放在人生问题上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保证人生不失败。但是人生能否因此就会成功?不会。人生不失败,在于自己;人生能否成功,则不在于自己。人生能否成功,在于是否有可以抓住的机会,而机会这个事情是不可控的,保证不了的。“不能使敌必可胜”就是这个意思。
高手下棋,所谓攻守平衡,首先是防守很严,然后等待时机。防守很严,一定能获胜吗?不能。但是至少能下成“细棋”,也就是很接近的棋,假如对手也是高手的话。如果想一举获胜,那一定是对手一不留神下了一手质量比较差的棋,给了自己获胜的机会。高手对局,胜负都是这么来的。
下成细棋不算输。对手执黑,一直是细棋,最后黑棋半目胜,我可以接受。因为这就是机会差一点而已。
有人下棋贪胜。同样道理,有人渴望人生成功。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这样做的缺点是失去了那一分从容。围棋有一句谚语,叫做“不可贪胜”,只有高手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心里有了这个“贪”字,行动上就少了那份从容,那就不再是高手了。
其实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有点悲观。怎么努力了半天,让自己无懈可击,才只能保证不失败,不能保证成功?年青人尤其接受不了。
接受不了也只能慢慢学着接受。等真的接受了,你会发现没那么悲观。人生的高手怎么练成的?那也是人生的棋战一盘一盘赢下来的。能有机会赢就说明没那么坏,否则怎么会有高手这个事实?但是你必须首先接受了这个比较悲观的道理,然后才能保有那份从容,你才能有下面一盘棋比较大的赢面。
是故胜可知,而不可为。
能不能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却不一定能够获得胜利。这就是那个有点悲观的道理。怎么预见胜利呢?不能做到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则无胜利可言;而先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则有可能获得胜利。这就是“知胜”的意思。但是,立于不败之地的人,是不是一定能获取胜利?不一定,尽管有可能。这就是“不可为”的意思。
下棋如此。恋爱如此。人生如此。
下棋不一定能赢。恋爱不一定能成。人生不一定能辉煌。但是一切皆有可能,条件是先让自己无懈可击,这样你就拥有了那份等待机会的从容。
2014年6月初稿于迈阿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