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豆油 - 这是我岳母的故事

走南闯北, 经历丰富, 观察细节, 丰富多彩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五十年代初,岳母带着儿子从山东荣城来到吉林长春与岳父团聚。每天早晨去上班,岳父都要带上一盒岳母做的午饭。虽然儿子还小,岳母已经开始憧憬儿子长大后,也每天带饭上班的样子。一天岳母得到两瓶豆油,她想:一瓶,现在给丈夫带饭用;另一瓶存着,将来给儿子带饭用。之所以做出这个异乎寻常的决定,是因为以前她经历过太多战乱的苦日子,习惯地储备

 因工作调动,岳父一家搬到了天津。那瓶豆油也带到天津。家里又添了两个女儿。1959年,由于大跃进运动,苦日子真的来了。这是一个悖论:因为担心未来会更艰苦,所以越缺油少粮,岳母越坚定地守护着那瓶豆油。1963年,终于熬过了困难时期,岳母仍然担心未来还有苦日子。指着那瓶豆油,她对两个女儿说,那是给你哥哥存的,过几年,让他上班带饭用。

让岳母预料到了。1966年,文革来了,物资短缺,食油的定量更少了。家里炒菜只能放一点点油。在岳母的操持下,那瓶豆油还是满满的新油。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那瓶豆油经常引起小女儿(我太太)的注视。它似乎表明未来会更艰苦,全家要准备好。1967年,儿子高中毕业,入伍当兵去了。岳母想,那瓶豆油快要派上用场了,等儿子复员回家,上班带饭......

七十年代初,因工作调动,岳父一家搬到北京,那瓶豆油也带到了北京。街上的口号震天响: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没人知道在哪里,也不知道文革还要搞多久。岳母继续吃陈存新,守护着那瓶豆油。

1978年,改革开放,渐渐地在农贸市场里,不要油票,可以买到豆油了,再后来,市场越来越繁荣,国家结束了票证经济。不知不觉中,那瓶豆油淡出了小女儿的视线。

很久很久,那瓶豆油的事似乎被遗忘了。直到二十几年后,一次太太回国探亲,大家聊天,说到以前艰苦的生活。忽然,她问:妈,您为我哥存的那瓶豆油呢?岳母微笑着,带着山东口音说:早尺(吃)了。大家哈哈大笑。因为现在看来,岳母当年的担心真是太多余了。是啊,那时,她怎么也不会料到:用粗茶淡饭养大的儿子,炮兵师万里挑一,通过体检,成为空军飞行员,他吃空勤灶。她也不会料到国家经济改革,再也不缺豆油了。她更不会料到后来儿子转业到民航,继续飞行。而且,从驾驶飞机到经营飞机,退休前,他是中国东方航空总经理。

 虽然没有派上原定的用场,那瓶豆油最后平凡地消失在生活里。但是,这段美好的故事会永远留在全家人的记忆中。

笑含 发表评论于
她是不停地换新油进去。
思路花雨 发表评论于
过去的老人很会过日子啊!生活要考虑的很周全,有近忧也有远虑!
发表评论于
居然把一瓶放了28年的豆油吃了,太强大了。
coach1960 发表评论于
事虽小,透着满满的亲情!
happybob 发表评论于
荣城口音在结尾拉的那个腔调还是蛮好听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