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三十一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第三章 半遮面的的夏朝

 

一 鲧、禹父子

 

        众所周知,大禹的父亲是鲧;非众所周知的是,鲧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儿子。《竹书》载:“三十年,帝产伯鲧,居天穆之阳”;《夏本纪》一上来也说“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在位30年时,正好是50岁的天命之年。那么尧舜时期的鲧多大岁数了?颛顼在位78年,他去世那年鲧48岁,历经喾63年,挚9年,尧98年,他被舜流放到羽山年时尧97年,那么他便217岁了!我只能把鲧当作穿越人了,穿越人永远是年轻,这样想我才有勇气往下写。

        鲧被四岳强烈推荐治水那年“才”208岁, 和穿越前辈共工和后羿相比,还是个小年轻,四怪之一黄帝(帝鸿)的儿子穷奇也比他年长百来岁,按辈份鲧是穷奇的从孙。有些史书说鲧就是梼杌,这是毫无根据的臆测。虽然看起来他们确实有点像,同一个爹,岁数都够穿越人级别,但梼杌明明给舜和四岳在“四门穆穆”运动中联手“保送”去蛮荒之地保卫边疆去了,难道他趁“保外就医”或者“回国探亲”的空档回来治水?

        这两种可能都不存在,因为鲧一直在尧帝手下为官,爵位是伯爵(“崇伯”),爵位不算太高,前面还有公和侯爵,四岳肯定是公侯身份。崇是鲧的居地,据说是山西襄汾、曲沃、翼城间的崇山,后面还会出现另一个位于湖南的崇山。

        尽管鲧的群众基础和名声不太好(“负命毁族”),他应该还是有能力的,四岳举荐他的一个理由就是没有比他更适合治水,也是,穿越人见的风浪多了去。

        屈原在《天问》里问:“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意思是既然鲧没能力治水,为什么还要举荐他?屈原问得真天真,若是事先“剧透”,鲧自己死活都不会去干抗洪总指挥的,甭管四岳还是五岳推荐。

        鲧和当朝权臣的关系不错,起码和四岳关系匪浅,在尧面前也说得上话。他对舜这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兼驸马羡慕嫉妒恨,据韩非子说,鲧当时的话很没有政治水平,说舜一介匹夫,怎能担当国之重任?用他,国家前途堪忧(“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又说“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这句话笔者个人认为不成立,鲧一个被“双规”于羽山的戴罪之人,还用得着举兵围剿吗?再说,尧会因为这么一个私下的小报告把鲧杀掉?相反,鲧若私下里在尧面前大说舜的好话,尧倒真有可能杀了他。

        《山海经》就更离谱了,说鲧没经帝同意,偷了息壤就去堵水,悲催的是,他使用息壤不得法(估计匆忙中,他忘拿息壤的使用说明书),水没堵住,还因盗窃罪被帝派出的杀手祝融杀死于羽山。那个帝既不是尧也不是舜,而是天帝,天帝又叫天皇,就是司马贞声称有十二个头的那个家伙。祝融也是备选的三皇之一,没当上“皇”改当杀手,穿越三千年的时空把鲧杀死。祝融是专业玩火的,鲧是业余玩水的,水能灭火,但业余的还是比不过专业的。

       按《山海经》的说法,笔者认为鲧不是罪人,反倒是个英雄,他盗息壤不是为了走私,而是为了天下百姓。错在天帝头太多而心眼太小,他把息壤使用说明书给鲧不就没事了吗?天帝的十二个头开会后可能觉得理亏,便把息壤的使用说明告诉了鲧的儿子禹,禹于是“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真是部奇书,想象力天马行空、天真烂漫,经常冒出几句萌萌的“穿帮”台词,我很喜欢。比如那个迎着太阳跑马拉松的夸父,一会说他是渴死的,过一会又说是被应龙杀死的。反正它就是一部“巫书”(鲁迅说的),没必要太较真,不过它里面有些蛛丝马迹可以和史籍里的零星碎片产生微妙的联系。

        杀鲧的应该是舜而不是尧,《史记》也是这么说的,“乃殛鲧于羽山以死”。舜要杀鲧的动机很充足,谁让你说我坏话来着?!但理由并不充分,鲧因治水不力被流放已经得到惩罚,就像讙兜和共工被流放一样,当初不杀他说明他罪不致死,何以在“双规”期间把他杀死?这个不充分的理由恰恰证明了舜的动机。

        鲧的性格和遭遇都有点像商鞅,他们低估了潜力股的升值空间。商鞅就是因为得罪了嬴虔和嬴驷这爷孙俩才在他的靠山秦孝公死后招致杀身之祸。也许鲧想当然地以为继承尧大位的必是丹朱,舜不过是个辅政大臣而已,他哪里知道当舜做“代理帝”之后不久,尧就已经是傀儡或者说已被软禁在平阳了,舜大权在握,立刻把鲧的流放改判成死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